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 Advanced Audio Coding。先進音訊編碼, MPEG-2 規格的壓縮技術之一,由杜比、 AT&T 、 Sony 與 Fraunhofer 共同發展出來的。一般 AV 迷對 AAC 音訊格式並不瞭解,因為 AAC 並非 DVD 制式音效規格,除非有裝設日本 BS Digital ,才會用到 AAC 音效。其實, AAC 音效的應用範圍很廣,包括網際網路、無線傳輸(例如手機)以及數位廣播都是 AAC 的領域。 AAC 最大的目的是想取代 MP3 在電腦網路裡的地位,可是,雖然在規格上 AAC 優於 MP3 ,提供更小的檔案空間、更高的聲音品質、更快的解碼速度、更少的處理過程等優點,但是到現在都還看不出 AAC 有取代 MP3 的跡象。目前, AAC 已經進展到 MPEG-4 規格,並由杜比授權業界使用。
Absolute Black Level 絕對黑的電平。在某些DVD 光碟機符的選單中,會有 7.5IRE 或 0IRE 的黑色給用家選擇,這 0 或 7.5IRE 都稱為絕對黑的電平,也就是黑色的最低點。所謂黑色的最低點就是 CRT 映像管內射出的電子束能量,低於讓燐質發光體(螢光物質)開始發光的基本能量時,螢幕上所顯示的就是最低位置的黑。美國 NTSC 彩色電視系統把絕對黑定位在 7.5IRE 的位置,而日本電視系統則把絕對黑定位在 0IRE 的位置。假若您使用的是日本的顯示器,最好是把絕對黑設定在 0IRE 的位置上; 若是使用美國顯示器,則選擇 7.5IRE 。對了,什麼是 IRE 呢?這是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 的簡稱,由這個機構所制訂的視訊單位就稱為 IRE ,我們經常以 IRE 值來代表不同的畫面亮度。例如 10IRE 就比 20IRE 來得暗,最亮的程度就是 100IRE 。
Absolute Polarity
絕對極性。一般俗稱絕對「相位」,其實相位( Phase )代表的是訊號波形或聲波的一個週期( Cycle )時間差,它可能是 0 度、 5 度、 20 度…等細微的時間差。而極性( Polarity )所代表的是訊號或聲波 0 度與 180 度
的倒反,所以二者不可混為一談。絕對極性指的是從樂器發聲到錄音、到喇叭重播的過程中,「正極性」訊號從麥克風進去,喇叭振膜就以正相訊號的動作往前驅動
聲波;若是「反極性」訊號從麥克風進去,喇叭振膜就以反相訊號的動作向後驅動聲波。這種從頭到尾極性沒有改變的情況就是絕對極性。有些人認為絕對極性很重
要,而且可以聽得出來;有些人則認為根本無法從複雜的錄音過程中保持絕對極性。
AC-3
杜比實驗室所推出的環繞音效編碼解碼系統。詳情請看「 Dolby Digital 」 解說。
Academy Ratio
傳統比例。最早電影畫面的寬高比例是, 1.37 : 1 ,接近 1.33 : 1 。這二種比例都被稱為傳統比例。
Accelerometer Servo
加速伺服。這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喇叭伺服裝置,這種伺服線路大部分用在主動式超低音
身上,高、中、低音單體上很少使用。理論上,當訊號傳遞給喇叭單體的同時,振膜就應該同時啟動。反之,當訊號一停止輸入給喇叭時振膜也要馬上停止才對。然
而,因為喇叭振膜有質量,我們都知道有質量的東西在運動時一定會產生慣性。所以,因為質量的關係,振膜無法同步啟動;也因為有慣性的關係,振膜無法立刻停
止,這種情況在單體振膜越重時越嚴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程師設計一個伺服回路,這個回路包括一個加速感知器以及一組
伺服晶片。加速感知器會裝在單體能夠振動的某個地方,通常在振膜或中央防塵蓋處。當單體在前後往復運動時,感知器會接收到振動的波形,然後把這個波形回輸
到訊號輸入端做比較。如果二邊的波形不一致,就表示喇叭的運動有失真,此時伺服晶片就會加入校正,以每秒數百次甚至數千次的頻率來糾正喇叭單體的運動,讓
輸入波形能夠與輸出波形一致。
由於這整套伺服線路需要供電才能啟動,所以一般非主動式喇叭根本不可能有這種伺服線路。不過,也因為伺服線路的糾正動作要靠內置擴大機來控制,所以會分食掉擴大機的能量,不過在正常聆聽狀態下聆聽者不會有明顯的感覺。
Accessories 各式音響附件。音響器材的各式附件中包括常見的腳錐、腳釘、CD 鎮、
音響架、喇叭架以及各種能夠改變聲音的物件。除了對付振動的各種附件之外,還有許多是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改變聲音或改善聲音的。有些附件能夠提出測試數據,
有些則無法提出測試數據。例如某些導電液體能夠提出增加導電性能的數據,有些光碟消磁器也有消除磁性降低音訊與視訊雜訊的確實數據。無論如何,您都必須以
耳朵或眼睛驗收,不要淪入人云亦云的國王新衣陷阱中。
Acoustic Suspension
氣墊式。按照英文原意應該是空氣懸浮,其意義是在一個「完全密閉」的喇叭箱內,藉
由一定量的空氣形成對中音或低音單體的懸浮制振能力,產生更好的低音單體控制力。氣墊式設計的好處是可以用比較小的箱體產生更好的低頻控制力,不過它也要
付出效率更低的代價。氣墊式箱體設計與無限障板式( Infinite Baffle )類似,只不過氣墊式的箱體通常比較小,而且為了顧及箱內定量空氣容積,箱體特別注重氣密。舊日的 AR 喇叭就曾以氣墊式設計聞名。
Active Subwoofer
主動式超低音喇叭。這種超低音喇叭箱內設有後級擴大機以及被動式分音器( Passive Crossover )或主動式分音器( Active Crossover )。由於超低音的分頻點很低,有的為 200Hz ,有的則低至 120Hz 以下,所以許多主動式超低音喇叭都採用效率非常高的 D 類擴大機。這種擴大機如果用再推動很窄的低頻範圍既經濟又好用,假若要推動全頻寬,那就昂貴了。
ADC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類比數位轉換器。所有的自然聲波都是類比的,當我們要把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儲存或傳輸時,必須先把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此時所用的晶片就是 ADC 。詳情參閱「 Analog to Digital 」解說。 ADPCM Adaptive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一種數位音訊壓縮方式,可以把 PCM 數位訊號的 16bit 壓縮成 4bit ,所以壓縮比為 4 : 1 , ADPCM 常被用在 PC Window 上或 Mini Disc 上做數位音訊壓縮處理。 AES/EBU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and 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的縮寫。音響工程協會與歐洲廣播聯盟的意思,這二個協會所制訂的專業用音響規格就稱為 AES/EBU 。 AES/EBU 採用 110 歐姆平衡線,端子為一種三線端子,稱為 XLR 端子(或 Cannon 端
子),內中第一腳為地端,第二腳在美規版為正相端,歐規版為負相端;第三腳在美規版為負相端,歐規版為正相端。由於美規與歐規不同,所以在以此種端子連接
美製與歐製產品時,必須先查明第二腳與第三腳的相位,以免相位錯誤。假若二部器材一為美規一為歐規,則必須特別銲製一組 XLR 線,其中一端以美規方式銲線,另一端以歐規方式銲線,如此連接二部器材之後相位才會正確。
Aging 熟成。當音響用過一段時間之後(三個月或半年),聲音的表現會越來越好,這就好像葡萄酒儲存在橡木桶中幾年之後,品質越來越好一般,我們稱這種現象為熟成。如果用在酒類方面,還可以說陳年。
為什麼音響器材與葡萄酒一樣,需要熟成時間呢?以喇叭來說,喇叭單體本身就是一個
到處充滿機械式懸掛的發聲體,這些懸掛裝置在剛開始時會比較生硬,必須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會達到最適當的懸掛狀況。以擴大機來說,擴大機內部的各項元
件(尤其是電容)都需要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才會讓內部分子結構達到最穩定的狀態,此時才能發出最好的聲音。而在線材方面,線材導體本身的分子也需要經過
電子流不斷的導通之後,才會慢慢改變其「生冷」狀態而進入佳境。
通常,音響器材或線材都需要經過至少三個月或半年的熟成時間,才能進入最佳表現狀
態。可惜許多音響迷在買入還不到一、二個月的時間,就急忙出脫器材,連讓器材熟成的時間都沒有。也因此,有些音響迷喜歡買二手器材,因為二手器材通常都已
經經過熟成階段,聲音表現良好,價格又便宜,可說是追求實用主義者的最佳選擇之一。
Alnico
鋁鎳鈷磁鐵。一種高效能磁鐵的名稱,由 Aluminum 鋁、 Nickel 鎳、 Cobalt 鈷等金屬合成,最常見的就是用在古董喇叭單體上。
Ambience 堂音。空間中細微的聲波反射,它可以讓聽者感受到空間的大小。音響器材的堂音表現越好,描繪空間大小的能力就越強。
Ampere
安培。電流的單位,通常以 A 或 mA (毫安,千分之一安培)表示。依照歐姆定律:電流 = 電壓 / 電阻。施加 1 伏特的電壓通過 1 歐姆的電阻,就會得到 1 安培的電流。詳情請看歐姆定律「 Ohm's Law 」。
Amplifier
擴大機。只要是能夠把小訊號放大成大訊號的機器,其實都可以稱為擴大機,只不過我
們比較習慣前級擴大機與後級擴大機而已。什麼是前級擴大機?簡單的說,就是把訊源傳過來的微弱音樂訊號先行放大一次,再把這經過放大的音樂訊號傳遞給後
級,讓後級能夠把前級傳遞過來的音樂訊號再次放大到足以推動喇叭。也就是因為前級是在後級之前先行放大音樂訊號,所以才稱為「前級」。既然前面的位置已經
被佔據了,後級當然就只好稱為「後」級或功率擴大機了。
或許您要問,不是還有一個「前前級」嗎?沒錯,那是以前 LP 時代對外接式 MC 唱頭( Cartridge )放大器的稱呼。 LP 時代的前級裡都有 MM 唱頭放大線路,但不一定足夠放大音樂訊號更低(電壓,往往只有 0.2mV , 1mV 等於千分之一 V )的 MC 唱頭,所以還必須先經過一次放大。由於 MC 唱頭放大器連接在 LP 唱盤與前級之間,位置在前級之前,所以稱為「前前級」。
前級除了放大微弱音樂訊號給後級使用之外,還有各種輸入輸出端子,用以讓各類訊源輸入。此外當然還有音量控制。您可以把前級想像成汽車的方向盤與儀表板上的各種操控,後級則是汽車引擎,這樣就更容易瞭解前級與後級所扮演的角色了。
到底前級與後級是怎麼把訊號放大呢?要把微弱的音樂訊號放大,就必須要有放大元件,擴大機的放大元件主要是電晶體或真空管。到底電晶體是怎麼把微弱的音樂訊號放大的呢?我們以雙極性( Bipolar )電晶體為例,它分為 NPN 與 PNP 二型,所謂 NPN 就是在二個 N 型半導體之間夾著一個 P 型半導體,而 PNP 則是在二個 P 型半導體之間夾著個 N 型半導體。無論是 NPN 或 PNP 型晶體,它們的內部結構都是由基極( Base )、射極( Emitter )與集極( Collector )所組成,只不過是極性不同而已。
當音樂訊號傳遞到電晶體時,音樂訊號被送到基極,再由集極輸出。在集極上會連接從
電源供應送過來的直流正電壓,相對於集極的正電壓,射極就是負電壓(接地)。由於電壓的二端(電壓一定要有正負二端產生電壓差,否則就不會產生電流)在集
極與射極,因此電晶體就產生了電流。此時基極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看門人,它可以允許電流流過,或不讓電流流過,流過與不流過(導通與不導通)就有賴基極電
壓。當一股小基極電流(就是我們所稱的 Bias ,此處是電流,所以稱為 Bias Current )觸發基極的「門」打開時(電晶體開始工作),一股大的電流就從射極經過基極,流向集極。反之,當一股小基極電流命令基極關閉時,射極與集極之間就沒有電流了,因為基極已經關閉,門既然關閉了,誰也無法通過。這就是電晶體的工作原理。從這裡,您也瞭解到原來「 Bias 」就是讓晶體工作的要素。
當我們在基極上施加音樂訊號時,基極「開門的大小」就會受到音樂訊號的左右。每當
音樂訊號變大時,基極的門就開得更大,讓更多電流從射極經過基極的門,流向集極。反之,當音樂訊號變小時,基極的門就開得小些,此時從射極經過基極傳到集
極的電流就比較小。事實上,因為基極上有一股小電流( Bias )在控制門的開關,就讓集極得到很大的電流,並且把音樂訊號放大,這就是電晶體「放大」音樂訊號的方法。
以上是「放大」的基本動作,不過上面我們所說的只不過是三種基本放大線路的一種而
已。其實,無論是雙極電晶體或場效晶體,您已經知道它們都有三個極,雙極電晶體是基極、集極、射極;場效晶體為源極、汲極與閘極。可是,放大線路裡一定要
有二個輸入端與二個輸出端,現在少了一個怎麼辦?所以必須讓一個輸入端與輸出端共用某一個極,而另外二極則單獨成為輸入端與輸出端。也就是因為共用的那個
極可以變動,所以放大線路有共射(源)極、共集(汲)極與共基(閘)極三種放大線路。 前面一直說到「放大」,到底電晶體能夠把音樂訊號放大多少倍呢?這就要看晶體「輸入端」與「輸出端」的電壓比值,也就是所謂的增益(Gain ),假若我們施加 5mV 電壓於基極上,而電晶體的增益有 20 倍,那麼我們在集極就可以得到 100mV 的電壓。 至此,我們已經知道擴大機是怎麼放大音樂訊號的,不過您可能對於擴大機放大的「能
源」從哪裡來的還不是很清楚。還記得前面我說過,電晶體集極上會施加從電源供應送來的直流電壓嗎?擴大機放大的能源就是從電源供應取來的。如果您曾打開擴
大機觀察功率晶體的接線,就會發現從電源的濾波電容會拉線到電晶體的集極上,把經過變壓(把市電交流110V 降
到線路所需的電壓)、整流(把交流變成直流)、穩壓(讓電壓更穩定,通常前級有穩壓,後級沒有穩壓,因為後級需要電壓高,穩壓不容易)、濾波(讓直流裡的
漣波成分降低)的乾淨直流電壓送進集極。這也就是說集極所輸出的龐大音樂訊號能量其實是取自從濾波電容送過來的直流電壓。也就因為音樂訊號與電源供應連接
在一起,所以任何電源供應上的雜訊、波動、電源高輸出阻抗等等都會直接附加在音樂訊號上面。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電源部分是擴大機心臟的原因,因為如
果電源供應「有病」,音樂訊號也會有病;電源供應虛弱,音樂訊號也就虛弱。 電晶體的放大原理如此,那麼真空管呢?其實道理差不多,只不過放大元件不同罷了。比較常見的放大訊號真空管有三極管( Triode )與五極管( Pentode ),二極管只用作整流。所謂「三極」就是指陰極( Cathode )、屏極( Plate )與柵極( Grid )。陰極負責釋放出電子,屏極把它們吸引過來,而柵極就是控制電子流從陰極流向屏極的「門」。這種由陰極、柵極、屏極所組成的真空管就稱為「三極」管。三極管就是放大音樂訊號最基本的形式,如 300B 、 2A3 、 845 等都是三極管。 如果在柵極與屏極之間再加上二道柵極(簾柵極 Screen Grid 、 抑制柵極 Suppressor Grid ),這個真空管就變成五極管,常見的如 EL34 等(另外還有一種四極管稱為功率束射管,如 6550 ,請參閱「 Tube 」解說)。加了二道柵極之後,柵極對於電子流的控制力更強,能夠讓真空管輸出更大的功率,所以大部分真空管後級都採用五極管當作功率管。不過近年很流行三極管當功率管,三極管雖然有音質優美的好處,但也要搭配上優質高效率喇叭才能發揮所長。 或許您會問,陰極要怎麼把電子釋放出來呢?靠熱,所以需要燈絲( Filament )。不過有些三極管沒有獨立的陰極,燈絲兼任陰極的任務,所以我們稱為直熱式三極管( Direct-heated Triode )當陰極被燈絲加熱到某種程度時,電子就會游離出去。為什麼電子會自動朝屏極飛奔而去呢?我想這是您的下一個問題。因為陰極是負極,屏極是正極,而柵極則產生電場,所以從陰極射出的電子很容易就被吸引往屏極飛去,而且通過柵極的控制。 前面說過,放大元件要工作一定要有 Bias 偏壓(請注意,偏壓是個名詞,它並不一定指電壓,也可以是電流),三極管的偏壓就施加在柵極上。而屏極也如電晶體的集極一般,需要連接正電壓,用以產生能量,屏極的正電壓我們稱做 B+ 。與電晶體不同的是,電晶體的集極電壓往往只有幾十伏,但是真空管的 B+ 卻有幾百伏之高,質熱式三極管甚至高於一千伏特,所以我們在玩真空管擴大機時,如果沒有把握,千萬不要胡亂自己動手拆機。對了,真空管的音樂訊號從哪裡輸入呢?就從柵極輸入。 除了電晶體與真空管之外,還有一種音響常用的放大元件,那就是場效應晶體 FET (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場效應晶體與雙極電晶體( Bipolar Transistor ,也就是一般的電晶體,因為電流在 P 與 N 型半導體之間流動,所以稱為雙極)、三極真空管一樣,也是有三個接觸「閘口」,不過它們稱為源極 (Source) 、汲極 (Drain) 與閘極 (Gate) ,其電子流動放大方式與其他二種放大元件類似,在此就不說下去了。在音響器材裡,我們比較常見的是用在前級小電流應用上的 JFET ( Junction FET ),以及應用在後級當作功率晶體的金屬氧化半導體場效晶體 (MOSFET,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 Analog 類比。連續性的動作或電子訊號、聲波都稱為類比。例如,白熱燈泡的光是燃燒鎢絲連續發出來的,它是類比的;日光燈是每秒閃爍60 次所發出來的,它不是類比。 LP 唱片經過唱針拾取之後所發出來的聲音是連續性的,它是類比聲音; CD 的聲音是由記錄在光碟上許多反光點與非反光點所組成的,這些點是不連續的,所以是非類比的。 Analog to Digital 類比轉數位。以製作CD 唱片為例,當類比訊號要轉成數位訊號時,必須先經過一個低通濾波( Low Pass Filter )過程,把類比音樂訊號限制在 20kHz 以下, 20kHz 以上的頻率則全部濾除。經過低通濾波器之後的類比訊號進入取樣( Sampling )過程,依照每秒取樣 44,056 次(也就是 44.1kHz )的速度取樣。取樣頻率訂為 44.1kHz 的原因是依據 Nyquist 的數位理論,這個理論說明如果想把類比訊號轉為數位訊號,取樣頻率至少必須為最高再生頻率的二倍。 理論上取樣頻率越高,最後還原的波形精確性也就越高,但是以當時的技術而言,再生頻率最高訂為 20kHz 能夠達到最有效的光碟儲存資料量,於是取樣頻率訂為 44.056 次,簡化為 44.1kHz 。 取樣之後,還要把每一個取到的樣本給它一個音樂訊號值(也就是電壓值)的定位,否則音樂的強弱就無法還原。於是每一個取樣的音樂訊號值被分為 65,536 個強弱階段,也就是 2 的 16 次方,我們習慣寫為 16bit ,這就是量化( Quantization )過程。 量化訂為 65,536 個強弱階段夠嗎?當然不夠,許多相鄰的細微強弱變化並無法給予相對應的值,這等於是把許多細微的強弱差異給去除了,剩下的只是大部而已。這就好像我們把大樹的細微枝幹都去除了,遠看還是大樹,但近看就知道許多枝幹都不見了。為什麼當時不把量化過程訂為目前的 24bit 呢?還是那句老話,考量到一片光碟有限的資料儲存量,所以只能取 16bit 的量化階層。 量化過程之後,就要進行編碼,所謂編碼就是把取樣、量化之後的數位碼編成二進位碼,也就是 0 與 1 的碼。將這些 0 與 1 的碼記錄下來,就可以製成數位光碟了。這就是類比訊號轉數位的全部過程。 與 LP 唱片相比, CD 的動態範圍理論上可達 96dB ,而 LP 唱片才只有 40-45dB 。而在頻寬方面, CD 頻寬為 0-20kHz ± 0.5dB , LP 唱片則為 30Hz-15kHz ± 1dB 。以這樣的規格相比, LP 唱片說什麼也不如 CD 。然而,由於 CD 在取樣與量化時失去太多的音樂資訊與細微的強弱變化,此外在 20kHz 以上頻率又被乾淨的濾除,等於不曾存在般。加上數位化之後所產生的數位噪音,使得 CD 空有好看的規格,但聽起來的聲音始終不如 LP 真實。也就是因為 44.1kHz/16bt 的規格太低,才會有現今的 DVD-A 192kHz.24bit 規格出現。 Anamorphic 橫向擠壓。特別為 16 : 9 寬螢幕電視而設計的 DVD 影像處理,它的作用在於提昇寬銀幕比例電影在顯示器上、上下被黑邊遮掉之後所損失的水平掃描線數。這個字來自於希臘文 Ana-morphicos ,其中 Ana 的英文意思是 Re , Morphi 的英文意思為 Shape ,所以 Anamorphic 的意思就是 Re-shape ,「重塑」的意思。不過為了望文生義,我們習慣用「橫向擠壓」。其實 Anamorphic 這個字在電影界中很早就使用了,並不是 DVD 新創的名詞, DVD 工程師們只不過是借用而已。還記得最早的電影畫面比例是 1.37 : 1 嗎,可是當攝影師在拍攝時所看到的真實影像場景比例並不會是 1.37 : 1 ,而是很寬的景象。為了滿足最早電影的 1.37 : 1 畫面,攝影師在拍攝寬銀幕影片時,會採用二種鏡頭,一種為球形鏡頭,它所拍在膠卷上的是正常影像;另一種是 Anamorphic 鏡頭,這種鏡頭就是橫向擠壓鏡頭,可以讓影像拍在膠卷上時呈現瘦高狀態。等到膠卷要在電影院播放時,電影放映機要裝上「解橫向擠壓」的鏡頭,這樣在電影院裡所看到的影像就恢復正常了。 看到此處,您已經瞭解,原來 Anamorphic 橫向擠壓處理並不是什麼大發明,只不過是把幾十年前電影界使用的方法應用在 DVD 上面而已,工程師們改變的只是把電影界的光學鏡頭改成電子線路處理而已。怎麼處理呢?當電影要轉成視訊的過帶( Telecine )過程中,工程師會加入 Anamorphic 處理,把原來 2.35 : 1 或 1.85 : 1 的影像做左右朝中間「擠壓」(是 squeeze ,不是壓縮 Compress )處理, 讓影像變得比原來更高更瘦(請想像把一個軟球左右向內用力捏的情況)。等到要在 DVD 光碟機上播放時,再經由解 Anamorphic 機制來還原影像。 所謂解 Anamorphic 機制,除了寬螢幕電視內部有解 Anamorphic 線路以及 DVD 軟體已經做 Anamorphic 處理之外, DVD 光碟機內也必須要有配套措施,這樣整個 Anamorphic 機制才能動作。這個配套措施就是 DVD 光碟機選單裡的電視種類選擇。通常選單上會有 4 : 3 「 Pan& Scan 」、 4 : 3 「 Letterbox 」以及「 16 : 9 Widescreen 」可以選擇,前面二種是為 4 : 3 電視而設,如果您使用的是 4 : 3 電視,就只能在二者之間選一。假若您用的是 16 : 9 寬螢幕電視,才可以選第三者。萬一選錯了會怎麼樣?假若您看的 DVD 軟體沒有經過 Anamorphic 處理,選錯了也不會怎麼樣。如果 DVD 軟體經過 Anamorphic 處理,您的電視是 4 : 3 傳統電視,而您又在 DVD 光碟機的選項裡錯選 16 : 9 寬螢幕電視,這時從 DVD 光碟機輸出去的視訊影像就會是拉長的影像。可是,因為您的 4 : 3 電視沒有解 Anamorphic 的線路,所以您會在 4 : 3 電視螢幕上看到被拉長的影像。 到底 Anamorphic 橫向擠壓處理是怎麼動作的呢?要談這件事情,最好從畫面比例( Aspect Ratio )說起,否則許多人會一頭霧水。早期的電影畫面比例稱為 Academy Format ,那是 1.37 : 1 ,這種畫面比例在還沒有 NTSC ( 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 )電視系統之前就已經存在於電影中。因此,當 NTSC 電視系統(美國電視系統,也是台灣所用的電視系統)推出之後,為了與電影畫面比例相容,所以取一個接近 1.37 : 1 的整數值來當作電視螢幕的寬高比,那就是 4 : 3 ,也就是 1.33 : 1 。後來,電影為了與電視競爭,開始提供更寬廣的銀幕畫面比例,反而原來的 1.37 : 1 很快的就拋棄不用。 90 年代日本高畫質電視系統興起,決定在新的電視系統中啟用新的寬螢幕電視,這種新的寬螢幕電視比例為 16 : 9 ,也就是 1.78 : 1 ,後來美國的數位電視系統也採用 16 : 9 寬螢幕。到了 1996 年 DVD 推出, DVD 軟體的電影節目除了配合傳統電視螢幕比例的 4 : 3Full Screen 版畫面比例之外,還推出了與原來電影畫面比例一樣的 1.85 : 1 或 2.35 : 1 (還有少數不同比例,不過並非主流) Widescreen 版。同樣的,以前存在於 VHS 或 LD 的問題依然發生。 什麼問題呢?第一個問題是 4 : 3 的 Video 圖框( Frame )比例尺寸怎麼去容納 2.35 : 1 或 1.85 : 1 的電影畫面? 4 : 3 是 1.33 : 1 ,它意味著 Video 訊號儲存、播放的格式都是 1.33 : 1 (當然這是因應 NTSC 電視螢幕 1.33 : 1 的比例所致)。當過帶工程師們要把 1.85 : 1 或 2.35 : 1 的電影訊號轉成 Video 訊號儲存時,不管原來電影畫面比例是什麼,就是只能擠進這個 1.33 : 1 的圖框裡(請注意,我們不是在談電視螢幕)。在只有 4 : 3 電視的時代,要把 2.35 : 1 或 1.85 : 1 或其他比例的電影影像擺進去,就意味著只能用二種方式,一種是 Pan & Scan 全景掃描;另一種就是 Letterbox 信箱口。所謂全景掃描就是在把電影( Film )訊源轉成電視( Video )訊源的轉帶( Telecine )過程中,用 Video Camera 往復掃描 2.35 : 1 或 1.85 : 1 畫面中的 1.33 : 1 面積,也就是好像做一個 1.33 : 1 的框在 2.35 : 1 或 1.85 : 1 畫面移動掃描,找尋最佳畫面。過帶師當然會選擇畫面中最重要的部位掃描,不過無論如何,總是會有左邊或右邊或左右二邊的某些畫面無法在 Video 圖框裡儲存。以前說不定您曾經遇上過畫面中最左邊的人面向左邊講話,這意味著「畫面外」應該還有一個人站在那裡才對,可是因為全景掃描的關係,他被犧牲了。 既然全景掃描無法看到電影畫面上所有的影像,那麼我們換另一個方式,就是讓 2.35 : 1 或 1.85 : 1 的全畫面通通顯示在 1.33 : 1 的圖框裡(請想像您是在看底片),不過這時就必須把整個 2.35 : 1 或 1.85 : 1 的畫面縮小到左右二邊緣都能夠裝進 1.33 : 1 圖框的左右邊緣。如此一來就必須用上下黑邊來遮住圖框中其他沒影影像的部分,這樣才能保持 2.35 : 1 或 1.85 : 1 的正確比例,這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二種方式 Letterbox 信箱畫面。所謂「信箱」的名稱由來就是因為螢幕上下二條黑邊中間夾著影像,有如透過家裡的信箱口往外看一般,所以名之。 Letterbox 雖然能夠看到電影場景原貌,但另二個嚴重的問題發生了。第一個問題是能夠再生影像的面積少了很多,讓原本就不夠大的電視畫面看起來顯得更小。這個問題到目前都無法解決,除非您換更大的電視。另一個問題更嚴重,那就是轉成信箱畫面之後,原來的「垂直解像度」大幅縮水。 所謂「垂直解像度」其實就是電視構成影像的水平掃描線, NTSC 電視系統的水平掃描線有 525 條( PAL 系統為 625 條),不過實際能夠產生影像的掃描線只有 480 條(其他用作隱藏字幕、同步訊號、掃描反馳時間之用),所以我們會說垂直解像度 480 線(提醒您,我們一般所說的電視解像度有 500 條、 800 條是指水平解像度,也就是從左到右一個畫面可以容納多少條垂直線?其實從左到右是沒有掃描線的,只不過我們習慣這樣說而已)。這 480 線在上下黑邊遮住之後,中間影像部分只剩下多少條掃描線?假若原影片是 2.35 : 1 ,則只剩下 272 線。這 272 線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480 線×( 1.33 ÷ 2.35 ) =272 線。假若是 1.85 : 1 畫面轉變成信箱畫面,那就是 480 線×( 1.33 ÷ 1.85 ) =345 線。您看,原來的 480 線垂直解像度一下子只剩下 272 線垂直解像度( 2.35 : 1 )或 345 線垂直解像度( 1.85 : 1 ),這樣一來,當我們以 4 : 3 電視看 Letterbox 處理過的電影時,電視螢幕上有影像的畫面不僅變小,而且垂直解像度變得更差,影像輪廓邊緣更鋸齒。這二個問題無論如何都無法解決。 既然無法解決 4 : 3 電視看寬銀幕電影時的垂直解像度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談 Anamorphic 呢?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新電視規格,那就是數位電視。數位電視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它的螢幕比為 16 : 9 ,也就是 1.78 : 1 ,我們稱之為寬螢幕電視。第二、寬螢幕電視規格裡已經包括解 Anamorphic 線路( 4 : 3 電視規格裡並未包括解 Anamorphic 線路)。就是這二個特性,讓事情有了轉機。 數位電視的螢幕比例為 1.78 : 1 ( 16 : 9 ),雖然 1.78 : 1 距離 1.85 :很近,但距離 2.35 : 1 仍然很遠。如果在 16 : 9 的寬螢幕電視上繼續發生 4 : 3
官方Line 微信公眾號
關於我們 | 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1-3-5 15:37
, Processed in 0.10448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