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TAD的產品,馬上讓人聯想到頂級的喇叭與擴大機專業形象。TAD的號角驅動器在專業領域裡領先群倫,家用的同軸CST單體同樣出名。他們採用鈹高音、鈹中音與鎂中音,打造性能優異的CST同軸單體。而近年D類擴大機也大出風頭,M1000就是最新推出的D類後級擴大機。M1000的機箱雖然不是整塊鋁材削切而成,但依然重裝甲打造。 : V* [9 k. N5 e5 p
i3 g8 p2 t; P, H/ L0 G( o) M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M1000的外觀十分流線,還帶著稜角,屬於比較活潑的造型設計,面板上只有一個電源開關與一個顯示燈。 # d6 `6 \0 ~6 f s6 O8 c* G
" v9 `7 T, R$ Q7 ]3 M0 S
/ ^' I) q: {( j& A. b- @" L& ITAD的全名是Technica AudioDevices,是Pioneer在1975年創立的公司。從它的名字來看,就知道當初並不是想做擴大機或喇叭等成品,而是要生產某些元件,例如喇叭單體等。事實上TAD的壓縮式驅動器、單體等也是聞名音響界,最早更在錄音室專業喇叭中占有重要地位。後來TAD找來Andrew Jones,開始發展喇叭成品。Andrew Jones主修物理,最早是在大學裡研究抗噪,他負責設計發出噪音的喇叭,這種喇叭要能發出極大的音壓與頻寬,用來抵消噪音。 ; f( ~- h4 H* B3 f x; Z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M1000的造型與線條非常耐看。
9 n( w7 W) m- Q, L) a5 U; H$ o$ N! x6 _" a) ?& {! K* g; X4 `
進入消費者市場 1983年進入KEF,一直到1994年離開KEF去了美國,在美國又進入Infinity喇叭工作大約三年,後來才在2000年進入TAD工作。TAD找Andrew Jones去就是為了要進入消費者產品市場,在此之前TAD都只專注在專業市場中。 我第一次看到Andrew Jones介紹TAD的喇叭就是在CES,當時展出的是Model One喇叭(也就是後來Reference One的前身),喇叭箱體是用很多樺木夾板橫剖面一片一片黏合起來。這種喇叭箱體製作不僅費時,而且成本太高,所以後來TAD就放棄這種做法,改為一般喇叭箱體作法,推出Reference One。
4 U3 S, F8 `' f! K
當時的Model One採用現在稱為CST的高、中音同軸單體,而且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都是採用鈹振膜。或許您會以為同軸單體與鈹振膜都是Andrew Jones帶入TAD的,其實不然,因為Pioneer早在1954年就研發出同軸單體,而鈹振膜也早已使用,所以Andrew Jones只是把Pioneer原有的同軸單體技術以及鈹振膜拿來應用而已。
k4 j7 w- E1 k+ s' o8 v) \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M1000的背板擁有XLR與RCA端子各一,只有一組喇叭線接端,可以切換立體聲或Biamp使用。 * P" t, X4 }) ]; G
2 D% ~* s$ A1 @+ `% m5 l e. n
2 y4 [3 w5 o2 D; F; r日本製造 一開始就提到已經離開TAD的Andrew Jones,只是要告訴大家TAD從專業領域進入消費者市場的過程而已。從Reference One喇叭,TAD的消費市場產品又拓展到擴大機、數位訊源上,推出600系列與Reference One搭配,包括D600 CD/DAC、C600前級與M600單聲道後級。這些600 Reference系列擴大機、訊源仍然是TAD的鎮山之寶,頂級之作。後來TAD推出Evolution系列,也是包括喇叭與數位訊源、擴大機,計有D1000 MK2 CD唱盤、DA-1000數位類比轉換器、C2000前級,M2500 MK2以及本文的主角M1000。 - G, C+ a8 W5 M [, F
目前,TAD的喇叭與擴大機是分別在日本二個城市設計生產,喇叭是在天童市,擴大機則是在川越市,上次M1000在台灣發表時,就是由設計師Numazaki Hiromitsu沼崎裕光(他1993年進入Pioneer迄今)以視訊跟我們講解,目前TAD線上的那些擴大機都是他設計的。
& G0 n2 Q) [4 m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這是M1000的功率輸出級。 7 u/ Z$ Q' A, Y
- F! X9 ]. a* R( y: |
a7 X/ x C0 l W ^. ^1 d便宜很多 看到M1000,就不由得會聯想起TAD的另一部立體後級M2500 MK2,除了外觀高度比較高、造型不同之外,M1000與M2500 MK2的規格竟然是一樣的,同樣每聲道輸出250瓦(8歐姆負載),失真、增益、訊噪比等規格也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重量,M1000的重量是29公斤,但2500 MK2卻重達43公斤。為何會這樣呢?其實這多出來的重量是從機箱與電源變壓器來的,機箱更重,變壓器容量更大,聲音的表現當然更好。不過,M1000的售價也比M2500 MK2便宜不少,其實這是TAD提供給消費者的另一個選擇。
8 r7 D' m8 @( C- \3 F
M1000是剛推出的新產品,想必一定比M2500MK2更為精進,到底M1000更精進的地方在哪裡?第一個改良的地方是從濾波電容器到功率輸出級的連接線,以前用的是AWG18(0.9mm直徑)的線,現在則是用AWG 12(3.5mm)的線,而且更短,如此一來對於電能的傳輸更快更好。第二個改良處是把訊號輸入的線(內部,不是外部輸入線)跟數位控制的線分開獨立,降低干擾的可能。第三個改良是把喇叭輸出端的線材也換了。第四個改良是電源供應線路也改良了,降低雜訊。第五個改良是訊號輸入線路也改良了,雜訊更低。第六個改良是改變地線的接法,這樣做也是為了降低雜訊。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改良是很小很細的工作,實際上如果每個改良點的雜訊都降低,加起來就不得了,這就是日本工程師的「吹毛求疵」精神。
$ Q$ ~- n) W2 g9 ]: J1 w; {' d9 x
M1000的外觀造型比起M2500 MK2比較有變化些,機箱三分之一高度處內凹,而且上方有斜角設計,看起來比M2500 MK2要流線很多。面板上只有一個電源按鈕,以及中央的電源指示燈,其它沒有任何多餘設計,顯出簡潔的美感。來到側面,沒看到散熱片,其實TAD的擴大機通通沒有外部散熱片,這也是日本人的美學堅持,就算是旗艦後級M600明明是AB類設計,散熱片也是藏在機箱內部,更不用說M1000是D類放大,更不需要外部的散熱片。 ; j# ]8 D- h( a0 f& n" c
來到背板,可以看到M1000擁有XLR與RCA輸入端子各一,喇叭線接端一組,此外還有12V電源觸發插孔、自動Power切換,以及Balanced/Unbalanced、Stereo/Biamp切換。假若您想用一部M1000推低音、另一部M1000推中高音,也可以買二部M1000,此時就要切換成Biamp模式。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M1000雖然是D類放大,但內部最顯眼的卻是那二個巨大的環形變壓器與四個濾波電容。原來它採用的仍然是重量級的傳統線性電源。 - E0 H( e; ~4 p- B3 X- W
雙單聲道平衡架構 打開頂蓋,可以發現M1000的內部布局跟M2500 MK2看起來一模一樣,不過機箱作法不同,M2500 MK2的機箱是整塊鋁合金去削切出來的,而M1000則是用厚實的鋁板製成。二個環形變壓器每個容量1,000VA,二個就是2,000VA,這已經是「重電」級的配備。四個濾波電容分左右二邊(總容量33,000uF,特別訂製品)。再往後看,所有的線路板都是左右邊各一塊,顯然M1000是左右聲道完全獨立的Dual Mono設計,而且是平衡架構,其功率輸出端採用二個輸出級以BTL(Bridge Transformer Less)方式連接成一聲道輸出。 {) Z9 h& G" H8 ~
M1000屬於D類放大設計,不過並非使用市售現成D類功率模組,而是自己開發研究的。功率輸出級可以清楚看到濾波電感,電源供應並非採用常見的交換式電源,而是傳統線性電源。這是因為TAD的工程師們認為傳統線性電源可以品質更好的電源。特別的是,M1000的功率MOSFET並沒有透過引線與線路板連接,而是直接焊在線路板上,爭取這最後一點點的縮短音樂訊號路徑,再加上MOSFET本身的低阻抗,使得輸出反應速度提升。
0 F4 T, O0 \3 _7 {( [, x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M1000的底部三個避震腳是特殊設計的,對於阻絕地板傳來的震動有良好效果。
. p+ N$ b0 I0 F! ]' D' ?
* Q$ y& o0 |; D6 }+ y4 _ l
; }* \) a( E& b# [6 A特重避震 在機箱設計使用特別設計的三點支撐避振腳錐,使用Reference系列搭載的S-Stand絕緣器(TAD Audio Insulator),集中負載器材重量,增進絕緣效果並減少來自地面振動影響,得到更清晰豐富有活力的聲音。採用同為Reference系列的高品質喇叭輸出端子,並加強牢固性與承重能力因應較粗重的喇叭線材使用。
' G: }* F# Q# w P( k" a
M1000非常注重箱體的抗震,除了用整塊鋁材去削切下半部機箱之外,箱體底部也以三個特製的腳座避震,使用的材料稱為CRMO(Chromium Molybdenum)鋼材,內部結構是反尖錐型,這樣的結構可以有效阻絕外部的細微振動傳入 機箱。 5 J* T' l3 k3 p) `# l1 b
聆聽M1000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其實它是跟隨E1 TX喇叭一起送來我家的,此間代理商認為這二樣產品搭在一起才會有最好的表現。所以,上回我就已經使用過M1000來搭配E1 TX寫過評論了。現在如果寫M1000,難道要把E1 TX的器評照抄一遍嗎?當然不能這樣。其實我早有準備,因為我已經用M1000搭配過Fischer & Fischer喇叭,也搭配過AER與DynamiKKs!。搭配Fischer & Fischer那篇評論也已經刊出,現在就剩下M1000搭配AER與DynamiKKs!可以選擇了。同樣的,我是以Weiss DAC502 數位類比轉換器直入M1000,省掉前級,讓M1000可以顯出更清楚的原貌。
( a7 I k, f$ f" W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M1000還有黑色版 ! T$ z% V0 f R% d* {
) `1 L9 C4 H4 o! @3 s
6 U$ X' | [2 L低頻段迷人 老實說,聽了Janis Ian那張「Breaking Silence」時,我就決定要用AER來搭配M1000。為什麼?因為低頻段的表現實在太迷人了,那是紮實飽滿又充滿Q勁與彈性的低頻。而且Janis Ian的嗓音不會縮在音場裡面,也不會瘦小,而是溫柔清晰形體適中的表現。低頻軟Q紮實,中頻飽滿,高頻清爽清澈。尤其來到第十二首「Breaking Silence」時,M1000與AER的搭配更是精彩,不僅低頻飽滿有勁,而且反應快速,又帶著Q勁,非常好聽。與AER相比,DynamiKKs!就比較直接,低頻短,Q勁少,雖然衝擊性強,解析力高,但聽起來的「韻味」就是不如AER。所以,最後我是以AER Momentum來搭配M1000,這樣的搭配加上我的空間特性,跟我在Pioneer公司聽M1000時的感受完全不同。 2 i! W' @* J4 n. {
來,讓我先說M1000的聲音特質。它的低頻量感豐富,音像比較龐大,比較鬆軟些,高頻段內斂,不會跟利箭一般射出來。中頻段不是凝聚如石頭,而是比較像麵團那種凝聚。低頻屬於軟質的,不過控制力很好,反應很快。還有,我上次也說過,M1000雖然是D類放大,但是音質卻很好,這是D類放大擴大機中少見的。
! x+ l. G T& p( `$ y$ O- o5 j3 j2 a- w ) L* c7 w% c/ I
3 E" V% ]4 O9 T. ^) z性價比考量 聆聽M1000的同時,我家裡還有一部瑞士darTZeelNHB-108 Model Two後級,那部後級每聲道輸出150瓦,比M1000的250瓦還小。不過,它的音像凝聚能力卻勝過M1000,而且樂器人聲形體不會因為凝聚而縮小。此外,NHB-108 Model Two的透明感也勝過M1000,對低頻的驅動能力與控制力也勝過M1000一些。聽我這樣說,或許您會想買darTZeel NHB-108 Model Two。憑良心說,我認為它的確比M1000還好,問題是它的售價是M1000的二倍,假若您口袋夠深,追求絕對值表現,大可買它。如果您想要的是性價比,又能夠有優質的表現,我建議您大可選M1000。
0 ]" Y, u+ W; T! X% D: `& C
( [. S: F; l8 a2 {( Q
: [9 w# m6 }2 l! S2 s' e: ?高頻抓得住 M1000推起每對喇叭時,聲音表現都會因為喇叭的本身而有所不同,例如推AER聽小提琴時,就顯得很女性化,婉轉柔美又不會火爆,而且拉到高頻會把聲音拉回來,不會飆出去。當我聽Dorian唱片那張「傷心」時,小提琴的軟質與委婉美感真的很棒,整張唱片聽了很舒服,不會有緊繃緊張的心情。 5 J }2 I+ P) e8 u3 G
聽慕特那張「Tango Song and Dance」,鋼琴低音鍵特別龐大,高音鏗鏘,小提琴內斂,一點都不會尖,也不會瘦。小提琴的內斂溫暖可說是M1000的特色之一。而當我聽慕特那張德弗札克小提琴協奏曲(Manfred Honeck指揮柏林愛樂)時,我所聽到的管弦樂又是呈現高中低金字塔式的平衡性,而且聽起來底盤紮實寬廣,音場龐大,音場內的各聲部層次分明,可以聽到很多樂器的聲音,並非混成一團。這種聽感跟M1000搭配自家E1 TX喇叭時有相當的差異,差別在於豐富的管弦樂低頻,還有軟質的小提琴。M1000推自家E1 TX時,聽起來低頻量感沒那麼豐滿,也比較中性些。
6 A& C. `6 m B; Z+ `6 Z1 O
再來聽慕特與John William那張「Cross the Star」。此時慕特的小提琴出現比較強的穿透力,但是音然不會飆出來,還是會被M1000緊緊拉住。此外管弦樂軟質,低頻豐富,還帶著比較長的低頻尾巴,整體音樂聽起來清晰透明又溫暖,而且低頻豐富。像這樣的錄音如果沒有控制力佳的擴大機,我相信低頻一定會變得混濁,此時就容易誤解這是不好的錄音。 6 d# i/ a* q" U, z/ }6 T
2 M% m/ b0 u/ I' L$ G6 A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這是M1000改良之處。 5 B8 E" n; P `& c' k
) h2 T1 B6 ^; A+ x+ s, Q" i; l7 d5 ~
音質美 當我聽Lara St. John與Marie-Pierre Langlamet的「巴哈奏鳴曲」時,我發現豎琴的聲音纖美,低音共鳴豐富,小提琴的聲音線條不是很細的那種,而是壯碩的。內斂而壯碩的小提琴也是M1000的特色。此外,M1000在此顯出很棒的音質表現。判斷音質好壞靠的是經驗,如果沒有聽過夠多夠好的音質表現,您可能會把一般般的音質誤認為音質很好。一旦你聽過更好的音質表現,有了這種經驗,對音質的要求就會更高。所以音響迷對音質的要求,就好像一般人對水果的要求一樣,吃過越多好吃的水果,就越能判別水火的好壞,音質就是這樣。雖然只有小提琴與豎琴,一樣能夠聽出M1000的音質很美。 - G- c+ M7 i5 U1 d# B/ B
9 `6 V: v' l+ h4 C" n
) E: n. z: B- Y2 e) f2 B) d# r
細節豐富 聽BIS那張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曲改編為大提琴與鋼琴演奏的版本時,我發現M1000的大提琴聲音寬宏、厚實,帶著寬鬆,而且音像大,搭配著共鳴豐富的鋼琴,讓整體音樂聽起來一樣擁有很大的音樂規模感,不會是瘦巴巴單調的聲音。從這樣的表現中,也可以窺知M1000的樂器細節是很豐富的,否則在簡單的樂器演奏下,音樂會顯得單調,音樂規模感也會顯得小些。
4 s/ ?" D8 V4 S# B/ L6 q e$ q
聽BIS唱片那張舒伯特奏鳴曲(改編為小提琴與吉他)時,此處的小提琴張力很強,一般音響系統很容易讓聲音變得很剛性,而且會有侵略性,但M1000把小提琴唱得優美,一點都不會飆耳,也不會發硬,尼龍弦吉他更是溫潤又充滿彈性。不剛不硬也是M1000的聲音特質之一。
' I- ^: C8 S( P$ V
當我聽DG那張「Preghiera」:拉赫曼尼諾夫鋼琴三重奏(Gidon Kremer領銜)時,大提琴、鋼琴、小提琴都非常美,尤其那鋼琴只是輕輕彈而已,但是可以清楚聽到很豐富的弦振餘音。而大提琴與鋼琴的軟質、木頭味都會讓人喜歡,從這張唱片中,又再度證明M1000的音質表現是D類放大中的翹楚。 * ?* M0 `+ j6 @# C. f. I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 {+ X' r% b7 A8 o9 R' `4 c3 C! Q0 Q% c# U4 Q! d2 ~. ]
/ }5 h! e) S2 ~! d5 H! ~不怕四重奏 接著聽Philips那張GuarneriQuartet所演奏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Nos. 11&15」。此時四把弦樂器的聲音真平衡,又融合,營造出一種很美的聲音情境。我常說弦樂四重奏是測試音響系統的重要考驗,因為四重奏團一定會把音樂演奏得很平衡,問題都是出在我們的聆聽空間與音響系統的搭配不當,把原本平衡的弦樂四重奏扭曲,變得不好聽。所以,只要能把弦樂四重奏唱得好聽的音響器材或系統,應該就是不錯的,M1000就是如此。 - s4 w$ |; `# Y# v$ E
再來一張更嚴苛的考驗,那是聽德弗札克的「鋼琴五重奏Op. 81、97」(Pavel Haas弦樂四重奏與BorisGiltburg鋼琴,Supraphon唱片)。這張唱片的演奏一方面非常火熱,、能量強烈;另一方面又非常清晰與平衡,樂器解析力絲絲縷縷。此時考驗的是M1000對強烈音樂演奏的承受能力,也就是餘裕,如果承受能力不夠,聽起來就會開1,000CC小車上坡,車身在抖,引擎也在抖,此時音樂怎麼可能會寬鬆、會好聽?M1000唱起這張唱片時,就好像3,500CC大車上坡,油門輕踩,引擎力量源源不絕輸出,車身也很穩定。
& }3 q# Z5 A4 O' t$ Q1 C- Y* k
再來一張同個樂團演出的史麥塔納「弦樂四重奏第一號與第二號」,M1000同樣顯出大引擎大車的氣勢,四重奏拉到緊繃的時候,它還是氣定神閒,一副Hold得住的感覺,不會讓人覺得勉強。也因為不會勉強,所以更顯弦樂四重奏的平衡美感。 5 p$ d2 [0 L9 s$ {3 R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Malia/Boris Blank這張「Convergence」是非常傑出的流行音樂,內中Malia的嗓音千變萬化,具有很好的音響效果。更厲害的是電子低頻的營造,不僅軟Q而且低沉,量足,絕對是音響器材的大考驗。
. E8 D! u* W( ~8 t+ N. L( n/ P
+ u& m1 J! P- U, R7 a7 R 4 L) @8 c2 G2 `& O8 b
穩定寬鬆 聽過讓人驚心動魄的鋼琴五重奏與弦樂四重奏之後,聽海飛茲演奏的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此時反而顯得輕鬆,M1000唱出的小提琴內斂又清晰柔婉。管弦樂低頻基礎雄厚,音樂規模寬廣。以250瓦來推靈敏度高達95dB的AER Momentum,M1000顯得極為穩定,寬鬆,一點都不急促。 2 b! l' D7 ^5 Y! T3 p& I. v
再來聽Khatia Buniatishvili彈的那張「Motherland」,這又是音質的享受,M1000唱出的鋼琴特別美,很難形容那是個怎麼美法,總之二隻手彈出來的和聲就是美極了。而且鋼琴晶瑩剔透,如滾珠般。前面那張鋼琴五重奏與弦樂四重奏是動態的美,這張鋼琴獨奏則是靜態的美。動靜皆美,這是我對M1000的看法。
8 P z, `) [: O! K0 K6 j6 Y
再來該聽管絃樂了,我聽白遼士幻想交響曲(Andrew Davis指揮多倫多交響樂團,Chandos)。弦樂群很細緻,綿密,而且溫暖,這跟以前比較鮮明不同,當然這是搭配了AER的結果。如果是搭配DynamiKKs!,整體的聽感會轉為直接與明亮。所以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搭配都會產生不同的聽感,這是音響迷要了解的。
$ o* d I, q; M, Y9 e( N8 h2 J. l
( Z, ?; W2 K+ z, Y# u! L
TAD M1000,大馬力的Lexus轎車
' j; l: e2 A1 M/ X& y0 n低頻深沉 再來一張管絃樂,聽Andrew Litton指揮Bergen愛樂管弦樂團的「行星組曲」,此時弦樂細緻悠揚,銅管雄壯磅礡,但是整體音樂聽起來卻是溫暖內斂的,而且低頻、中頻、高頻形成金字塔型的平衡感。管風琴出來時很低沉,量感不會塞滿整個空間,但皮膚可以感受到震動。低頻聽起來乾淨又充足。
; d+ Q$ I$ {6 v) w& f% t y5 l: O; r
該來聽流行音樂了,我聽Anne Bisson那張「Tales From the Treetops」。M1000顯出的Anne Bisson人聲特別龐大,溫軟有肉味,低頻特別豐富,錄音的空間感特別好。而Bass的音粒雖然飽滿龐大,但都還控制得住,輪廓還是清晰的,不會模糊。聽Joan Baez那張「Diamonds & Rust in the Bulling」時,鋼弦吉他爽脆中不帶剛性,聽起來不會刮耳。而Joan Baez的嗓音清亮飽滿不會偏瘦,無論是嗓音、伴奏樂器聽起來都凝聚又紮實,但不是很高度的紮實,是略帶鬆軟那種。
. q( l4 u# ^. g( ?7 K
聽Malia/Boris Blank那張「Convergence」時,M1000的各項表現更讓人迷倒。就說第四軌「Touching Ghosts」吧,那最低的低頻就好像丟一個石頭到深不見底的井中,回彈的是又低又沉的軟軟低頻。最後一首一開始的20多Hz極低頻也能夠顯出震撼。而且她的嗓音飽滿突出又多變。從這張唱片中,可以了解M1000對於低頻、極低頻的驅動力與控制力其實是相當好的,否則無法把這張唱片的低頻表現得如此迷人。
7 R6 H$ K+ J& _6 n. f
最後聽Leonard Cohen那張「Ten New Songs」。Cohen的嗓音太迷人了,飽滿、磁性、龐大,雖然我認為這張錄音的人聲已經比真正的Cohen還誇大,但聽了就是過癮。而低頻也是超有彈性的,就像一顆顆大水球般彈出來,我相信很多人都以為D類擴大機的低頻瘦而無味,有如烤過頭的牛頸肉。但其實M1000的低頻聽起來有如五分熟的肋眼,軟嫩好吃。 1 x# K0 c" H/ s! ?) h! ~
( x+ z, ^8 h7 L/ h# X
6 U* i% v6 v/ F$ q大馬力Lexus TAD M1000並非一部便宜的後級,想買它一定會經過慎重的考慮。從它的精細作工來看,這是典型日本工匠精神的產品,一切細節都講究到位,絕不馬虎。從它的聲音表現來評估,它是一部大馬力的Lexus轎車,不是保時捷那種性能車,但卻可以帶給您全面平衡的享受。有了它,聽什麼音樂、用什麼喇叭都能讓人滿意。您買車是將Lexus列為首選嗎?如果是,那麼TADM1000也將會是您的首選。
. @* J s- ?$ D
& t. y- T8 W, {( c. ~$ e
' l5 N8 g# P$ o [9 f6 u/ N' A5 L( y8 b) q1 S- s" B W8 _2 ?/ u9 _" ]
規格: 立體晶體D類後級。推出時間2019年。每聲道輸出250瓦(8歐姆負載,20 Hz - 20 kHz,T.H.D., 1.0 %),頻寬5 Hz to 50 kHz, -3 dB,總諧波失真小於0.05%(20 Hz - 20 kHz, 250 W, 4Ω),訊噪比112dB或更高,增益29.5B(平衡),輸入靈敏度1.5V/220k歐姆(平衡),體積440x148x479mm,重量29公斤,參考售價698,000元,進口總代理:先鋒(02-26573588) ! K, U- p, f* a$ f9 D1 l
& f+ m, r, d' ]2 Q X
$ d7 O" M1 t7 @- C; t. k/ j
焦點與建議: 焦點:1.日本匠人精神打造,精美細緻。2. D類放大,但音質很美。3.對低頻的驅動力與控制力很好。4.低頻豐富,高頻內斂,整體呈現金字塔平衡美感。 7 d! C7 M2 A$ F1 R; c# {
建議:搭配各種喇叭都會有不錯表現。 " S6 p' c+ s& Q% `
* s. q" e4 Z9 O# Y
2 G- y/ [. v2 L1 w u9 y
圖示音響二十要: 音質:5 音色:5 高頻段甜美度:5 中頻段飽滿度:5 低頻段紮實度:5 音場寬深:5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4 透明感:5 層次感:5 定位感:5 音樂活生感:5 結像力與形體感:5 解析力:5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5 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5 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5 樂器與人聲質感空氣感:5 細節再生:5 空間感:5 整體平衡性:5
. {# q$ }; H+ `" ~4 ^) c
7 m3 _: x6 Z3 m! ]: o" s2 i; b% p F0 ]( B3 i$ i- y! N) H
音響五行個性圖: 金:3 木:3 水:3 火:3 土:4
9 P( _: p) C0 [金:外放活潑爽朗。木:溫暖內歛親和。水:柔美中性溫潤。火:快速熱情衝擊。土:厚實飽滿穩重。
' j* `/ w4 O6 H3 w! o! W
' P* Z" c! y9 K* i# Y
8 m! S5 r4 }) y% @+ o樂器人聲十項評量 小提琴線條:纖細、中性、壯碩 女聲形體:苗條、中性、豐滿 女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 男聲形體:精鍊;中性、壯碩 男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 大提琴形體:精鍊、中性、龐大 腳踩大鼓形體:緊密、中性、蓬鬆 Bass形體:緊密、中性、蓬鬆 鋼琴低音鍵弦振感:清爽、中性、龐大 管弦樂規模感:清爽、中性、龐大
2 r) o1 N @6 |/ q8 F
作者:劉漢盛
5 U, P, C5 H7 U. c8 C
! @( i6 n4 |- V: d8 P+ t3 k q
( U3 ^* ]/ v0 |. [$ N( Z6 |
M1 E8 E; W; T4 E( F% o* `
. _' a" U/ Z5 O# ?9 t3 q
7 n, w0 t4 H5 A! w" k
7 l) E) ~7 ` J0 x- j2 v5 ?! q9 o: e
0 R0 p) A: ]6 [% l- f7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