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我在迪化街莊義芳基金會做了一場黑膠講座,由於時間關係,無法深入解釋調整唱臂唱頭的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由來。現在就在這裡接續講下去。二個Null Point零點(也就是一般人說的AB點)的理論從1938年至今,一直制宰著唱臂設計,也制宰著黑膠迷調整唱臂的重點。大部分黑膠迷都認為黑膠調得不好聽或會有破聲,都是因為二個Null Point沒有調準所致。其實不然,我在講座中也說,唱頭、唱臂本身的循軌能力不佳才是調得不好聽或破聲的主要原因,尤其唱到內圈時。
可惜,因為唱臂用家無法真正了解他買的唱臂循軌能力到底如何?大部分黑膠迷也認為循軌能力遠輸於MM、MI唱頭的MC唱頭比較好,所以幾乎都在使用循軌能力最差的MC唱頭,加上沒有真正服膺低循軌能力(低順服度)的唱頭要搭配中質量或重質量唱臂(有效質量),以至循軌能力不佳,但大部分黑膠迷以為所有問題都是出在二個零點沒有調準所致。
許多黑膠迷有一個困擾,認為很難把二個零點調準。其實,如果按照購買唱盤時原廠所附的二個零點量規,應該都能輕易調準二個零點。可惜許多人以為隨便拿個AB點量規就能夠放在任何唱盤上,準確調出二個零點,這種想法是錯的。為什麼?因為每支唱臂都有不同的設計理論依據、不同的超距、不同的唱臂有效長度、不同的唱臂軸心與轉盤軸心之間的距離、不同的補償角。依據這些不同,就會有不同位置的二個零點,此時,如果您用錯量規,調到死也調不出針尖可以剛好落在二個零點上。
二個零點並不是萬能的,也無法承擔所有不好聽的過錯,不過既然目前大部分的唱臂設計都是依照二個零點的理論來設計(目前看到只有Yamaha、Viv Lab Rigid Float、0 Side Force不是依照二個零點的理論),我們就好好的將二個零點調準確,也比較心安。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二個零點理論不少,包括Acoustical System的老闆Dietrich Brakemeier都推出自家的所謂UNI-DIN調法,不過使用最廣泛的大概是三個人的理論,一位是1938年發表的Eric Lofgren,跟隨其後的是1941年的H.G. Baerwald與1966年的Stevenson。無論哪種理論,都只是些微的差異而已。有關三個理論的計算方式都離不開幾個要素:唱臂有效長度、唱臂軸心與轉盤軸心之間的距離、超距、補償角、唱片最內圈與轉盤軸心的距離、唱片最外圈與轉盤軸心的距離。網路上有一個網站已經設定好自動計算機制,您只要輸入這些相關要素,選擇想要計算的某人理論,馬上就可得出二個零點的位置。如果您有興趣,可以點這個連結:
https://www.vinylengine.com/tonearm_alignment_calculator_pro.php
以下我把莊義芳黑膠講座當天的Power Point貼出來,大家看過之後就會瞭解二個Null Point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
唱臂、唱針調整二個Null Point二個零點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