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Gabriel Fauré (1845–1924),樂迷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的「安魂曲」,再來是他的A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 Op. 13,這二首曲子都非常感人。不過,這位法國作曲家怎麼回事?只有一首交響曲、沒有協奏曲傳世(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未完成),這樣還算是盡職的作曲家嗎?
其實當時的法國作曲家並不時興寫一板一眼的交響曲,德布西沒有、拉威爾沒有(雖然寫了很多傑出管弦樂作品)、馬斯奈沒有,Erik Satie也沒有。佛瑞的作品號碼好歹也編了一百多號,雖然無法跟海頓、莫札特相比,但也不能說他懶,而是惜曲如金。
佛瑞是聖桑的學生,9歲家裡遷居到巴黎,他就在Ecole Niedermeyer學音樂,這是由作曲家Louis Niedermeyer在1853年創立的學校,主要在於培養音樂人才,佛瑞在這個學校讀了11年。在1861年,創辦人過世,聖桑接手擔任佛瑞的鋼琴與作曲老師,聖桑只比佛瑞大10歲,但師徒之情卻一生一世。
1865年畢業之後,佛瑞去Rennes市的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後又回到巴黎擔任教堂管風琴師,普法戰爭爆發,佛瑞入伍,戰爭結束又回到巴黎擔任管風琴時,此時在聖桑的引見下認識許多當時巴黎的作曲家等,並與聖桑等人在1871年創立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提倡法國音樂。
1877年佛瑞接替聖桑在巴黎Madeleine教堂(僅次於巴黎聖母院)的管風琴師位置,一直到1896年,將近20年。1896年佛瑞擔任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授,1905年接任院長,一直到1920年他75歲才退休。
作曲家跟羅西尼一樣吃香喝辣的很少,佛瑞大部分時間都在擔任教堂的管風琴師與音樂院老師,薪水收入其實並不高,而音樂作品的版稅也不多,但是他的社會地位很高,尤其受到許多後輩作曲家推崇。佛瑞晚年跟貝多芬一樣,深受耳聾所困擾,不過他還是持續作曲,一直到他死前二年都還有作品問世,包括鋼琴三重奏Op. 120(1923年),以及他唯一一首弦樂四重奏Op.121(1924年)。
佛瑞一生寫了很多鋼琴曲以及室內樂,歌曲、管弦樂曲則寥寥無幾,不過那首「Pelléas et Mélisande」卻相當著名。他的作品旋律都很美,讓人很容易接受,而在眾多室內樂中,大提琴與鋼琴合奏的有、Elegie(Op.24,1883年)、Papillon(Op. 77,1884年)、A大調浪漫曲(Op. 69,1894年)、Sicilienne (Op.78,1898年)、Serenade(Op. 98,1908年)、,以及第一號(Op. 108,1917年)、第二號(Op. 117,1921年)大提琴奏鳴曲。這些曲子都收錄在這張CD中。
此外還有Berceuse搖籃曲(Op.16,1878-79),這本是為小提琴與鋼琴而寫,此處改為大提琴與鋼琴。最後一首Op.7 No.1原本是三首藝術歌曲,卡薩爾斯取其中一首「Apres un reve」改編為大提琴與鋼琴演奏。可以說,佛瑞所有的大提琴作品都收錄在這張CD中了。
這張唱片中的大提琴家Xavier Phillips巴黎音樂院畢業,羅斯卓波維奇是他的導師,追隨他長達17年之久。而鋼琴家Cedric Tiberghien則來過台灣演出,也畢業於巴黎音樂院。這張唱片是他們二人合奏的第一張,二人都是法國演奏家,處女作獻給了佛瑞也是可以理解。他們之所以會認識不是因為同是巴黎音樂院學生,也不是因為演奏會認識,而是因為他們的孩子唸同一所學校,而且他們住在同一區,所以才結識的。
我會介紹這張CD,當然是音樂非常好聽,錄音效果非常好。佛瑞的音樂即使是「安魂曲」也非常好聽,更不用說許多藝術歌曲與鋼琴曲,而這些大提琴曲也一樣非常迷人,保證一聽就喜歡。大提琴的錄音寬鬆自然,音質很美,擦弦質感細微又細緻。而鋼琴則是溫潤有木頭味,沒有突出的鋼琴音效,但聽起來很舒服,跟大提琴的演奏很搭。
錄音時間2013年1月2-4日,錄音地點在法國Metz的音樂城Cité Musicale,這個城市位於法國東北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音樂城市。音樂城表演中心有三個廳,這次錄音室在其中的Arsenal廳所錄製,這個廳在唱片說明中可以看到,是鞋盒型木造音樂廳,該市的管弦樂團就是在這裡演出。從這張唱片的錄音效果中,可以窺知這個廳音響效果應該不俗。
喜歡感人的大提琴與鋼琴音樂嗎?這張佛瑞的音樂就是了。La Dolce Volta唱片出版,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