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

[黑膠] Roger Waters Amused To Death

6#
chensingyo 發表於 2015-12-1 14:04:39 |已閱:148952|評論:8|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重製版本其實可用5.1聲道來聆聽。4 @! \  U2 U+ Q  G- z' o0 H
對常聽電子/搖滾樂的人來說,Q Sound環繞效果其實蠻常見的,但這也是「Amused to Death」經典之處,因為他早在1992年就使用Q Sound技術了。實際聽起來的確有示範級的效果,而它很考驗擺位,稍有誤差,馬車就跑歪了。; M9 P$ X% `7 ~+ p# S1 h
我聽到的環繞效果是馬車掠過後腦杓,馬車在中間處的音壓比左右兩側低很多。(第八軌)8 K7 n+ Y$ o% e
- A. h; x# R4 E" |; N% S

% a6 c0 i# w7 \6 S7 I
3 e& p) g+ y5 H5 t
3 Q( j" t" Z$ t9 |- C
& Z8 R* s8 P/ L) H2 `, M5 x8 a: R+ p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LeoHan 發表於 2015-12-2 06:17:25 |已閱:148952|評論:8|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台北
1 e  D5 ], d. P" e

( [7 x* {7 L" r( g* R, L, W7 Y( W8 S8 z9 H- v: ~
; D5 H1 ]" \# N: z* t1 f
: e7 |7 f$ A2 \8 p2 T' ^/ o1 N

# d3 k3 b- O$ E: b) f: D作新視聽雜誌,經常在聽各種的「環繞音效」,例如SoundBar,許多產品會對聲音進行改變,創造出所謂的虛擬環繞音效。更不用提多聲道系統,喇叭數量越多,越能帶來明確的環繞音效。不過無論那一種,都必須對聲音進行很多的改變,或者是需較高的成本(金錢、空間、時間、架設系統的心力都是成本)。
* V4 N) s+ u' b4 x* A5 Y
+ M1 O  B$ f& W
1 v/ Y6 b5 v# U5 N/ T
而這張錄音,只需要傳統的兩聲道器材、透過適當擺位,就能聽到非常明確的寬大音場和環繞音效,而且定位極為清晰,實際聆聽的感受真是神奇。尤其當中第八曲開頭的部份,可以聽到馬車聲從左邊緩慢的駛近,經過座位左後方,繞到座位右後方,再緩緩的駛離,這樣明確的效果甚至比我聽過某些號稱有虛擬環繞音效的SoundBar還好,質感甚至接近有裝環繞喇叭的多聲道系統,只能說錄音真是一門學問,竟然只靠錄音就能達成這麼神奇的效果,如果覺得家裡系統調得很準的朋友,都應該買一張來玩玩看。" C- h9 P( ?; k, Z# Q5 N; x: L
+ m: F  ^. n: I

0 k" W3 M+ w; L$ n. E. X
& s* y0 }6 N8 W! K8 W8 @

( U* u: w) @" S. }  t4 M
0 M% O+ _" n+ ?, Y- X8 P

; t3 L+ x& H+ G% y/ Z' r' C/ K+ ?! e1 ?8 u" [7 v/ G

/ I- a) N9 c* j& k5 q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陶忠豪 發表於 2015-12-3 16:48:21 |已閱:148952|評論:8|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Amused to Death」的討論,是一個讓我們反思「什麼才是好錄音」的好機會。許多人認為後製加料越少的、越接近真實現場演奏狀態的就是好錄音,但這只是錄音的面相之一。廣義的「好錄音」,其實一門「玩聲音」的藝術,空間是無限大的。聲音玩得差、玩得假、玩得炫但毫無意義的錄音當然很多,那些不在「好錄音」的範圍之內。但是只要音樂家、錄音師的耳朵後靈光、技術夠專業、想像力夠豐富,就算用上大量混音後製,一樣能將聲音玩得好、玩得細膩、玩得出神入化。此時發燒友追求的「真實」,只不過是這些錄音的基本功,這些音樂家、錄音師想要呈現的,其實是超越現場演奏、超越原聲樂器所能表達,只存在於錄音重播領域的聲響藝術,是完全「超現實」的聲音幻境!$ z5 M3 T( Y7 l, d  P! W1 O( J- m
「Amused to Death」就是一張重度混音後製的專輯,參與錄音的樂手洋洋灑灑一大票,採樣拼貼疊錄在曲子中的聲音片段更不計其數。2015年remastered版本除了Qsound之外,還附加5.1聲道版本,更完整的展現Roger Waters想要描繪的音樂世界。參與錄音的樂手中,除了一票錄音室頂級樂手之外,還有Steve Lukather與Jeff Beck兩位大咖吉他手跨刀,Jeff Beck在第二軌「What God Wants ~ Part I」幾下子電吉他嘶吼,音符不用太多,就已極盡囂張能事,第十軌「What God Wants ~ Part III」中段如泣如訴的藍調solo,我認為與他的經典「Cause We've Ended as Lovers」是同等級的神品。8 }. m- i* a. J& J
有趣的是,這張2015年重發版,與1992年原版的確有些許差異。根據Wiki資料,Roger Waters在新版本的第三軌「Perfect Sense ~ Part I」中,加入了電影「2001: A Space Odyssey」中的一段聲音採樣,是電影中超級人工智能電腦HAL9000將死之際說的「My mind is going, I can feel it.」,而這背後還有一段故事。話說當年Roger Waters就想將這段聲音加入曲子中了,但沒想到此一美事竟然被該片導演Kubrick斷然拒絕,理由是此例一開,之後電影中的聲音恐怕會被濫用。但真正原因,可能是Kubrick之前也曾被Pink Floyd拒絕過,不讓他在自己的電影「發條橘子」中引用「Atom Heart Mother」專輯的音樂片段......。Roger Waters沒有死心,在Kubrick死後,終於在這次2015年的再版中,引用了電影中他想要的那段聲音。看來Roger Waters還真是個死心眼,也算是一種對音樂的執著吧!
2 O2 ~. x! }) ]8 G# M& @對了,我聽到的馬車,是從後腦杓擦邊而過,繞了遠遠超過喇叭兩側的一個大大的橢圓形軌道一圈,有趣!: q% c9 }1 r4 B

9 n! s7 S, e6 f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劉漢盛 發表於 2015-12-10 15:57:57 |已閱:148952|評論:8|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市面上可以看到Sony出版的黑膠唱片、彩膠唱片、CD、BD等等,也可以看到Analogue Productions所出版的黑膠唱片與SACD,很多人都搞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
* I, v9 @4 {1 i' i( S9 W其實是這樣的,所有的黑膠唱片都是委託Analogue Productions旗下的Quality Record Pressings壓片工廠壓製,通通都是200g重量,不管是Sony或AP,二者的黑膠唱片都是相同的。那麼,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就在封套上。第一、AP的封套是先把圖案印在紙上,再把紙貼在厚卡紙上,製成雙面折疊唱片封套。而Sony版則是直接把圖案印在薄卡紙上,所以二者拿起來的質感完全不同。第二、AP版的封套是會反光的,而Sony版的封套是不會反光的。第三、AP版的黑膠唱片內附AP的宣傳資料,而Sony版沒有。不論是Sony版或AP版,封套上都印有AP跟Quality Record Pressings字樣,二者的黑膠重量也都是200g,只有Sony才有彩膠版,AP沒有。不論是北美版或歐洲版黑膠唱片,都是美國Quality Record Pressings壓片的。" ?) ^' [& D3 P- P6 U4 T
說了半天,到底是要買Sony版還是AP版?如果您不在意封套的厚薄,買那個版的黑膠唱片都一樣。假若您想聽SACD/CD,而且是有5.1聲道者,只有AP,因為Sony的是CD與BD。
) k2 H; E/ ~, {/ l% i* |5 O0 {/ E! c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熱門討論HOT
熱門推薦HOT
12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4-28 13:05 , Processed in 0.827199 second(s), 94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