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其他] 為何進口版CD比台版壓片CD好聽?

複製連結
Rex 發表於 2012-3-3 14:40:19 |已閱:119109|評論:7| 顯示全部樓層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Rex 於 2012-3-7 14:23 編輯
7 O4 g3 k- @# U( \$ j1 a$ a0 z% Z4 K  R) j8 e" C3 c' F9 q
在我自己的系統升級的過程裡,台壓與進口版CD的差異逐漸拉大
; O( u/ J3 V, m+ N( l  L/ q3 ^因此在經過比較後,我選擇把台版更換成進口版' d0 H4 ]6 ^  U. B" Y
原因無它,因為兩者聲音方面的差異「不可以道里計」! b- ]6 f: J3 P2 y- _$ j7 ^
並不是刻意貶抑本土產業,只是現實的確如此! Z3 a% y# M4 h
我相信,如果真的有切身體認,所有發燒友應該也會持此看法
2 w4 d, R) s. @  {# V
& }1 p) t2 M  f9 z7 e不過,我發現即使進口版CD,也還是有版本、年代之分% n$ m& U7 o" g
一般而言對於一般的流行、搖滾、輕音樂這種大量壓製的專輯/ l* ?/ a) G, g7 F, Y0 l2 ~
還是所謂的「初版CD」,在音質表現上較為全面
4 @6 Q: X; d8 h4 b在發燒片方面,因為跟國際唱片集團比起來,製作發行都相對算是小廠小規模, S3 ]6 h: ]: f- V
所以CD的品質把關都還算嚴謹,年代或版本就不是絕對影響的因素, Y7 E5 [9 k% q) Y( @7 B' G

, f( D; M8 r7 Q) _7 J+ P言歸正傳,為何進口版CD比較好聽?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大哉問」- W( R+ u/ v+ J& o
簡單一點說,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兩點:: N1 C1 u7 Y( O# M) F

7 J+ S/ g- Y5 l- a. c: D/ f1.母帶的來源:如果是國外錄音,國外拿到第一批類比母帶的可能性高,因此能保留了音樂當中多數細節。
& I9 x" A" h3 g. [; z  台灣大多數拿到首批母帶再拷貝的「再製母帶」,相形之下當然沒那麼生動鮮活了。如果是數位母帶(以高解析度音軌形式)者,或許這方面的失真就可以忽略。
7 V9 j% e7 ^2 U+ |; o% p' @+ |( B1 {
2.壓片廠的品管:CD片的生產,會先以母帶製作金屬刻盤,再以此進行大量壓製。其間原料純度、模具精確度、甚至CD光碟片上面的印刷材質,這些製作者把關的各種因素,都會對音樂重播造成影響。
8 K- C3 ~0 Z& r- i: o  x8 g" _, w2 c0 P4 t
小弟在此先行拋磚引玉
* k- ^7 z" K/ k還請各位先進發表自己的看法% b' p: Y3 N& t2 g+ d6 V
$ E1 M: @( s" ?6 s! L+ G( A6 O% U' }

& |, \0 E' L+ H1 _8 g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樓
Rex 發表於 2012-3-5 11:06:00 |已閱:119109|評論:7| 顯示全部樓層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Rex 於 2012-3-5 11:09 編輯
, \5 F  `6 V2 e( O6 N  |, C, H, u1 e& {3 B' ?1 O" f6 H
即使相同的數位檔案(由同樣的01訊號組成),但儲存媒介、CD雷射頭拾取訊號的過程,可都還是類比的; D. W) }& Y, y. d# ?; \
還是會受到現實世界物理性的諸般干擾,例如訊息由硬碟傳輸至播放機,中間的電位差,以及RFI、EMI等因素
7 }# k0 {9 H8 @! Z  ^+ o
6 O( J" x# P, q: W  G  V, p% }$ I$ e因此,數位並不是十全十美的解決方案2 o. E$ g* d' |" B. F2 c$ C+ ^
尤其對於需要徹底掌握源頭品質的專業錄音工程來說,還存在很多「不知道但存在」的影響因素1 S/ g/ l6 @5 B5 j
再講下去就進入了量子力學微觀世界的範圍了
5 H% j  v9 g7 X$ d  W! {1 l  Z) a/ U# D" q
依循以上邏輯,我必須說,在要求不那麼嚴謹的一般音響器材上,由於要求cost down的關係
8 x" A$ _9 V; `8 C數位形式CD面臨的問題,恐怕比類比的LP更多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樓
Rex 發表於 2012-3-5 11:31:14 |已閱:119109|評論:7| 顯示全部樓層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Rex 於 2012-3-7 14:19 編輯 8 l. Y7 }; _3 G/ |
7 s+ ^% o, |. k
很多大師都有類似的說法:「錄音看來是科學,但實際上是摻雜少數科學技術的藝術工作」/ C% \3 F3 e( z5 T; ~0 z) P
由現場原音、收音環節、錄音室後製、混軌成品、製作母盤、大量壓製...一連串環節到最末端
8 [6 }+ c+ e$ T才會是我們手上拿到的CD或黑膠,每個環節都存在「丟掉就找不回來」的細節
% F4 v" \4 K$ A- q那把原始母帶拷貝成盤式帶,或直接AD轉換為數位訊號形式呢?
, N7 u/ x( x7 R' r是不是就此一勞永逸?獲得「理論完美」且永恆不變的品質呢?8 u1 ]# l. y3 ]! I' @$ I

* y, e2 `( I/ w! l) u其實,除了經手的那個人,沒人知道母帶狀況如何。
- B( T) C- H- G有沒有受潮霉變?是否保持原始狀況?
, {( H2 @' e5 [8 ]9 B# {6 N如果聽到噪訊,錄音師只能靠著經驗去東砍西砍,甚至添點料 6 f) ~2 e& k5 m& e. o/ q5 Y7 d
但判斷是有主觀因素在內的,可能一不小心就砍掉不該砍的音樂細節
* I9 R0 }& S2 m- g; [& B也有可能加了根本不該有的味精
$ g+ Q  q# k( ~7 Q4 s. _/ e! C
, Y9 ~: m2 f2 L& h' H& v因此最後,關鍵因素其實都掌握在「人」身上4 U, M, w$ \4 U2 _
1 t0 T9 c: Y1 p
這也是資深(或有智慧的)音響迷,買軟體時不只挑發燒廠(RR、Telarc、Chesky)
$ F  G' D% h: s( e+ r還挑錄音師、製作人的緣故(Keith O. Johnson、David Chesky)
. J3 k8 A; f2 H3 E. b/ Y8 B沒有經過適當人選把關,只會「照章辦事」,最後呈現出來的,不可能會讓人感動
4 a; \- U! y4 A  ~7 R更不必說貼近音樂應有的樣貌
9 T0 _( ]9 l* I# i& d: u- o理性與感性在錄音工程裡,必須同時並存,才有機會產生好錄音
! f; s$ h: N& ?+ ]5 S) L# j" ^) M+ m! s& Y0 `% k9 ^
以上是個人一點心得,與各位分享
3 W% u( e/ R! V- S4 k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熱門討論HOT
熱門推薦HOT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6-13 02:17 , Processed in 0.751718 second(s), 92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