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0年創業算起,Audio Research迄今也已經度過50個年頭,這漫長的50年間音響界已經經歷了許多變化,但Audio Research依然屹立在業界。即使2014年賣給Fine Sounds集團,但2020年又被Audio Research原本的內部員工買回,這種例子是很罕見的。顯然,Audio Research是美國Hi End音響代表的榮譽感深植員工心中。這次評寫的主角就是「主權回歸」之後所推出的Reference 80S真空管後級。
, a; ]( h" w9 b3 I; D# K/ ~8 P, @: I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80S 音質美,造型優
: o) v7 ?) u, @6 ?0 Y3 r- T
▲
Reference 80S的外觀跟Reference 160M、160S完全一樣,只是使用的真空管數量不同、輸出功率不同而已。
- a/ J8 q$ s. H7 a9 {6 V
1 U$ b$ ^% C& O& I0 g( I7 A全新改組: q8 N! H5 e, Z, s, o. q
Audio Research是在1970年由William Zane Johnson(1926-2011年12月10日)所創立,2008年被Fine Sounds買下,2014年Fine Sounds被McIntosh的CEO Charles Randall與Fine Sounds的CEO Mauro Grange聯手法國資金買下,2016年改名為McIntosh Group。2020年,Audio Research慶祝他們成立50周年,同時也發生一件大事,那就是在8月被TWS Enterprises, LLC買下,這是以前Audio Research北美行銷總監Trent Suggs完全擁有的私人公司,新任總裁就由Trent Suggs擔任,他是業內行銷高手,也在2020年8月到職。目前除了擔任CEO之外還負責北美市場的行銷。
6 t* |) w( r5 p9 F8 d" `
& _# O. ~) {, a; n8 Z' ]5 U' j脫離McIntosh Group
8 I2 b/ F9 A6 [9 i( D: Q換新東家之後,來過台灣的品牌大使Dave Gordon被指派為總經理,而國際行銷則由Brandon Lauer回鍋負責,他在2010-2016年間任職Audio Research,2016-2020年間離開去了Shunyata Research,現在又回鍋。Audio Research加入McIntosh Group算是六年,最大的改變就是產品的外觀工業設計有現代感,改變了Audio Research以往比較老派的造型。在該集團六年中後三年(2017年起)是由Jeff Poggi主理,他在加入McIntosh Group之前擔任Harman集團的高級音響行銷負責人,Mark Levinson也是他管理的品牌之一。
( i8 {3 Q4 e9 v+ l N" E2 U
# b) B) [4 e: ]" V: x8 K
管理Audio Research期間,他並沒有動設計團隊,但外觀的設計則由McIntosh Group的義大利設計部門負責,所以我們才看到了近年Audio Research不同的外觀設計。目前工廠總部都還是在明尼亞波利附近的Maple Grove,工廠占地2萬平方呎。
: ]* G# E) i% @: ^9 g2 W( [" `5 ]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80S 音質美,造型優
, V( ]7 D* h, y. `▲
Reference 80S的面板採用中央透明設計,不僅可以看透後面的真空管,還裝置了他家稱為Ghost Meter的功率錶頭,視覺效果突出。; o$ u0 z4 U8 e/ ^: a" N
' U5 r- j# i! n) L4 {, C" ]) ]
堅持真空管好聲; r$ t8 z1 V4 [" v2 f2 r
Audio Research的創辦人William(Bill) Johnson早在1951年就在明尼亞波利市開了一家音響店,名為Electro Industries。當年並沒有很多品牌可以銷售,Bill主要是為客戶量身訂做擴大機,在那麼早的年代,他就曾為顧客做了一套三箱式單聲道擴大機。到了1968年,Bill把音響店賣掉,自己去另外一家公司上班,不過二年後,也就是1970年,他就離職創辦Audio Research了。
# N7 O3 K% s( t" g2 r3 q2 N. |6 c8 y6 F( \8 {# K* H3 U) ^/ I
剛開始,Bill還是把他在經營Electro Industries那套拿出來,專心於真空管擴大機的設計製造。當時已經是晶體機慢慢抬頭的時代,大部分人普遍認為真空管機是過時的產品,美國幾乎沒有廠家在製造真空管家用音響器材。不過Bill堅持真空管機聽起來有晶體機所不及者,他自己會彈鋼琴,發現鋼琴的聲音無法在晶體機上完整呈現,而在真空管機上就可以,所以他告訴朋友:雖然在儀器測試中看不出鋼琴在真空管機與晶體機上有什麼不同,但耳朵可以聽出來,這個理念Bill一直堅持到他退休,一直到他退休之前,朱的產品都是他親自設計的。
5 Y7 q+ h/ ~% @9 W
$ f/ Z8 r7 n7 Y名機SP-3* I4 Z& k3 ~. }. x/ [4 |' O
1972年,Audio Research推出SP-3前級,這部前級贏得很多音響迷的讚賞,讓公司知名度大開。美國Stereophile創辦人J.G.H甚至說這是當時能夠用錢買到的最佳前級;而Absolute Sound的創辦人Harry Pearson也說是他聽過最好的前級。以前我也擁有一部。接下來D-150後級也獲得滿滿的讚賞,以後Audio Research的發展大家應該都相當熟悉了。有一陣子他們曾推出晶體擴大機,後來還是轉回真空管領域。1995年以後開始推出Reference系列,逐漸脫離Audio Research原本樸素平價的形象,慢慢進入高功率、高價領域。
4 H/ n3 f! G* \8 G9 R
' k1 U4 ?- j1 ^8 \" W" r" OAudio Research目前在線的產品中,後級外觀分為二種,一種是Reference 160M、160S與Reference 80S,這三部後級的外觀完全一樣,都是採取透明面板加上功率指針(Ghost Meter)。再來就是Reference 750 SEL單聲道機、Reference 75 SE立體後級、VT80SE立體後級,以及VSi 75綜合擴大機,屬於比較老派的外觀設計。
# U, g+ F. l% S
: I5 ]0 O, e+ x* t$ h
而在前級方面,老大當然是二箱式的Reference 10 Line Stage,再來就是Reference 6SE Line Stage,最便宜的是LS28SE Line Stage。奇怪?怎麼都是高電平前級呢?沒有附帶唱頭放大的前級嗎?2013年曾推出SP-20,這是一部帶有唱放的前級,不過已經不在產品線上了,這次代理商特別連Reference 80S一起送來,讓我搭配使用。
( a- d6 Q. s" `; L. Q, \
+ K7 [& _- z/ M/ \8 y接下來還有三部唱頭大器,這也是為何前級都是高電平前級的原因,旗艦是二箱式的Reference Phono 10,再來是Reference 3SE,最便宜的是PH9。不要忘了Reference 80S還有數位訊源,包括Reference CD9 SE CD唱盤、CD6SE CD唱盤,以及DAC 9 Tube DAC。
$ }0 x, V1 G, S1 [: k g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80S 音質美,造型優
3 S5 o: V1 _. A: N" K
▲
Reference 80S的功率管採用KT150,這是目前廣受歡迎的功率管,可以輸出較大的功率,而且壽命長。
7 V+ i- m9 R2 L% U+ l( V' M) k2 c( E1 N3 I) W7 h% S _( y
承襲大哥血統* s/ E; u" _; y7 g, s4 j
Reference 80S是他家最新的產品,也是脫離McIntosh Group之後的第一部產品,於2021年1月推出。它的外觀承襲自Reference 160M、160S。160M在2018年推出,160S在2020年推出,顯然推出時程都是早已安排好的。
* z3 p' R9 Y5 `# A: q
" Y( d6 b( l: {) K/ R; R前面說過,Reference 80S的外觀跟他家Reference 160M、160S一模一樣,連面板操控那四個按鈕的功能也一樣。面板的主視覺除了左右二個大把手之外,就是中央那個透明壓克力做成的功率指示錶,錶頭被夾在前後二層壓克力中,底下以四顆白色LED燈照明,從透明的窗中可以看到後面的功率管,這種視覺設計在以前的真空管機上從未看過,由此也可窺知義大利工業設計團隊有多厲害。
& D' n+ L6 W, _
/ D' Q- _0 P- M" |面板上那四個按鈕分別是電源開關、錶頭亮度調整、功率管監看以及三極、五極模式切換。按下開機之後綠色LED燈大約會閃二分鐘,才會持續亮著,表示內部的電壓已經趨於平衡,可以開始唱歌了。而錶頭指示燈可以關掉,也可以調整三種亮度,看用家的喜好。
$ O) N# V0 t4 k4 x% u- p* @
+ Z. }9 q) G1 t2 X8 }/ b/ e而功率管監看按鈕則是要檢驗功率管是否正常之用,按住那個按鈕不放,面板黑色部分會出現左右各二個綠色LED燈號,表示四支功率管都是正常的。至於如果管子壞了會顯出什麼顏色的燈號?我不知道,因為使用中都是綠色的。
) j" w; J4 \: Z+ O; v6 e! D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80S 音質美,造型優
% R1 F* b5 z6 [
▲
Reference 80S的背板上擁有4、8、16歐姆端子,適合各種不同阻抗的喇叭。此外還有一個小小的顯示窗,可以顯示功率管使用時間。底部還有散熱風扇,開機就強制散熱。
% k/ U2 p8 S; i; l* R( Z& b
1 @6 Q+ d6 B+ _9 D; j三極五極切換
% U; @1 h# G+ i最後一個按鈕就是三極管轉五極管切換,這種功能在許多真空管機上早已經使用,不過Audio Research好像是160M才開始使用。如果是五極管模式,面板上中央會亮起小綠燈;如果切換成三極管模式,會亮藍燈。其實用耳朵聽也可以感受到二者輸出功率大小不同。
- k$ ?5 O$ N3 {/ J+ f* q
6 P0 H/ \' j5 M! s' A: ] W
Reference 80S每聲道使用二根Tung-Sol KT150,這種功率管本來就是五極管,輸出功率為70瓦;切換成三極管模式,輸出功率為33瓦。雖然說三極管模式理論上音質會比較好,不過Reference 80S就算五極管的輸出功率才70瓦,切換成三極管模式之後,能夠驅動的喇叭有限。擴大機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來驅動喇叭,恐怕會產生更多問題。
8 I& Z; W( `( j8 @! \) B
2 ? a* Q" O& E1 T# E, K
有意思的是,KT150比起KT88來,可容忍的燈絲電流、屏耗、屏壓都更高,功率輸出比KT88還大,一般而言每聲道用二根KT150可以做到超過100瓦,但是Reference 80S卻只拿來做70瓦而已,顯然非常保守。我猜可能是想讓音質表現提升,所以刻意不要「擠出」那麼高的輸出功率。
5 e8 U/ G! X; w) T, r/ Z2 X1 a# ~
Reference 80S的面板後面其實是空的,上面有四根KT150功率管與二根6H30小管子(跟VT80SE一樣),還有以黑色鏤空鐵罩罩起來的電源變壓器與輸出變壓器。這六根真空管上面都有寫上編號,使用時要對應機身上的V1-V6插上,不可亂插。Reference 80S的變壓器看起來方方的,好像傳統EI變壓器,但原廠說是E-Core變壓器,這是他們自己設計、再請北美某家變壓器製造廠代製的。印象中Audio Research好像只有在前級上使用環形變壓器,後級都是EI變壓器,我相信這也是Bill用耳朵做判斷之後的堅持吧?
6 z& n8 P6 |$ I4 H1 R3 y
/ I4 ?7 e+ m: L. w3 X" \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80S 音質美,造型優
- _6 u: E5 v4 C6 T) S
▲
Emerson四重奏團是美國著名室內樂團,創立於1976年,至今依然活躍在舞台上。他們錄製很多唱片,幾乎張張精采,包括這張「德弗札克、柴可夫斯基、包羅定弦樂四重奏」。
9 W5 Y- U: k/ T
7 a& K2 Q3 t- i( ~, C, l密技調聲
8 _7 L1 O8 v# w( jReference 80S的線路板採用四層線路板,這也是從160M才開始採用的,採用多層線路板的原因當然是可以減少機內配線,縮短音樂訊號路徑,可以降低雜訊。除此之外,內部不採用點對點搭棚,這是因為他們認為點對點搭棚的配線可能會引起天線效應,吸收空氣中的RF干擾。
: Q2 A3 h# N \! m0 F/ X- s/ {- C7 I$ V3 A( z% X9 F
記得Dave Gordon來台時,說了很多有關Audio Research的密技,其中包括自己設計訂製的電容器,穩壓晶體也要配對,使用抑制震動的橡皮環與膠片,線路的布局、機內配線的長短、採用的焊錫,甚至用二個電容並聯比一個電容好聽等這些密技都一五一十的告訴我們。那次的採訪讓我們了解,原來Audio Research的器材外觀雖然豪氣粗獷,但內部卻是心思細密,好聲果然不是隨便就能得來。
5 G* H: }, d) n1 N
" k: E1 t( y+ i當您打開Reference 80S的電源時,就會聽到細微的風扇聲,沒錯,Reference 80S跟160M、160S一樣有強制散熱風扇,只不過160M是安裝在背面變壓器處,而160S與Reference 80S改為安裝在機箱內部朝下散熱。Reference 80S的功率管外露,散熱能力足夠,散熱風扇應該是為了機箱內的熱度而設。真空管機的內部溫度會有那麼高嗎?這應該是安全措施吧!
C$ K$ {2 X! N3 c; h) v6 I6 I4 \
& [) v" P+ i( {% W& H& h2 S! K7 _自動偏壓) B3 O! T6 q& ~$ ^$ o$ a
以前Audio Research的後級都必須以手調偏壓,從160M之後就改為自動偏壓,也就是內部有偏壓伺服線路,如果功率管的工作偏壓偏離太多,就會自動調整。這樣的作法在其他品牌上也已經行之有年,Audio Research算是比較晚才加入這樣的設計,我猜可能是以前認為手動調整比較精確吧?
- F# T: H2 z7 s! E/ [9 b A4 @9 s
" E' p2 q# ^( UReference 80S的背板上有幾個功能必須說明,一個是Defeat/Auto Shut Off,一個是風扇轉速的High/Low,最後一個是切換平衡或非平衡輸入端的Balanced/Single Ended。所謂Defeat就是廢止這項功能,這是相對於自動關機而言,而所謂自動關機就是二個小時沒有音樂訊號輸入時,Reference 80S就會自動關機,這是節能設計。而風扇轉速呢?一般放在Low的位置,風扇噪音要在機器旁邊才聽得到細微聲音,在聆聽位置上聽不到。
) h4 a2 w( n7 c3 \/ O+ o
; s3 k+ G" g6 @
Reference 80S的背板上還有12V觸發開關、RS-232電腦維修端子,以及一個真空管使用時數顯示,這是讓用家知道真空管已經使用多少時數。一般KT150功率管耐用時數大約是2,000小時,小管子甚至可以用5,000-10,000小時。如果超過使用時數,但面板上顯示那四支功率管還沒壞,用家也可以考慮更換功率管。更換時請跟本地代理商接洽,因為最好是買原廠配對管。換過那四根功率管之後,只要用螺絲起子伸入旁邊一個小孔,按一下就能讓時間歸零,重新開始計數。
' d# j6 }% g+ [' Y& e! M! _" ~2 \' w" {' [$ l9 ~$ b5 p
三組匹配9 V# z+ c- u& o7 c1 Q- _; K' K2 Z
Reference 80S的喇叭端子分為4歐姆、8歐姆與16歐姆三組,這樣的設計是對的,不過也只有真空管後級才能夠有這樣的做法。一般市面上的喇叭大概都是8歐姆4歐姆,16歐姆的很少見,以前最早的LS 3/5A是15歐姆的,就可以用上此處的端子。請用家依照自己喇叭的阻抗標示來接駁,如果接駁正確,Reference 80S可以發揮最好的輸出功率效果。
U$ J6 F" O* B
* L; U' ?9 [0 ^ E反之,如果把8歐姆喇叭接在於16歐姆端子上,就會降低Reference 80S的功率輸出。此外,提醒您真空管後級最好是喇叭接上的狀態下才開機,避免因為輸出變壓器空載而燒毀輸出變壓器。老式真空管後級一定要接上喇叭才開機,現在的新設計真空管後級有些宣稱不必接上喇叭也可以開機,不過我建議還是不要冒險,喇叭線接好才開機並不費事。
6 u( W- T( {9 J3 h
5 ?6 ^5 Y+ C3 c' P2 X1 o+ h8 K
對了,Reference 80S的電源線母座是20A規格,不是一般15A。一般20A規格的母座都使用在超大功率的後級身上,但Audio Research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不論後級輸出功率大小,一概使用20A電源母插,這讓用家在另購電源線時,必須選擇20A規格者,無法跟其他15A電源線替換,這是唯一不方便處。
- `" s% S Z* ^0 u% ^' `0 @4 c0 u6 h; Q
慎選搭配9 W( c& C0 i: q7 c# Y; L
聆聽Reference 80S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搭配的前級是同廠SP-20。另外我也從Weiss DAC502直入Reference 80S,這樣可以更清楚了解Reference 80S的本性。至於搭配的喇叭,我總共用了三對,第一對是AER Momentum,第二對是DynamiKKs! Monitor 10.15,這二對都是我長期使用的參考喇叭。第三對則是剛好也在我家的Gryphon Pantheon。
; [5 j* Q R) w$ k0 T! F
4 @% n# }( o" }5 O" D. c如果以門當戶對的觀點來看這三對喇叭,當然只有AER那對是適合的,不過我搭喇叭注重的是聲音的表現,而非看價錢,所以這三對喇叭我都輪番上陣跟Reference 80S搭配。
# _( z- g! E( D
( V) w" q: s: f3 F* S) a6 h' ]2 U, \聽過數輪之後,我要說只有AER跟Reference 80S是最搭的,其他二對搭起來之後問題比較多。DynamiKKs!那對的靈敏度有95dB,跟AER一樣,然而聽起來就是覺得驅動力不夠,聲音比較空虛,飽滿的程度不夠。而推Gryphon Pantheon時,更是顯得力氣不足,大動態爆不起來,無法達到我評寫器材時的最低要求。
) ^& H0 M8 u4 M' B
_2 p0 R% f4 n& P4 v8 W% {& i% f7 z我查了Gryphon Pantheon的規格,靈敏度90dB,平均阻抗4歐姆,按理說不會太難推。可是,上述喇叭我都是用五極管模式在工作,都還無法達到我的評寫標準,只能說是我的標準比較高吧?
( i/ t; {+ Z; i/ o- {8 X/ e, t G& g
; f! c+ {. r: [5 [7 t% V+ S {
相反的,搭配AER Momentum時就沒有上述那些問題,它的靈敏度為95dB,平均阻抗4歐姆,Reference 80S很輕鬆就把它推得很好,要怎麼爆都沒問題,而且活生靈巧,可見產品規格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實際搭配起來可能天差地別。所以最後的定稿當然是選擇AER。
, X, l8 G: o- k8 b/ N' d8 s8 v7 }1 g/ K J! r ?% R2 s
全無粗絲$ U7 R8 b; X: A7 H
或許是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在家裡聽過Audio Research的後級,這次聽Reference 80S讓我相當驚訝。為什麼?因為我發現它的聲音竟然是那麼的細緻、柔美,一點「粗絲」(台語)的感覺都沒有。我的印象中Audio Research的後級是屬於飽滿健壯陽剛的聲音,然而這次我所聽到的Reference 80S卻是轉性了,雖然還是飽滿,但細緻柔美卻取代了健壯陽剛。
% Y$ z4 w% X' P G' I
- s8 Y% z& R2 d! N5 E我疑惑了,難道跟我使用的數位訊源有關嗎?此時家裡還有Gryphon Ethos CD唱盤,我也接起來聽聽看,很明顯的整體聲音受到Ethos的影響,但還是仍然保有細緻柔美的特質。於是我進行第二步驟,就是跳脫SP-20前級,讓Reference 80S跟Weiss DAC502直接接觸。沒想到我聽到的是更直接、更鮮明、樂器線條形體更浮凸、速度反應更快的聲音。
+ G" K9 {! e9 A1 W% M
+ d7 J3 M3 A6 Q3 v" v0 z從這樣的變化中,我可以斷定SP-20將整體的聲音柔化了,細緻化了,這樣的聲音特質其實也很好聽。不過,如果以我自己的偏好而言,我比較喜歡Weiss DAC502直入Reference 80S的聲音特質。所以最後的定稿是沒有使用SP-20前級的。當然,如果您喜歡更柔的聲音,可以搭配SP-20使用。
3 [1 O- {3 i. c
6 T' V @; a. b% g1 q. N細緻甜潤% z9 B- i: I( ]* b$ ~& D5 ~* }
Reference 80S第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聲音特質是聲音細緻、清爽、柔美,甜潤,但並不柔弱單薄。以往您印象中Audio Research後級那種美式肌肉男的畫面必須修正了,它現在變成韓星氣宇軒昂的翩翩美少年。這麼說好了,如果您以前的印象是阿諾史瓦辛格,現在可能是宋仲基。以前是出拳很重,現在轉為動作靈活爆發力不缺。會有這樣的轉變,我認為跟它的輸出功率小有關,通常輸出功率越小的後級聲音會越細緻越柔美,音質也會越好,當然迅雷猛暴的衝擊性就會相對減弱。
& |, |, c# t+ m: W6 A! H( p; k7 o) P2 ~/ ?8 s, }
Reference 80S第二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聲音特質是空間感特別好,樂器人聲在音場中的尾音聽得特別清楚,連帶著也讓人可以聽到更多的細節。這種空間感更清楚、細節更多、尾音更清晰的感覺就好像整個音場中的雜質都往下沉澱了,讓我們聽到的是純淨無雜質無煙霧的音場。例如聽Denon那張「竹竹」時,音場空間中的所有細節無所遁隱,樂器演奏出來的尾音可以清楚地聽到最後的「收尾」。各種樂器都能夠擁有3D實體般的浮凸。
" n* r* t+ v3 ]1 I1 R, o( V* W2 G" o: ^
陰柔透明4 q$ \6 v/ V1 O) ]
Reference 80S第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聲音特質是聲音透明。那種透明不是白熱化的透明,而是陰柔的透明,好像清晨雨過天青的透明。以前我有5瓦的300B小管機,現在我也有2A3小管機,Reference 80S雖然用的是KT150,但它所發出的陰柔透明感跟我所說的300B與2A3很類似。這種透明感讓人聽音樂時能夠放鬆心情,大腦會聲出一種寧靜的感覺。這種陰柔又清晰的透明感在所有的錄音中都可以顯現,不需要舉例說明了。
: A" s, u$ c$ J
5 Q- Z7 n1 g+ h# E5 M1 T" yReference 80S第四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聲音特質是低頻軟質有彈性。老實說以前我印象中的Audio Research後級,其低頻是比較勇猛有勁的,可是這次我聽到的Reference 80S低頻卻是帶著軟質的,有彈性的。這種軟質有彈性會讓整體音樂的調子放柔下來,例如聽Leonard Cohen的「Ten New Songs」時,或聽江蕙那張「江蕙十個愛人跨世紀對唱」時,整個音樂的調子就放柔不少,低頻的Q度很迷人,腳踩大鼓的噗噗聲很有彈性。
$ b3 s4 C2 u V O1 h9 h6 K" f
+ O. u! {6 ~+ y' r而聽杜達美指揮洛杉磯愛樂的那張「Celebrating John Williams」(迪士尼音樂廳現場演奏)時,會讓人感覺杜達美的火氣降了許多,而優美的抒情感增加了,這就是Reference 80S低頻特質的微妙感受。
: S3 c( N7 O- p6 I) k$ r, u8 D0 J2 y4 S: l* t; t
音質美7 E# |* A9 u) t/ Z3 }1 o. K
Reference 80S第五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聲音特質是音質美。前面說過,Reference 80S的透明感類似我印象中三極管的那種沉靜陰柔透明感,而Reference 80S的音質也類似300B與2A3的那種聽感。請注意我是說在五極管模式下聆聽時的感受,並非切換到三極管時。切換到三極管時,我認為在功率輸出上無法滿足我所有的需求,所以我並沒有使用三極管模式。
0 w5 T6 G2 A) n' @. q$ y( P
+ h# W) E) x' H( C' z
Reference 80S這種音質的美聽小提琴或大提琴、弦樂重奏音樂時特別讓人喜歡。例如我聽馬友友那張「The Essential」時,他的大提琴琴音就顯得更迷人。聽史塔克在Mercury所錄製的布魯赫「Kol Nidrei」時,那把琴的軟質美質以及琴腔共鳴同樣也提升很多。聽奧伊斯特拉夫與兒子Igor 在Decca唱片所錄製的那張「布魯赫、莫札特、Hindemith」時,莫札特雙小提琴的琴音簡直就是甜得要滴出蜜來,而且細緻帶彈性又水淋淋。
1 p8 G; c+ U9 X# g& M& C4 M% g
g5 a' t0 q, q
聽希拉蕊韓所演奏的幾張小提琴協奏曲時,同樣也感受到Reference 80S的這種音質之美。同樣的,聽Emerson四重奏團所演奏的「德弗札克、柴可夫斯基、包羅定弦樂四重奏」時,那四把弦樂器的和聲之美也讓人很喜歡。
. x" o* p) \. V7 l7 Y3 Q6 M
0 d) F( _7 f) k音質美造型優, o0 y3 Z6 H& v/ U. O
Audio Research 80S是繼承他家Reference 160M、160S血統的立體後級,其內部作法、用料都是整體從它們身上移植過來,差別僅是輸出功率的大小而已。原廠的商品定位在於讓用家以更低廉的價格享受到Reference 160M的聲音表現。當然,由於推力的關係,您的喇叭以搭配靈敏度高者為佳;或您最好是在比較小的聆聽空間中聆樂。
, s6 \7 h) r3 @
; C1 Y( R* N+ T以一部定價15,000美元的真空管後級而言,我認為Reference 80S的表現能力已經物超所值,尤其是在音質表現方面。您正在找一部音質優美、造型優的真空管立體後級嗎?請把手刀指向Audio Research 80S。
, {: H. u; U: |' g# C2 c, L
$ j$ ^0 r. t- l5 |( _0 {8 [+ F
1 V: l/ Z [/ `: h8 U規格:
6 F5 G- Q! x, M7 l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80S
) o# C0 R( c! U類型 真空管立體後級
0 h! X9 e3 N# y6 y) m" F推出時間 2021年
5 C- @' X! Z# g" p1 q8 V, ^每聲道輸出 70瓦(五極管模式) ,三極管模式每聲道輸出33瓦
2 _8 o6 V+ S( H' [, C" S
使用真空管 採用KT150四支,6H30二支
6 \4 \4 L$ X( _6 J6 M5 Y: s7 p" Z頻寬 7Hz-68kHz
: ~4 Z' M& E; q) E* m
輸入靈敏度 1.4V(平衡端子)、0.7V(單端端子)
3 Q) W2 R* k. }& S' w迴轉率 10V/ms
! ^* F$ N8 \1 ]上升時間 4.0ms
. q2 m0 r% }. C9 o: d: uTHD 0.04%(1W輸出)
+ e# p9 |% m7 N- \9 u外觀體積(WHD) 482×260×470mm
1 o9 L7 h9 B% c( x淨重 28.2公斤
9 V0 y8 h+ x4 q( o. e/ E4 X5 ~
參考售價 675,000元
. x" N' ]9 h& h2 q進口總代理 Audio Research
7 F$ { R; M" O: X
# w( n3 N3 z6 T參考器材:
5 R4 g7 w4 v4 F7 ~# i: Q1 q
前級:
F3 R: R/ r# W; a
Audio Research SP-20
; ~ g9 [ _. b3 k1 V1 I$ w- qWeiss DAC502
$ Q8 a* p- z. {
喇叭:
# n o9 a% ]4 _AER Momentum
5 _+ o) ]0 n6 H! w# ODynamiKKs! Monitor 10.15
' j9 B* U! r8 W. q2 w6 w2 Q
Gryphon Pantheon
) _5 S+ i6 Q( {5 O3 w+ I
' I3 B* d, A, Q' t+ |5 `/ P焦點與建議:
: L! b8 ?" j$ P; D8 E8 a5 v) F2 r% E焦點:
, J+ o' }% ~/ z: ?, T① 繼承Reference 160M血統。
v! [$ W: b' P1 Y0 ?② 面板採用透明Ghost Meter,漂亮好看。
1 z. r( L) `4 I. F# ]1 D7 X; h( w8 Y③ 自動偏壓調整,方便用家。
1 H+ i& C* V3 ?6 }) Q2 |8 l" Q
④ 音質美,聲音不粗獷。
k$ A ^( j3 M) U
, ?: p2 ~: c3 o7 N4 }6 C3 b建議:
- _* F7 Z* t+ m/ O e2 }搭配靈敏度高的喇叭最佳。
. [" A+ |# R- i# B, p% I% _5 k( m8 Q) n
! y; s/ a2 e) @, y9 M圖示音響二十要:- y5 X! e9 x7 k7 U/ B9 I
音質:5
8 f3 J, w5 V; ?* [: ~音色:5
0 z+ \* s4 O( R
高頻段甜美度:5
8 [- Y0 e1 c% o$ |" x
中頻段飽滿度:5
+ k" S$ o: z: {/ G$ m$ ?- `低頻段紮實度:5
! G- d" z$ \ h3 Z% X/ w
音場寬深:5
6 {: s+ V9 D' ^+ N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4
2 J3 w/ V9 A/ c透明感:5
9 s0 \" G; I! Z層次感:5
[8 S/ X0 Z- o3 [
定位感:5
9 s" n; k, L' l% h' s$ Q音樂活生感:5
A0 J9 [" `( T- u, ?結像力與形體感:5
( C) j8 t1 T# F8 y! f' j" M
解析力:5
i1 C: M' W" _) \6 n/ r+ g. W( o% t3 e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5
$ I6 \ l5 P9 u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4
; Y# \: t5 d+ ?$ O% i. E* J$ ^
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5
- S- l9 e* L3 S. j; |! m8 J& R
樂器與人聲質感空氣感:5
# |* f2 o% @4 O: x8 g6 u% v
細節再生:5
7 j4 k* T" O! y2 u
空間感:5
+ `6 P+ x+ {: p- n$ `! f整體平衡性:5
" B1 ^: i5 c5 a6 ^! t, R+ `5 w* `6 ^9 D
I$ V2 `: w6 U" h( B音響五行個性圖:$ j/ K/ `; ]/ p, I+ I; W- E
7 N( v7 O9 O! W! d! t3 _金:3
# g' J# W. G( C) D9 \5 X# o
木:3
6 z. y$ {) h$ y" K
水:4
% P- w# o% M3 K+ z$ D# z火:3
! y& t0 c5 a1 u+ u- U
土:3
. F- l8 H6 H" l4 n$ G6 I- K金:外放活潑爽朗。木:溫暖內歛親和。水:柔美中性溫潤。火:快速熱情衝擊。土:厚實飽滿穩重。
. B3 i p! F/ x3 S) g
) p* {5 ]" q; W8 G樂器人聲十項評量:* ^/ j5 e+ f1 P" Q
小提琴線條:纖細、中性、壯碩2
/ P# O3 [! K3 N9 E1 `* f
女聲形體:苗條、中性、豐滿3
3 _7 e6 ~0 o* i7 c% S$ P2 ~女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 s$ I2 |+ h' S1 H男聲形體:精鍊;中性、壯碩3
. o) Y i) O. j; n8 A4 b
男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 U+ h1 M; R9 ~4 Q大提琴形體:精鍊、中性、龐大2
! ~5 V0 B- H0 ?. K2 m* {% N6 u! S
腳踩大鼓形體:緊密、中性、蓬鬆1
8 \, ^, K% v9 ?. ^6 C
Bass形體:緊密、中性、蓬鬆2
' _& h8 E! q9 d" W' _: {4 q/ e! l2 Z
鋼琴低音鍵弦振感:清爽、中性、龐大3
8 ]0 E$ d' y) }0 m9 S( e5 }
管弦樂規模感:清爽、中性、龐大3
9 q R8 G+ E0 _
8 R& u# b% K+ ?) ?
4 }7 g; H5 z4 f2 ]' x5 o% j7 [& R
) J- Y7 g. J/ ~& ]
5 |4 g" G' E7 O1 I7 T$ i4 ^7 `- ~5 w3 G" q5 A K/ \
" F% C! P* T. } o! J) i, D9 b5 b* X3 ^8 l1 ^" F1 Y/ l' p" P
2 l, @$ T. C3 B7 v1 e: y- b6 v2 r
3 A# a( {1 P: N5 I
H& P+ [! ~+ w1 [. m
, g6 h* t" o' j. G+ [: Y# A& k5 ^
. {+ G1 S4 J* y& t7 x3 ?; q, ]% K5 C+ V- O% l- a8 G
6 j7 e- D& @' e3 v; E; G K2 L/ u8 I2 {6 R) \
U" r( s% @: l, N9 Z;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