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器材評論] Yamaha C-5000前級、M-5000後級 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複製連結
劉漢盛 發表於 2019-3-10 21:31:19 |已閱:80619|評論:0|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台灣台北
字體縮放
Yamaha1954年開始涉入Hi Fi音響事業,1967年第一次在喇叭型號上使用NSNatural Sound),這個NS就一直沿用到現在。1973年推出CA-1000綜合擴大機。為何要提這部綜合擴大機?因為從那時開始,Yamaha的擴大機就一直沿用它的外觀設計,只做細微改變而已。或許您不知道CA-1000是什麼模樣?銀白色面板、垂直型切換鈕、上下撥片式開關,現在的C-5000就跟它差不多。1974年推出NS-1000、還有NS-1000M,這是石破天驚的喇叭,至今仍然餘威猶存。

7 W1 t3 b5 @, @( ?
Yamaha C-5000前級、M-5000後級 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yamaha4.jpg Yamaha C5000 M5000 前級 後級 台灣山葉 評測
2 W. g; U0 Y8 [" ^7 O6 h
光榮Hi End音響史
1975年推出B-1後級,這是當年最紅的V-FET(後來稱為SIT)後級。當年這部後級重達40公斤,全身發燙,使用時簡直就是個暖爐,台灣曾進口廢鐵貨,我也有一部。1975年同時推出與B-1搭配的C-1前級,這是一部儀器級的前級,也是Yamaha前級的頂峰之作。當年我用不起C-1前級,我是用廢鐵貨C-2前級來搭配B-1後級。雖然C-2不是旗艦前級,但已經夠好了。
時間一直過去,Yamaha幾乎每年都會推出新Hi Fi產品,其中也不乏許多佳作,我就不再詳述了。一直到了1991年,Yamaha推出他們的頂級CD唱盤GT-CD1,同時也推出四音路主動式喇叭GF-1/GF-D1,這二樣產品也是Yamaha的顛峰之作。到了1993年,Yamaha改變造型,推出CX-1前級與MX-1後級,MX-1每聲道輸出200瓦,是為了紀念Yamaha成立100周年而推出。
AV環繞音效開始萌芽之後,Yamaha1985年以DSP-1環繞處理器震驚世界,從此站穩AV環繞擴大機龍頭地位。2005年左右推出YSP-1大型Soundbar,這支Soundbar40個小單體與二個低音單體,每個單體都有獨立擴大機驅動,以DSP運算來達成環繞音效。從那時開始,YamahaSoundbar又領先群倫。
Yamaha C-5000前級、M-5000後級 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yamaha5.jpg Yamaha C5000 M5000 前級 後級 台灣山葉 評測
C-5000前級面板上有不少操控鈕,但大小排列整齊,看起來一點都不亂。這樣的設計從1970年代開始就成了Yamaha的專屬外觀。

8 r3 }! ]5 J, S3 m
5000系列大集結
不知您有沒有發現,Yamaha只要推出一種業界所無的新產品,就會成為領頭羊,顯然其研發實力深不可測。不過,或許是因為全心致力於AV環繞領域,Yamaha有很長一段時間在二聲道HiFi領域著力不深,雖然迭有新產品推出,但都沒有引起注目。一直到大前年推出3000系列擴大機、SACD/CD唱盤、前年(2016年)推出以Zylon材料為振膜的NS-5000喇叭之後,感覺上Yamaha的二聲道音響也開始動了起來。今年(2018),更早就有消息說他家會推出新的前、後級與黑膠唱盤。果然到了八月,大家都已經知道即將推出的就是C-5000前級、M-5000後級以及GT-5000黑膠唱盤。如果再加上已經推出的NS-5000喇叭,事實上5000系列除了CD唱盤之外已經全部到齊。很顯然,這5000系列就是Yamaha的旗艦。
4 J) l6 S# ~" O+ L
Yamaha C-5000前級、M-5000後級 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yamaha2.jpg Yamaha C5000 M5000 前級 後級 台灣山葉 評測
! A  d$ B0 Q6 Q: r% C' h6 c% h; u
M-5000後級面板上擁有大大的錶頭,當錶頭隨著音樂擺動時,感覺音樂整個活了起來。
$ i5 l6 v. C0 p
功能多,內建唱放
這次,台灣山葉送到我家來的器材就是C-5000前級、M-5000後級、NS-5000喇叭,SACD/CD唱盤則是目前的旗艦CD-S3000 ,因為還沒有CD-S5000。到底這整套5000系列的前級、後級與喇叭結合之後,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呢?以下聽我慢慢道來。不過,在描述聲音表現之前,我還是要按照往例,從C-5000前級、M-5000後級的設計、內部構造講起。
C-5000前級外觀設計製作十分精細,機箱二側以高貴的木板鑲住,這是日本高級機種慣用的作法,歐美機種很少看到,顯然東西方的審美是不同的。頂蓋上看不到一根螺絲,但有五條鏤空散熱孔,聆聽時機器是有溫度的,熱氣從散熱孔不斷逸出。面板上共有一個大圓旋鈕,一個小圓旋鈕,六個大直立左右切換鈕,一個小左右切換鈕,四個下按壓鈕,此外還有一個耳機插孔。這麼多的按鈕旋鈕安排得很整齊,視覺上一點都不亂。最大那個圓旋鈕管音量大小,轉起來非常順手,原來裡面有滾珠軸承在中。而那個小圓旋鈕則是輸入訊源選擇。再來上方那三個大直立切換鈕管的是Bass350Hz為調整中心頻率、截止點30Hz,調整範圍+/-9dB)、Treble(調整中心頻率3.5kHz,調整範圍+/-9dB)的增強與衰減,還有一個就是左右平衡。
Yamaha C-5000前級、M-5000後級 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yamaha1.jpg Yamaha C5000 M5000 前級 後級 台灣山葉 評測
C-5000內部擁有二個環形變壓器,每聲道獨立供電,而且穩壓做得很好。加上底板以鍍銅金屬板做成,還有浮動平衡設計,把雜訊降到最低。
: y+ c+ _% v, T0 x

5 p* D8 A2 R5 M3 \+ f
MC阻抗可調
而下方那三個直立切換鈕一個負責增益衰減,共有0dB-6dB-12dB切換。另外一個是輸出端切換(可選擇輸出端全開,或只開某個輸出端),最後一個則是MM/MC唱頭切換與MC唱頭阻抗匹配。阻抗匹配分10歐姆、30歐姆、100歐姆與300歐姆四檔。再來是那個小的直立式切換鈕,它管耳機插孔的大小聲,分為0dB-6dB+6dB+12dB
接下來是那四個下壓鈕,一個是電源Standby,一個是Mute,一個是超低頻的濾波搭配MC唱頭放大使用),最後一個是Ext. Direct,這是特別為背板上那組Ext. InXLRRCA端子各一)所做的直通輸入開關,因為這個輸入端並沒有在Input切換上。為何要特別做這一個Ext. Direct呢?Ext.端子是為了讓另外一部前級的輸出訊號經過這部前級,再傳到這部前級所接的後級上。如果您用的Ext.輸入端是RCA,那麼另外一部前級的音樂訊號也會從這部前級的RCA輸出端送出;反之如果是從XLR端子輸入,那麼訊號就會從這部前級的XLR端子送出。當您把面板上的Ext. Direct按下時,就啟動訊號直通模式,這部前級不會起作用,此時耳機插孔也會失去作用,耳機不會有聲音。
來到背板,首先看到的是Phono輸入竟然XLRRCA端子各一,一般前即只會有RCA輸入端子而已,而C-5000卻連XLR端子都提供,顯然很Hi End。接下來有二組Balance輸入,一組Tuner RCA輸入,一組CD RCA輸入,一組Line 1 RCA輸入,以及Line 2(分輸入與輸出二組RCA端子)。再來就是Ext.In,有XLRRCA端子各一組。接著就是輸出端子,共有Balance輸出一組,以及Line 1Line 2 RCA輸出各一。
C-5000的設計很細心,所有的平衡端子都有一個Bypass-6dB的切換,如果您覺得輸入訊號太大,可以切到-6dB處。此外還有一個平衡端子的正相與反相切換(C-5000的平衡是美式接法,123負)。此外還有一個Standby的自動切換,如果放在On檔,沒有音樂訊號時就會自動處於Standby狀態。還有嗎?還有許多遙控連動輸入輸出端子,可配合中央控制使用。當然也有一個USB維修服務端子。
Yamaha C-5000前級、M-5000後級 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yamaha3.jpg Yamaha C5000 M5000 前級 後級 台灣山葉 評測
M-5000背板擁有二組純銅做成喇叭線端子,可以做橋接或雙單聲道設定,使用靈活。M-5000內部那個大大的環形變壓器是安座在3mm厚的銅板上,底板也由二層鍍銅金屬板製成,不僅機箱兼顧,而且可以降低雜訊。

# f: P2 t; I" Y0 j: c$ F; l2 v# H3 H; j8 c, g: ]. |3 u
雙環形變壓器
打開C-5000的頂蓋,您會發現出現在眼前的是非常工整、非常對稱、非常漂亮的線路布局。二個鍍銅金屬密封的環形變壓器放在最靠近面板處,二者之間有六個大型濾波電容。而左邊市電電源進來處還有濾波處理,並以鍍銅金屬板來與放大線路隔離。事實上整部C-5000的底板都是用鍍銅金屬板,用意是屏蔽雜訊,讓最細微的聲音細節能夠浮現。
在電源供應部分,同樣也採用他家的專利Floating Design,也就是電源不與地迴路連接,讓地迴路的雜訊不會串入線路之內。事實上這種Floating Design早在2007YamahaA-S2000擴大機上就已經出現,從此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只要是傳送電流的地方,C-5000通通以粗線加上鎖螺絲的方式來連接,這樣的設計是要保證電流傳送時能夠保持在最低的阻抗狀態。在電源經過整流濾波處理之後,就是各級的穩壓線路,從這樣的設計中,可以了解C-5000前級的內部雜訊一定很低,供電一定很穩,這麼費心的作法當然都是為了讓所有細節能夠盡顯。C-5000前級的左右聲道對稱性極為講究,Yamaha稱之為對稱的Folding Book設計,也就是鏡影對稱。
Yamaha C-5000前級、M-5000後級 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yamaha0.jpg Yamaha C5000 M5000 前級 後級 台灣山葉 評測
C-5000背板擁有很多的輸入輸出端子,可說設想周到,而且平衡端子有多組,是音響迷喜歡的設計。
; z9 I$ m( j6 [: y8 u7 e2 Q

$ d, {8 S8 \7 q0 k
4 Z5 {# o1 u& H2 |4 \$ F
可當單聲道、橋接使用
M-5000是後級,但沒看到散熱片,按照日本美學,醜陋又會刮傷用家的散熱片當然要隱藏在機箱內。所以,左右二側只看到高貴的鑲木。由於散熱片在機箱內,所以頂蓋上大部分面積都是鏤空的,保證散熱能力足夠。面板上就是一個大大的錶頭,精確的以dB與瓦數顯示左右聲道的輸出大小。再來有一個電源Standby開關與三個直立切換鈕,其中一個管輸入端RCAXLR選擇,一個管錶頭的顯示方式,分別是PeakVUOffDimmer。所謂Off就是把錶頭的光線關掉,而Dimmer呢?調光,切到這檔,錶頭的光線會跟我們家裡的調光器一樣,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不知道這種功能設計的目的為何?最後一個切換鈕管喇叭輸出端,可以選擇A組喇叭、B組喇叭或二組都接上。
來到背板,比前級簡單多了,二組漂亮的實心銅車成喇叭線端子可以接二組喇叭,或做BiWire使用。輸入端子也是XLRRCA各一,此外就是一個XLR端子相位切換、電源自動開關切換,以及NormalDual MonoBridge三種模式的切換。背板上也有喇叭線的接法,總之設想周到。另外還有一個USB 維修端子與遙控輸入輸出端子。
Yamaha C-5000前級、M-5000後級 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363yamaha軟體.jpg Yamaha C5000 M5000 前級 後級 台灣山葉 評測
英國追龍唱片這張「Vivaldi in Venice」是非常棒的唱片,不僅是錄音效果絕佳,樂團的演奏也動聽已極。如果府上聆聽空間趨向硬調,優美的樂音可能會變成尖銳;如果軟硬適中、吸收擴散得當,不會扭曲錄音,您一定會愛死這張唱片了。(Chasing the Dragon VALC008)

7 g5 b' e# K; e! I$ d9 n) U
機箱避震屏蔽講究
打開M-5000後級頂蓋,一個巨大打著Yamaha字樣的環形變壓器坐在正中央,再來是四顆大型環形變壓器,左右二邊安置散熱片與功率輸出級,末端就是跟輸入端子銜接的輸入級線路。從視覺跟線路布局上看,這又是完美的平衡架構。
這個巨大的環形變壓器底座是一塊3mm厚的銅板,可以把變壓器細微的震動隔離。此外,這個變壓器磁漏很低,也降低對周遭線路板的汙染。M-5000採用左右聲道獨立供電設計,音樂訊號進入M-5000後,以最短的路徑送進功率輸出級,徹底做到音樂訊號路徑最短的要求。與前級一樣,底板是以鍍銅金屬板製成,屏蔽雜訊的侵入。
如果您仔細端詳M-5000的底盤做法與電源變壓器安裝方式,就會發現環形變壓器、濾波電容、散熱片都有自己的底座,這些獨立的底座再相互連接,結合成堅固的底座,其結構等於是四層底座,其中二層是鍍銅金屬板製成。若再加上最外面一層金屬箱體,等於是五重箱體,這麼複雜的箱體結構很少見到。一般歐美機器的箱體很多採用很厚的鋁合金板以螺絲鎖在一起,更高級者乾脆以整塊鋁合金挖空,不過這樣做的機器通常都很貴。
M-5000的售價而言是相對便宜,但卻用這麼複雜的方式來避震,這道出日本人做事的細膩與挑剔精神。所以,您可不要以為M-5000的重量沒有歐美後級重,避震就沒那麼好,事實上它的箱體避震效果可能好過許多更重的歐美後級。
$ C+ z! f% {+ O- }) S
浮動平衡設計
M-5000後級也是採用他家的Floating andBalanced Power Amplifier Technology,所謂浮動並非沒有接在任何地方,而是跟傳統擴大機做法不同。一般傳統作法是電源經過功率晶體接地,Yamaha的浮動接法不接地,而是電源正極與負極都接在功率輸出級上。這樣的作法讓功率輸出級線路避開了因為接地而可能會導致的雜訊汙染。這樣的浮動作法也達成更佳的平衡架構,讓擴大機能夠驅動更低的喇叭阻抗。
與前級相同,M-5000的電源變壓器與濾波電容的接法也是以粗線加上銅環、螺絲固定的方式為之,讓電源傳送時的阻抗降到最低。對了,C-5000M-5000的腳座也都是以銅做成,可以選用腳錐,也可以裝上腳墊保護放置的平面。
3 {& i# E4 @: F& t+ k7 v( x/ l$ P

4 A& t3 \' l2 N/ h4 r
整套搭配的意義
聆聽這整套5000系列的場地是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原本我有一點排斥這種整套聆聽的作法,不過當我聽得越深入時,就越發覺得台灣山葉這樣的做法是有道理的。道理在哪裡?就是要整套5000系列,才能完全感受到日本設計師對音樂再生的美學觀點。如果換了別的喇叭、或別的CD訊源來搭配,純粹的Yamaha聲音特色就會減色,或無法獲得。而這純粹的Yamaha之聲,正是Yamaha的設計師所想要的,也是日本的音響美學實踐。
到底Yamaha的聲音特色為何?日本的音響美學與歐美有什麼不同?以下我把這段時間以來所體會的聽感跟大家分享。分享之前,我要先說C-5000前級的耳擴與唱頭放大線路表現。在耳擴方面,即使最難推的耳機它都能夠推得很好,何況它有+6dB+12dB的增幅,所以C-5000這個耳擴是實用的。
至於Phono放大,我用了MC部分,同樣的也很實用,並非聊備一格,唱頭放大的聲音特質與整部前級是完全一致的。買了C-5000,可以省下外接耳擴與唱頭放大前級的預算,十分划算。

% A+ n# P/ [  j" x) `
日本人爵士樂美學
我第一個要先說的是這套音響系統在聽爵士樂的表現。我們都知道,日本人是亞洲地區最瘋爵士樂的國家,他們有許多著名的爵樂手、爵樂團,以及爵士樂唱片。我聽的就是日本Venus唱片的爵士樂錄音。說真的,當我聽過幾張Venus的爵士樂演奏時,強烈地感受到Yamaha這套擴大機、喇叭系統的厲害。第一個厲害之處是鮮活,那簡直就是跟現場聽一樣,好像沒有透過麥克風、聲音很直接,很鮮活,樂器線條輪廓很清楚,很浮凸。
第二個厲害之處是樂器演奏質感很真實,無論是Bass、套鼓、鋼琴,每樣樂器演奏時都很真實,尤其這些樂器聽起來都不是一般人想像的日本機器貧弱無力過度細柔的聲音,而是帶著真實硬調的Bass撥奏、鼓聲、鋼琴。
4 Z% L  J0 k' m5 V  N4 S
解析力特高
第三樣厲害之處是解析力,尤其是低頻解析力。Bass與腳踩大鼓完全不會含混不清,Bass的手指扣弦質感細節、腳踩大鼓的短促噗噗聲都解析得一清二楚。還有好幾面鈸的不同敲擊聲、小鼓的達達聲,每樣都那麼的清晰。老實說,用C-5000M-5000NS-5000Venus爵士樂錄音時,我不由得連想到三盲鼠的錄音,腦中不自主地開始分析日本爵士樂與歐美爵士樂錄音美學的差異。原來日本人對聲音細節的要求是這樣的;原來日本人對爵士樂的聽感是這樣的。
聽過幾張VenusCD之後,我聽上揚唱片的一張小號與弦樂團的合奏Romain LeleuSur La RouteAparte AP052)。為何我會選這張CD呢?因為我看到封底有Yamaha的商標,這代表Yamaha有贊助這張CD的製作,我想聽聽看是否能夠從這套Yamaha旗艦聽出跟Yamaha有關的味道。透過這套音響的再生,我感受到這張CD的錄音效果很好,小號非常真實,它不是尖銳刺耳的,而是溫暖又帶著金屬光澤的。而弦樂則纖細柔美,又帶有恰當的剛性,這種纖美又真實的聲音是Yamaha想要的嗎?
7 ^: }: I5 e! B
一點肥肉都沒有
再來我聽幾張巴洛克音樂、管弦樂時,越發體會到Yamaha工程師的音響美學,這些CD包括西班牙AliaVox唱片JordiSavall指揮Le Concert Des Nations的演奏。那種弦樂的纖細透明,弦樂器演奏時的彈性(尤其是大提琴、低音提琴)、管絃樂弦樂群的絲絲縷縷,還有弦樂群所發出的特殊和聲美感都讓人深深感受到另外一種美感。
例如我聽英國追龍唱片那張「Vivaldi in Venice」,聲音不僅不會尖銳單薄,不會太亮,反而是纖細柔軟,透明感極高、活生感會讓身體跟著節奏擺動、暫態反應很快、一點肥肉都沒有。這套音響系統讓我重新審視小編制弦樂團在教堂演出時的音響美學。
在此我要特別說明何謂「一點肥肉都沒有」。其實,音樂在被演奏出來當下,該清爽就清爽、該澎湃就澎湃。不過,經過音響器材的再生與聆聽空間的扭曲、更慘的是聆聽者本身因為誤解而做的調聲,使得原本的音樂變胖了。這增胖是從哪裡來的呢?從過多的中頻段與低頻段而來。而過多的中頻段與低頻段從哪裡來?喇叭低音單體剎車性能差,該停的時候無法停止,多了很多原本沒有的低頻。還有,從聆聽空間的中低頻、低頻峰值而來。最後,就是音響設計者、聆聽者走錯調聲方向,而一路作多中頻段與低頻段所致。

6 e3 Q  z+ e4 _6 K
中性勻稱
當您聽慣了這種從二十歲轉變為四十歲的身材之後,已經習慣「無肉不肥」的聲音,一旦接觸到能夠減少肥肉的音響系統時,反而會覺得不習慣,甚至甚為那是錯的。我相信,Yamaha這套C-5000前級、M-5000後級與NS-5000喇叭如果處於一個硬調空間、或調聲方向錯誤的使用狀態時,就會被誤解是單薄尖銳。可是,一旦在平衡的聆聽空間中時,就會赫然發現原來它們唱出來的聲音是那麼的中性,那麼的勻稱,高度解析、高度透明、暫態反應飛快。但該柔時卻很柔,該細時又很細,該強勁時絕不軟腳。很多人誤解以為暫態反應快、高度透明、高解析的聲音聽起來一定很吵,很銳利,很生硬,其實剛好相反。音響系統這樣的特性只不過是更忠實的把音樂中、錄音中本來有的東西再生出來而已,音樂如果原來是柔的,再生出來的聲音就是柔的;音樂如果原來是剛性的,再生出來就是剛性的,C-5000前級、M-5000後級與NS-5000喇叭其實就是這樣,它們是忠實的,但卻很容易被誤認為太瘦、太細、太冷,沒有感情。
現在,追龍唱片這張「Vivaldi in Venice」正好完全應證我的想法,小型室內樂團在教堂中演奏該有的優美堂音、纖細軟質、活生彈性、絲絲縷縷、纖毫畢現、透明光澤通通不缺,那正是沒有肥肉的聲音。假若您認為這張唱片的低頻應該很雄渾,請仔細看唱片封面,演奏者只有幾個人,低音樂器有幾把,用常識來判斷,就應該知道低頻量感該有多少。
) d; ^0 ]! j. W8 H, R9 {3 T5 k: H
另一種美感
C-5000前級、M-5000後級、NS-5000只能聽爵士樂、纖細的演奏嗎?不!當我用這全套的Yamaha器材聽馬勒的「大地之歌」時,我必須承認,此時我才完整的體會了這套系統的真正表現能力。我聽的這張「大地之歌」是Otto Klemperer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與愛樂管弦樂團的EMI版本,次女高音是Christa Ludwig,男高音是Fritz Wunderlich。為何我會說「完整」的體會呢?第一、我發現這套器材的音質表現非常好,每件樂器、人聲的音質都很美。第二、管弦樂伴奏中各種樂器的合聲特別美,也就是說樂器音色之美都能夠盡顯。第三、音場清澈如高山雪水,不帶一點雜質,沒有一點霧氣。第四、樂器之間的間隔、層次非常清晰,不會含混不清。這種音響之美跟我平常用二套ATC SCM100 ASL喇叭來聽時,是有相當的差異。請注意,我所說的「差異」並非好壞,而是完全不同的「味道」,不管您喜歡的是哪種味道,它們都具有會讓人感動的美。
7 |5 x; s+ M: _9 q& I) k% f
綿密細緻
C-5000前級、M-5000後級與NS-5000喇叭還有一個讓我驚歎的優點,那就是對弦樂群的綿密細緻絲絲縷縷表現能力,我甚至認為這是日本人才有的本領。這話怎麼說呢?我的意思是,日本人對於聲音的要求比大部分歐美人還要細,還要綿,還要密。如果您不相信我的話,去找出一些1960年代Decca的錄音來聽聽看,例如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Katchen鋼琴、Solti指揮倫敦交響樂團,19581959年錄音),您聽這張CD時會不會覺得聲音太渾?太粗?大而化之,不夠細緻?如果是這樣的感受,請用Yamaha這套音響系統聽聽看,您會驚訝原來當年的錄音師本來就錄得很細緻,很綿密,而且鋼琴晶瑩不會笨笨鈍鈍的,木管音色也非常美。說得更直接些,如果您覺得這張CD錄音效果不好,換了Yamaha這套來聽,一定會想不透自己以前是怎麼聽的?明明錄音效果很好啊!其實,關鍵就在於對管絃樂的弦樂群有沒有絲絲縷縷的解析能力,夠不夠細緻而已。

+ ]1 C- p0 n9 [- R: `6 |
老錄音不老
如果您覺得舉證一張CD不夠,我再提一張Decca唱片,那就是Hans Knappertsbusch指揮維也納愛樂的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諸神的黃昏」(Birgit Nilsson唱,1956年、1959年錄音)。用C-5000前級、M-5000後級聽1956年錄音的「諸神的黃昏」真的很感動,因為它們能夠把管弦樂解析得非常清楚,就好像洗髮精廣告中那烏溜溜的頭髮一般。而且,不論是木管或銅管,其和聲都那麼漂亮,完全沒有粗、老、澀、渾的感覺。說得更直接些,如果您覺得1950-1960年代有些錄音聽起來偏粗、偏硬、偏渾,沒有光澤,不夠細緻,請用C-5000M-5000來聽聽看,您會赫然發現原來是自己冤枉了錄音師。
如果您以為C-5000M-5000能夠把老錄音的細節都挖出來,這樣已經夠厲害了。其實這還不算厲害,我在聽了RR唱片那張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猶他交響樂團、Thierry Fischer指揮,FR725 SACD)之後,才算真的對C-5000M-5000佩服到底。到底這是怎麼回事?有聽過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人都知道,這首交響曲太難表現了,PartI一開始就來個氣勢雄渾的大合唱,一般音響器材馬上就渾成一團。而Part II一開始那管弦樂小聲得不能再小聲,尤其那細細微弱的弦樂群,恐怕很多人在聽音響時還不知道有它們的存在呢,要去聽現場音樂會才看到原來那些樂手並沒有閒著忙得很呢。

6 Q! X; N+ c$ `1 g( _6 |) {7 o
三重奏讓人感動
C-5000前級、M-5000後級實在太厲害了,不僅龐大的合唱挺得住,裡面的聲部清清楚楚,讓人聽了一點都不覺得無聊(渾成一團聽了就會無聊)。那最細微的管弦樂演奏同樣也是讓人聽了興奮不已,因為透過C-5000M-5000,才知道原來那麼細緻、那麼小聲演奏的管弦樂裡面還有那麼多動人的旋律與和聲。RR這張CD我收到之後一直沒有介紹給大家,因為不是我喜歡的演奏版本,不過若是只論錄音效果,這二張一套的CD還真可以買。
如果能夠把馬勒第八號唱得好,還有什麼管弦樂能夠難得了C-5000M-5000?真的沒有,其他交響樂、管弦樂在C-5000M-5000的演繹下都服服貼貼,我不必再說什麼了。不過,如果您以為C-5000M-5000只會玩大的,小的聽起來不行,在此我舉Harmonia Mundi那張海頓「鋼琴三重奏(Trio WandererHMM902321)為例。當我在聽這張鋼琴三重奏時,心裡感動極了,腦中浮現的是:就算是現場也不過是如此。我的意思是:C-5000M-5000在唱這張三重奏時,真的就像是在現場聽到的一樣,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的音質音色都美極了,也真實極了,而且聽起來竟然是寬鬆的,一絲緊繃的感覺都沒有。還有,三樣樂器的和聲也美極了,這代表C-5000M-5000把演奏者的音樂平衡性完全表現出來了,沒有扭曲(或扭曲極少)。小提琴、大提琴、鋼琴那麼美,管弦樂能解析得絲絲縷縷,夫復何求?

. u9 X( v3 r$ d- ~$ Q2 c: T& A, r( z  X0 U
音樂細節少不了
C-5000M-5000還有二樣特異功能,一樣是聽起來「好像」還原原本的身材,另一樣則是「好像」把渾水還原成清水。當我聽「一代宗師」電影原聲帶、張燕清的「斷魂淚、蘇芮的「感動我」、瑞鳴唱片的「藍調&中國」、「星空」時,通通都有這樣的感覺。或許我這樣說大家無法了解,什麼是還原原本的身材?什麼又是把渾水還原成清水?我很直白的說,有些擴大機會增加中頻段與低頻段量感,就好像一個人中年發福的身材,而C-5000M-5000卻能夠保持二十幾歲年輕的身材。年輕的身材怎麼樣?大家都有年輕過,都知道年輕時身材很勻稱,肚子不會凸出來,屁股不會越來越大,大腿不會越來越粗。
把渾水還原成清水又怎麼說?錄音完成時,音樂本身就如我們透過清澈的溪水看水中的東西,有小魚小蝦、有水草、有石頭。一旦清澈的溪水被汙染了,或下過雨混濁,河水中的小魚小蝦水草石頭通通看不到了。有些音響器材就是這樣,會把原本錄音完成時清澈透明的狀態加入許多不該有的東西,而使得清澈的水變渾了。
重點來了,我前面是說「好像」,事實上並不是「好像」,而是它們本來就是這樣。C-5000M-5000所再生的音樂身材很勻稱,該有的低頻不會少,但也不會臃腫;該飽滿的中頻也不會瘦,但絕對不會誇張;該柔美的高頻纖細迷人,更不會尖銳生硬。C-5000M-5000所再生的音場很清澈,很透明,可說沒有雜質,音場內細微的音樂細節一個都少不了。
7 R2 O; r7 @0 h- u
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長期以來,台灣的音響迷受到歐美音響美學的影響大過日本,對日本音響器材無可否認的存有一些偏見,甚至有些人還存有日本人只會做AV環繞擴大機的想法。現在,透過YamahaC-5000前級、M-5000後級與NS-5000,再度開啟了我們審視日本人音響美學的一扇窗。它們發出的聲音是精確的、高解析的、透明的、沒有贅肉的、反應快速的聲音,但卻又帶著溫暖柔美細緻的美感。這是人工再生技藝與樂器人聲原本美質的結合,也是Yamaha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的清澈甘泉Natural Sound
0 ?. c9 y$ x3 @
焦點與建議:
焦點
①   外觀設計承襲他家美學設計,辨識度很高。
②   箱體作工精細,面板、頂板上看不到一個螺絲,側面鑲了高級木板。
③   聲音高度解析、高度透明、細緻柔美。
0 n( F% L+ ^5 S2 T. R
建議
①   整套搭配最能顯現Yamaha的音響美學。
②   若要搭配別家喇叭,可選中頻、低頻豐富者。

- ~$ o! h; f  S; A1 X1 V( z5 {1 \0 x$ N3 m
圖示音響二十要:

1 M( ]0 c, y+ O; K$ l
音質:5
音色:5
高頻段甜美度:5
中頻段飽滿度:5
低頻段紮實度:5
音場寬深:5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4
透明感:5
層次感:5
定位感:5
音樂活生感:5
結像力與形體感:5
解析力:5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5
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4
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5
樂器與人聲質感空氣感:5
細節再生:5
空間感:5
整體平衡性:5
3 m4 s8 l& a  L
音響五行個性圖:

5 L4 J: N- q2 ]6 R7 q
金:3
木:3
水:3
火:2
土:2
金:外放活潑爽朗。木:溫暖內歛親和。水:柔美中性溫潤。火:快速熱擊。土:厚實飽滿穩重。
' f& S, J1 T# `, `6 _
樂器人聲十項評量
小提琴線條:纖細、中性、壯碩2
女聲形體:苗條、中性、豐滿2
女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2
男聲形體:精鍊;中性、壯碩2
男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2
大提琴形體:精鍊、中性、龐大2
腳踩大鼓形體:緊密、中性、蓬鬆2
Bass形體:緊密、中性、蓬鬆2
鋼琴低音鍵弦振感:清爽、中性、龐大1
管弦樂規模感:清爽、中性、龐大1

3 M# }( e" j4 ^' B
; r0 L: {" W* e/ d  U) P; T
規格:
  
Yamaha C-5000
  
類型
晶體前級
推出時間
2018
頻寬
20Hz-20kHz+0/-0.3dB
輸入
內建MM/MC唱頭放大線路、耳擴,擁有六組RCA輸入端、四組XLR輸入端
輸出
RCA三組、XLR一組
THD
0.01%JEITA
訊噪比
110dB或更高(JEITA
外觀體積(WHD
435×142×451mm
重量
19.1公斤
參考售價
270,000
Yamaha M-5000
類型
晶體立體後級
推出時間
2018
每聲道輸出
100瓦(8歐姆)、200瓦(4歐姆)、400瓦(單聲道)
頻寬
5Hz-100kHz+0/-3dB
阻尼因數
300或更高
THD
0.035%
訊噪比
110dB
外觀體積(WHD
435×180×464mm
重量
26.9公斤
參考售價
270,000
進口總代理
台灣山葉(02-77418888

+ W8 v* }3 y: U$ ?9 X
6 N- b9 g  h7 N' A) W4 g3 S  \+ b" c7 C( p4 @8 g
5 m2 n: h2 c) A4 h8 [0 C

3 l  @3 B9 _, D# Z% [/ l
貼心提示:
1、若由本站編輯所發表之文章,如需要轉貼分享,請記得標註出處來源即可。
2、在論壇裡發表的文章如是網友個人發表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3、論壇的所有內容都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時間性。閱讀本站內容因誤導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本站不承擔連帶責任。
4、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披露資訊時,論壇均得免責。
5、若因線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範圍的故障導致暫停服務期間造成的一切不便與損失,論壇不負任何責任。
6、註冊會員通過任何手段和方法針對論壇進行破壞,我們有權對其行為作出處理。並保留進一步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熱門討論HOT
熱門推薦HOT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4-25 18:04 , Processed in 0.793586 second(s), 127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