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u31101kimo 於 2015-2-6 21:38 編輯
今天小編收邀來到位於松煙文創五樓的喜歡音樂,聽說他們的錄音室近期落成,使用的正是藍鯨的專業隔音門,而且採用藍鯨隔音門的不僅喜歡音樂一家,就連樓下由陶喆所投資的新歌錄音室,剛好也是使用藍鯨的專業隔音門,為何單單一扇門會讓許多專業錄音師如此喜愛?等等告訴你。
重點是,本篇報導,連帶採訪了喜歡音樂的製作部副理楊鈞堯,具有豐富錄音經驗的他,將會帶你了解現階段華語流行音樂究竟是以怎樣的概念在製作一張專輯,音樂從無到有,經過了錄音、混音,以及母帶處理,這些手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更重要的,現在流行音樂的錄音是以怎樣的方式進行,它與傳統的發燒片之錄音方式有何不同之處?不同品牌的麥克風有哪些聲音特性?哪些歌手又偏愛哪品牌的麥克風?請鎖定本篇報導!
音響迷或許對喜歡音樂很陌生,但說到江蕙,大家就耳熟能詳了,江蕙的經紀人陳子鴻,就是喜歡音樂的總經理,同時也是華語圈知名的音樂製作人,製作過像江蕙與張惠妹這類頂級的歌手,而喜歡音樂,就是由他一手創立,旗下也簽了不少歌手,像是江蕙、弦子、管謦都是他們家的藝人,相當多元化。
喜歡音樂這間錄音室,從五月開始動工,直到九月才完工,算是非常新的錄音室。當初請設計師陳冠宇設計這間錄音室時,由於在架構上的問題,承載的重量有限,因此在做地板施工時,比較無法像傳統錄音室要求使用水泥規格,因此在做地板隔間的時候,喜歡音樂用了比較特別的方式,就是先用乾沙,之後再墊上PE塑膠,地板再架高,這樣隔音效果也比較好。同時由於成載重量有限的問題,因此挑了藍鯨180專業隔音門,不僅重量比較輕,還有很棒的隔音效果,實用性極佳。
喜歡音樂這邊一共有三個房間:一間是圖中的大間錄音間(同時可當做練團室)、另一間則是Control Room,
也就是監控室,可用來檢視錄音品質,同時做混音處理。最後則是另一間,可作為練團室也可作為另一間監控室的小房間,三間錄音室,一共五扇門,都是使用藍鯨180的隔音門。
或許你要問,三個房間怎麼會用上五扇門呢?原來為了加強隔音效果,普遍國外的隔音門會在加厚的材料中多隔一層空氣層,達到雙層的隔音效果,但這樣的作法,第一:成本高,第二:隔音門的重量很重。而藍鯨的180隔音門卻很聰明,使用兩個單層隔音門,然後在雙門之間預留一個實際的空氣層,這樣門的重量不僅相對可以來的輕、而且隔音效果很好,重點是,比起國外進口的隔音門更便宜,當初設計師陳冠宇就是看重這點,最後才選用藍鯨的產品。
從這個角度看,你就知道藍鯨隔音門的效果了。原本一道門的設計,改成內外各一道,而中間則多了一個空氣層,主要是加強隔音效果,因此只要將兩扇門都關上,裡面就變得非常安靜,自然可讓專業音樂人進行音樂編輯的工作。
這間大間的錄音室是歌手進行配上的主要房間,同時可兼練團室使用,也可外租。採訪當天小編兩點到場,隨後三點就有歌手進來進行配唱。
這個角度就是大間錄音室,歌手直接面對的方向,窗戶的另一頭,就是監控室。
監控室長這樣,與印象中的想像相差不遠。使用的都是
Yamah NS10與Genelec 30這類錄音界慣用的鑑聽喇叭,選用基準為何?我們後續會有報導。
有別於錄音室以吸音效果為重,在監控室因為要完整鑑聽音樂品質,因此空間處理跟我們一般音響室差不多,就是以擴散為主,以免有駐波產生。像是鑑聽者後方,就有音響迷熟悉的大片木製擴散板。
在一些小地方,也可見擴散設計的巧思。
當然,除了擴散,吸因也很重要,監控室除了牆壁與天花板全面此用高厚度軟質棉吸取反射音之外,室內也以不規則形狀打消駐波。
監控台的另一個角度,透過這個玻璃觀看,感覺在裡面錄音歌手的壓力應該不小。
現場有擺放許多專業錄音器材,包括等化器、壓縮器等,如果是外面的錄音師要租界本間錄音室,他們也會帶自己的專業器材來,在使用習慣上會比較順手。
監控台的正面,可以針對音樂進行EQ調整,也可與裡面錄音的歌手直接對話與溝通。
這間則是第三間錄音室,但空間較小,有時會作為練團室使用。
當然,能夠讓錄音完美進行,藍鯨專業隔音門的理想效果當然少不了。藍鯨隔音門好在哪?好在用料實在,為了隔離震動干擾,無論是門體的內部還是手把都大量使用剛材,當用家將門關上,隔音門就會自動與縫隙中的氣壓壓條完整密合,達到絕佳的隔離效果,門面上的材料可以讓用家自行選擇,有木文、有石材,更有像喜歡音樂這樣注重簡約風格的皮革外觀,而這個門板也是可以更換的,若是室內裝潢改變,要更換門面也是可行。
由於本次相當難得可以直接殺進華語流行音樂的製作基地,小編當然要趁這個機會好好採訪一下,以下就以對答式的方式呈現小編今天與喜歡音樂製作部副理楊鈞堯的對答,讀者比較方便閱讀:
請問當初挑選鑑聽喇叭的基準是?
楊:其實現場看見的Yamah NS10與Genelec 30鑑聽喇叭,都是我們從舊公司直接拿過來用的。這兩個牌子是普遍在錄音界許多錄音師愛用的鑑聽喇叭。當然有些錄音師會另外為它們加裝超低音喇叭,但我們在這邊主要還是將音樂的平衡性做出來。就我們的經驗,以Stereo喇叭鑑聽是最準確的,若多加了超低音喇叭,有可能在低頻量感上會有強化效果,這會導致我們在錄音室聽到的低頻足夠,但當作品交出去之後,音樂反而聽起來是低頻不足的情況。當然,我們後續也會使用其他不同品牌的鑑聽喇叭做參考,重點在於這些喇叭都是錄音師熟悉的,因此比較容易知道現場聽到的效果與最後出去的品質會有多少差異。
當初想要設計喜歡音樂專屬錄音室的起源是?
楊: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公司有自己簽藝人,而且近年來演唱會的形態越來越多樣化,專輯錄音也越來越回歸到現場演奏的模式,所以陳老師就想,與其去跟別人借錄音室,以長久經營為考量,若有自己獨立的錄音與練團空間會是最理想的。那今天剛好公司有這個空間,就想乾脆自己蓋一間專屬的錄音室。那當初在設計這間錄音室的時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希望可以做到同步錄音的方式。因為現在多數的流行音樂都還是分軌錄製,也就是先錄吉他、鼓、鋼琴等,最後再錄貝斯。我們希望樂手是可以在直接聽到其他樂手演奏的情況下,直接同步錄音,這樣不僅錄音效率高、同時獲得的音場感也比較自然。所以我們現場三間錄音室,表面上是分隔,但其實都是連動的,也就是樂手雖然身處於不同錄音間,但他們都是同步錄音,透過耳機就可以聽到對方演奏的狀態,然後將訊號統一交由監控室進行聲音處理。
如果樂手與歌手都在不同錄音間,那殘響的問題要怎麼解決?不會錄音出來殘響不同嗎?
楊:其實殘響這個問題,對於流行音樂的錄音來說問題不大,因為多數你在歌曲裡聽到的人聲或者樂器殘響都是人工做出來的,只是它做得很自然。甚至有時在錄音時,我們就會直接將殘響設定值掛上去,後製的空間很大。所以錄音師在第一現場錄音,多數會希望錄到一個比較乾淨的聲音,在後製階段,才會依照製作人想要營造的氣氛去加上殘響。
所以流行音樂與發燒片的錄音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楊:對,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發燒片像是偏古典那塊,比較不會去動到聲音剪輯,一定都是One Take,而多數也都保持樂器本身的自然音色與空間殘響,最後成品會與錄音現場聽到的感覺差不多。古典音樂的錄音師想要怎樣的殘響,在錄音第一現場就已經預設好。這跟流行唱片的作法很不一樣,流行音樂的呈現方法,反而比較多會倚賴於製作人希望營造的畫面感是什麼,像是一樣是錄製人聲,我們可以刻意把它弄的很迷幻,很具有空間感,像是很多後搖滾的歌曲就是採用這樣的方式錄製,對於現在有的錄音技術,我們可以做到的空間就比較大,音樂在後製時,也可讓音樂人有更多的想像力與創意去完成音樂作品。
簡單來說,流行音樂最重要的還是在錄製人聲的部份,單就這塊來講,流行音樂的作法會比較希望錄到一個乾淨的人聲,殘響太多要拉掉反而困難,之後再墊上去我們要的效果,就會變成兩個空間,會讓聲音聽起來不自然。那如果是錄製樂器,就會有不同的需求,想是錄製吉他,我們一定會有一支麥克風是離吉他發聲點最近的位置,收錄它的自然原音,但同時會架另外一、兩支是拾取樂器堂音,所以錄製樂器反而有時會希望錄到多一些堂音的部份,這時候錄音室本身自然殘響的條件就會變得相對重要。
可以舉例來說明嗎?
楊:像是在白金錄音室,他們的錄音間高度夠,殘響夠長,因此比較適合錄製弦樂,聽起來很自然,在這樣的情況,我們後製就不用再多其他人工殘響的效果。那如果遇到殘響不夠好的狀況,我們就乾脆收最乾淨的聲音,人工殘響後製再做上去。所以錄音室當初在設計時,這些聲學條件都必須參考進去,而錄音師就會針對不同錄音室的聲學條件去做他想要的東西。
那要怎麼分辨音樂中的殘響是真實的還是後製加上去的?
楊:普遍來說,如果那首歌曲的編制比較簡單,通常會讓樂器收比較多的自然殘響,配合人聲一起,這樣音樂聽起來比較不單調。但如果是另一種需要混進許多樂器,後面再墊弦樂的那種,音樂畫面編制複雜,通常殘響太多反而會擾亂畫面。但有時如果那個「殘響設定值」過於經典,效果太多人使用,我們其實在聽歌曲時,就會第一時間知道那是哪一部機器做出來的效果(笑)。
其實現在流行音樂的範圍很廣,很多時候聽到的音樂,有一半以上都不是真實樂器,像是電子樂,裡面有八九成不是真實樂器。那流行音樂如果是中慢版的歌曲,它多數也不是用真實的鼓聲,但因為現在的採樣技術很成熟,加上混音師的後製處理,聲音聽起來還是有一定水準,不會太差。不過若是你仔細去聽,去聽他打鼓的節奏,還是可以分別是真人打的還是用Midi做的,因為真人打鼓不會那麼呆板,所以說穿了就是看製作人想怎麼做,還是公司預算多少而已。
那選用麥克風的部份,有沒有哪些品牌適合哪些錄音?
楊:麥克風多數都是看經驗,就是聽過哪些麥克風可以錄到哪些效果,之後就大概知道這支麥克風的聲音特性。那當然有幾支非常經典的,就是去每間錄音室都可以常看到的型號,像是Neumann U87,它的實用性很廣,適合錄製人聲、木吉他等樂器,另外像是Neumann 149,也是早期很經典的麥克風。比較有個性的品牌,像AKG C12,還是Sony C 800麥克風,有時候這些高檔麥克風也不是所有歌手都適合,還是要挑人唱。像是149那支聲音錄進來就會比較厚實,像我之前錄黃小琥的時候,就用那支麥克風,最後成果不錯。另外,香港歌手陳奕迅一直以來都使用Neumann U87,他甚至其中一張的專輯名稱就直接以「U87」來命名,因為它的聲音就是比較自然、沒有渲染太多歌手本身的嗓音特質,聽起來很真實。如果是蔡依林的話,她聲音比較細、高音比較甜,用Sony C 800就會比較適合。其實歌手只要有跟這些麥克風接觸過,他們之後也會有自己的喜好,好不好唱,適不適合自己的聲音,他們一唱就知道。同時這些麥克風還有阻抗的問題,有時阻抗太大,歌手在配唱時就會感覺唱起來比較吃力,那歌手唱歌時的感覺就會不對,當他們在做一些細微的語氣表情時,就會更吃力,所以不同麥克風還是會有影響。
現在流行音樂還有人做One Take錄音嗎?
楊:其實這要看那個製作人的偏好,即便那個歌手有能力做到One Take,但我們一次錄五次,那可能第一次錄製的主歌與第二次錄製的副歌,歌手在情緒上的處理比較像是製作人要的,最後就會將這兩個Part剪在一起。不致於到一句一句剪輯,但可能會是一大塊、一大塊去處理,所以不是這個歌手沒辦法做One Take錄音,而是人聲必須搭配整個配樂與編曲的情境去走,自然就會遇到有製作人偏愛某一段,而最後把它們剪輯在一起的問題,但這是以歌曲整體考量上做的手段。
現在CD發行最後都會被轉成16Bit/44.1kHz,那在一開始錄音你們的取樣濾都設定多少?
楊:普遍如果沒有特殊要求,我們都設在48kHz,因為除了你剛剛說到CD 16 Bit/ 44.1kHz的上限問題,另外就是現在的歌曲都是數位化錄製,因此大量仰賴電腦來處理,如果每首歌曲都使用高規的24Bit/96kHz去做,對電腦是很大的負擔,佔用的硬碟空間也會非常驚人。所以除非那位歌手一開始就把錄音設定在發燒片的取向,不然通常我們都是將音樂錄製在48kHz。像是福茂之前有發一張林凡的專輯,那張取向就比較偏向發燒友,因此就是以24Bit/96kHz的規格錄製,那張之後也有以高解析數位音樂檔的方式發行。
你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解釋錄音、混音,以及母帶處理之間的關係嗎?
楊:在流行音樂的部份,錄音就是製作出製作人想要的聲音素材,就像畫家一樣,他想要怎樣的作品,他第一優先要取得的就是畫畫的素材。那製作人與錄音師就要彼此溝通,看要怎麼樣才能錄到製作人想要的東西,方便他之後工作。混音這塊,就像是進行一個錄音素材的彙整,包括聲音剪輯、音場內的樂器、人聲的大小配置、定位等,都在這邊做處理。在這個階段,製作人與混音師也需要溝通,才能做出有共識的作品。最後的母帶處理,就像是把最後不同歌曲統一製作成一個有規律的樣貌,包括音量大小、每首歌曲音質音色的統整,以免最後專輯出來十首歌曲,卻有十種樣貌。因為很多時候,一張專輯會有多位製作人去製作,歌曲在錄音與混音的地點不同,每個人對於該首歌要的感覺也不同。這時,母帶處理師就是要以他的音樂品味去做歌曲調性上的統一,同時也可適當做一些歌曲的調整,讓音樂聽起來更具有競爭力。
現在許多唱片在販售時,都會標榜他們在哪裡進行母帶處理,在台灣市場,有人在經營母帶處理的市場嗎?
楊:在台灣普遍在做母帶處理就是洋活錄音室、大偉,以及鈺德科技,那因為我們壓片就是給鈺德做,所以連帶母帶處理也會給他。當然有些預算夠的公司也些會將專輯送給國外做,像是Stering Sound近幾年就很努力經營亞洲市場,他們甚至有專屬經紀人在幫他們經營這塊。很多人認為只要將音樂交給這些比較大牌的母帶處理就會讓音樂加分,但其實錄音品質的好壞,在錄音源頭就已經決定大多數了,所以若是音樂一開始就錄不好,母帶處理再好也是成果有限。
最後可以請你推薦一張去年你聽過從錄音、混音,到製作上都非常出色的華語流行專輯嗎?
楊:我推薦魏如萱的「還是要相信愛情呀,混蛋們」。
哈,跟我一樣,我也很喜歡這張專輯,感謝這次抽空接受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