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來自荷蘭的音響用線,許多音響迷在腦海中率先竄出的,或許是知名的Siltech或者Crystal Cable。但如果您問我,我認為創立於1980年的Van den Hul,論其經典性可是絲毫不遜色。個人對於該品牌的最早記憶來自十幾年前剛進公司時,在試聽室內就放著的一條Van den Hul。那是一條線身柔軟,外觀披覆著獨特暗紅色的喇叭線,上面還印著暗金色的品牌logo,與當時社內的其他參考線擺在一起,就是不一樣。
▲這次試聽的The Platinum Hybrdi MK II是Van den Hul旗下高階的平衡訊號線,內部採用罕見使用兩股原廠特製的超高純度白金導體,純度高達99.5%,每股線徑0.3mm,為單芯結構。
這條線獨特的地方還有它天生緻密的聲音色彩,總能將平凡的古典室內樂,演繹出更具變化性的音樂表情。我還記得,當時只要接手評測的器材聽起來「太無聊」,換上這條喇叭線總有驚喜。後來查了型號,這條喇叭線是Van den Hul旗下的The Magnum Hybrid,也是長青經典的系列之一。
由唱頭線圈發現導體重要性
Van den Hul的創辦人是A.J. Van den Hul,他目前已經快90歲了。他在1980年創辦Van den Hul,然而在尚未創立品牌之前,他從1948年就開始接觸音響。一開始只是對音樂感興趣,後來開始自己DIY設計收音機與擴大機等。
進入大學後,就讀的也是與音響設計相關的物理與電子,最終取得電子工程碩士學位。之後創立公司,不僅推出自家的唱頭、線材等配件,也同步推出唱放、前級、後級等產品。那A.J. Van den Hul是何時開始專注於線材設計呢?他曾提到早在1975年還在幫人維修唱頭時,就發現他重新繞製的20 micro MC唱頭線圈即便導體的測量阻抗一樣,聲音聽起來竟會不同,這引發他進一步探討聲音聽起來不同的原因。
後來他發現聲音的改變是因為導體的「純度」不同所致,不僅如此,即便純度相同的導體,也會因為導體製程的細節不同,而產生可聞的聲音變化,這讓他開始重新審視線材導體在整個音響重播環節裡的重要性,從此投入線材的研發與設計。
▲為了呼應白金導體特色,這次線材外觀呈現出白金一般的銀白色調。
Van den Hul的音響設計見解
您知道嗎?在Van den Hul官網,有一個專屬的FAQs欄目,裡面涵蓋各種音響設計相關知識,其中關於線材各類設計的問與答,就多達200多項,而這還不包括唱頭本身的相關問答。這些內容都由A.J. Van den Hul本人親自撰寫,內容除了有著紮實的學術研究,同時也有他獨到的音響心理學。
例如A.J. Van den Hul就提到要讓耳朵懂得分析好的聲音,是需要點時間的。無論是更換器材還是線材,當下聽到的改變不一定等於改善,而是要讓耳朵慢慢適應當前聽到的音樂,然後試著從過去累積對於好聲音的經驗認知,去判斷目前的聲音是否有提升。這就跟我們剛戴上墨鏡一樣,剛戴上去時,眼裡看見的世界都會套上一層暗色的濾鏡。但隨著配戴時間拉長,我們大腦與眼睛的神經連動,就能慢慢判別出真實世界應該有的色彩,視覺是如此,聽覺也是。
另外,A.J. Van den Hul也深信全新的線材是需要一定的Run in時間,重點在於透過訊號的不間斷,讓訊號在導體結晶中的傳遞得以更為順暢,進而產生所謂的「Electron Tunnels」,也就是電子通道。所謂的電子通道就是讓訊號不間斷的在傳遞過程中突破障礙,尋找到阻力最低的路徑。這不是玄學,而是真實存在的量子力學。
A.J. Van den Hul提到,這不僅解釋了為何線材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會讓音響系統更好聽。如果您試著大幅度挪動、彎折線材,或者把線材從音響系統中拆卸後再裝回,都有可能改變了本來就產生的電子通道,而讓聲音聽起來沒有之前好聽。需要讓訊號再跑一陣子,才會讓聲音回到平穩狀態。
從A.J. Van den Hul撰寫的內文,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一位音響人對於自己專業領域的熱誠,就與另一位個人十分欣賞的PS Audio創辦人Paul McGowan一樣。即便年邁已高,卻永遠對音響設計保持著無比熱情,而我始終相信這種人格特質的「能量」,也是可以從他們家設計的產品中感受到的,是讓品牌保持創作活力的關鍵。
▲既然定位在高階線材,原廠的盒裝品質自然不在話下,原廠手提箱以全鋁材打造,質感一流。
線材型號藏玄機
回頭來看這次試聽的MC–The Platinum Hybrid MK II Balanced,這是Van den Hul旗下的高階平衡訊號線。型號有點長,但依照型號解釋,每個選詞又都有它特殊的技術含意。例如MC代表Matched Crystal,意味著內中採用的導體結晶是匹配過的。這能減少導體彎曲時產生的結晶斷裂,同時避免氧化。
而Hybrid則是混合的意思,代表Van den Hul線材很少採用單一種金屬製作結構,多數都是混合製成,包括OFC無氧銅、純銀,甚至碳等。而型號中的Platinum則是本次試聽線材的關鍵技術,也就是導體用料。照字面翻譯是白金,又稱鉑金。這是一種貴金屬,外觀呈現漂亮的銀白色,具備高密度、抗腐蝕性且不易氧化等特性,非常適合拿來當作線材導體。
但白金導體的缺點是成本太高,因為白金的價格相當高昂,採量十分稀有,據說僅有黃金的二十分之一,提煉過程也更複雜,不可控的變數更多,一般都是拿來製作成昂貴的珠寶。而過去要作為音響線材使用,多數廠商都是將白金用在導體表面做鍍層,或者是在多芯導體結構中做混搭,很少直接將白金拿來當作單芯結構使用,這也是本次Van den Hul這條平衡訊號線定價高昂的原因。
▲鋁製手提箱內部採用泡棉固定線材的擺放位置,硬質泡棉上方還打上Van den Hul的字樣。
採用昂貴的白金導體
這次試聽的平衡訊號線,內中一共採用兩股原廠特製的超高純度白金導體,純度高達99.5%,每股線徑0.3mm,為單芯結構。導體外側的屏蔽是雙層結構,原廠以經過MC結晶配對的OFC編織成金屬護網,隨後在OFC外層,另以厚實且高密度的純銀進行鍍層,可高效率避免現代生活中的各種電磁雜訊干擾,光是以上三種用料的成本就相當可觀。
再看線材外觀,為呼應白金導體的特色,原廠這次在線材的外層夾克,用上彷彿珍珠一般的銀白色調。重點是,這層套管使用的並非一般的PVC,而是原廠特製的Hulliflex。這中間的差異為何?原廠提到,一般工業級的線材常常使用PVC作為套管,但對於音質重播有極高要求的音響用線,這絕非理想選擇。
PVC本質上是一種硬材料,它的質地會柔軟,是因為加工過程混入了塑化劑(plasticizer),才讓材質變軟,因此容易塑型。但隨著使用時間拉長,或者經過高溫曝曬,PVC內中的塑化劑會不斷流失而導致材質硬化,進而產生裂痕,這會讓外部污染源滲透其中,並對導體產生干擾。而Van den Hul使用的Hulliflex則不同。首先,它在加工過程不但不添加任何塑化劑,對環境更友善,即便長時間使用,材質也不會劣化。
更重要的是,它還具備完善的氣密性,任何有害物質都無法滲入對內部導體造成污染。無論是耐用度還是聲學角度出發,都是相當理想的絕緣材料。
▲線材外側套管採用原廠特製的Hulliflex絕緣材料,不但在加工過程不添加塑化劑,長時間使用還能確保材質不劣化,更具備完善氣密性,任何有害物質都無法滲入對內部導體造成污染。
白金導體,美質至上
這次試聽選在本刊二號試聽間,由於這條線停留在公司內的時間較長(近兩個月),因此除了在公司聽,我也將它帶回家在自己的系統上聆聽,接在MSB Discrete DAC與Gryphon Diablo 120綜擴之間。而在公司內,我主要將它放在兩套系統身上,一套是Master Fidelity NADAC D與Naim NAP 250後級,另一套則是Naim NSC 222前級與NAP後級。參考喇叭則包括Focal Diablo Utopia Evo、ELAC Vela FS407.2,以及Sonus Faber Concertino G4 Maestro Edition。
首先,作為一條高階平衡訊號線,我必須先說,Van den Hul這條線的搭配範圍比我想像中更廣,更有彈性。在近兩個月的相處時間,我發現無論參考器材如何變化,它總能隨遇而安,找到安放自身的最佳位置;全頻段近乎完美的線性分佈,讓它幾乎可於系統中化於無形。但在那無形之間,又能讓我深刻感受到擁有它的美好,每次都能精準賦予我所需要的東西,不會施力過猛,或者解析與透明度開太強,導致音樂過份慘白。以一對定位在高階音響市場的平衡訊號線,這種百搭無礙、暢快滑順的聲音特質,是我認為非常難得可貴的東西。
▲導體外側屏蔽則是雙層結構,原廠以經過MC結晶配對的OFC編織成金屬護網,隨後在OFC外層,另以厚實且高密度的純銀進行鍍層,可超效率避免現代生活中的各種電磁雜訊干擾。
再來,白金線聽起來有何特殊之處嗎?老實說,剛開始聽的時候,我覺得很多時候聽起來很像高階銀線。例如它傑出的解析力可以輕鬆分辨出弦樂與鋼琴合奏時的音色層次;那種隨著音樂動態層層推進,又能解析出精緻漂亮的光影色彩,幾乎把古典音樂最美的音響效果都呈現出來了。
又例如它通透的高頻質感也會讓我聯想到高階銀線應該有的樣子。這點即便搭配Focal頂級的鈹高音,聽見的泛音效果同樣精彩,不具任何侵略性,而是精彩描繪音樂家在小提琴高把位運用精湛弓法所表現出的暢快淋漓。這些會讓聲音呈現出更高級、更精緻,聲音色彩更豐富的聲音走向,都與我過去聆聽高階銀線時,有很相近的地方。
溫潤音色彷彿微光
但隨著我聆聽的時間越久,我越能發現白金導體的與眾不同。例如這條線材的醇厚度我覺得就非常棒,那種「醇厚」不單單是指音質可以推送出更飽滿、更有彈性的音質,其中還包含了音色的呈現不是那麼直白,而是讓聲音彷彿包覆著一層油光溫潤的光澤,如同晨曦剛探出頭的第一道微光,總能在透亮光線中,帶著一絲和煦暖意,聽起來超級迷人。
當我在聽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這條白金線表現出的從容與自信就讓我佩服,即便這次搭配的幾對喇叭,體型都不算特別龐大,但只要用上這條訊號線,那種輕鬆推送出恢弘又具氣勢的聲音能量就是俯首皆是。而且弦樂群的和聲很美,音質帶著一層細膩圓潤的質地,細節的質感也比過去更顯細幼。聆聽鋼琴演奏更是美質顯盡,光是聽基音與泛音兩者加在一起的音響效果就超級好,讓細節輕鬆填滿整個聆聽空間。此時您不用懂任何古典樂理,都能被眼前的音響效果所吸引,讓音樂本身具備非常高的說服力。
另外,在聽ECM錄製的「En attendant」爵士三重奏,我也發現這條線的聲音分離度非常棒,即便錄音中僅有三件樂器,但各自都具備著極佳的分離度與開放性,不會將樂器擠在一起。整體描繪出的音場效果非常安定。例如聽專輯第五軌的「Glimmer of Hope」,開場的鋼琴僅是輕輕演奏,也能讓我聽見一層細膩溫柔的觸鍵質感,鋼琴音色輕盈透亮,質感高級,此時配合後方的鼓組鈸響四起,以及低音貝斯凝聚的形體厚度,立即就能刻劃出極具深度的音場效果,吸引力十足。
低頻飽滿與彈性兼具
最後來聽低頻效果,這條線材的低頻效果比我預期更好一些。白金導體有著先天溫潤的音色特質,因此中高頻的解析與描繪不是特別鮮明銳利的類型,換上後,音樂畫面不會瞬間「眼前一亮」,而是適度收斂畫面中的噪點,讓聲音線條的呈現更為浮凸、飽滿。這樣的效果套用在低頻表現,同樣成立。
包括先前聽ECM爵士三重奏專輯那首「Riders on The Strom」,開場的低頻質感就是浮凸彈跳的,鼓皮震盪後立即回彈的效果非常真實,暫態表現輕快,又能維持低頻迷人的厚度,能一次兼具這兩項聲音特質的線材並不多。
聽流行音樂,低頻能量的釋放也是輕鬆自如。例如椅子樂團新專輯第一軌的「Sorry Folks! The Host Is Gone」,我發現不用將音量特別拉高,錄音中的低頻噗噗聲就已經非常迷人,而且聽見的低頻是流動的,是不斷往前推進的,那種藉由低頻核心將音樂不斷往前推進的速度感,能將音樂的三頻分佈維持著一股精妙的平衡性,不會讓低頻末端拖著一條尾巴,這也是個人偏愛的低頻效果。
▲線身兩側採用高級的鍍銀Neutrik XLR端子頭製作,質感出眾。
音質美,個性佳的頂級平衡線
總結來看,Van den Hul The Platinum Hybrid MK II Balanced無疑是現階段市場上最高端的平衡訊號線之一,採用白金導體不但讓有能力挑戰音樂重播的最高美質,百搭無礙的聲音個性,更讓它可以輕鬆與各家高階系統配對成雙。音質美,個性佳,且容易搭配,如果您挑選理想的線材條件,是將這三者擺在前面,這條Van den Hul就是您尋覓已久的命定之線。
規格:
平衡訊號線:採用99.5%超高純度單芯白金導體。以雙層鍍銀MC OFC編織護網做屏蔽,搭配Hulliflex絕緣材料。參考售價:612,000元(1.5米)。
進口總代理:皇佳(02-25928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