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影音網

用戶名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CD] Echoes of Exile流亡的回聲

複製連結
劉漢盛 發表於 2025-8-5 16:19:42 |已閱:6622|評論:0|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台灣台北
字體縮放
這張SACD的標題是「Echoes of Exile」流亡的回聲,內中是幾位作曲家的小提琴無伴奏曲目,由韓國小提琴家Sueye Park(2000-)演奏。這些作曲家分別是George Enescu(1881-1955)、Béla Bartók(1881-1945)、Paul Ben-Haim(1897-1984)、Bernd Alois Zimmermann(1918-1970)與Eugène Ysaÿe(1858-1931)。

Echoes of Exile流亡的回聲 IMG_1446.jpg Sueye Park George Enescu Echoes of Exile Béla Bartók A Journey Beyond Centuries


為何會有這張唱片的製作呢? Sueye Park在CD說明中有解釋,基於她自己是韓國人的立場,她瞭解那些因為政治、宗教、社會原因而被迫流亡、或心理上流亡的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從心理學來看,流亡往往造成心靈上的創傷,但同時也可能是作曲家們一個新的開端,新的希望。在此之前,Sueye Park也曾錄製韓國作曲家Isang Yun(尹伊桑,1917-1995)的作品「Yun: Three Late Works」,其意義也跟這張唱片有關連。

Echoes of Exile流亡的回聲 IMG_1447.jpg Sueye Park George Enescu Echoes of Exile Béla Bartók A Journey Beyond Centuries


為何她要提到尹伊桑呢?他1917年生於日殖時期的慶尚南道,1956年去歐洲深造,1959年他的作品「為七種樂器的音樂」獲得樂壇的注意。1967年,他去東柏林演出,因而被遞解出境,被南韓特工綁架回南韓。南韓政府認定他是北韓間諜(因為他擁戴北韓金日成),判刑後受到國際壓力而被釋放,但尹伊桑已經對南韓政府感到極度失望,回到德國後在1971年入籍德國,餘生在柏林藝術大學任教,從此未曾返回南韓,但曾在1985年訪問平壤,金日成接見他,將他捧為愛國音樂家。


這些作曲家的作品為何會被冠上「流亡」呢?因為他們的確都流亡在外。George Enescu在1946年離開已經被共黨控制的羅馬尼亞,到了美國。後來在歐美居住,最後死在巴黎,終生沒再回到羅馬尼亞。巴托克在1940年就離開匈牙利去了美國。Paul Ben-Haim是猶太人,原本居住在德國,在1933年納粹掌權之後,就離開德國到了當時的英屬巴勒斯坦,並將原本的德文名字Paul Frankenburger改為希伯來的Paul Ben-Haim。


比較特別的是Bernd Alois Zimmermann與Eugène Ysaÿe,他們二位並沒有實質的流亡海外,但前者在德國在德國被主流音樂界排斥,終生不得志,算是心理上的「流亡」,他是自殺而死。而後者在比利時並沒有被排斥,也過得很好,但可能因為他曾寫過一首小品「Exil」Op.25,這首作品寫於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比利時被德國佔領時所寫的。可能是當時的心境也跟流亡類似,所以將他納入這張SACD中。不過在這張唱片中,Eugène Ysaÿe的作品並非「Exil」,而是「Malinconia」(憂鬱),這首曲子是獻給Jacques Thibaud的。我猜可能是因為曲風與流亡沾上邊,所以被選入吧?


第一軌是George Enescu 的「Ménétrier」。這個法文字在醫學上的Ménétrier's Disease可以看到,這種病以法國醫生Pierre Eugène Ménétrier(1859-1935)為名。不過在此Ménétrier卻是作曲家「童年印象」中的第一號,作品Op.28,寫於1940年。這首曲子還要副標題「The Country Fiddler」鄉間小提琴手,講述羅馬尼亞在鄉間流浪傳遞音樂與文化的小提琴手。


第2-5軌是Béla Bartók的「Sonata for Solo Violin」,這首作品寫於1944年,是為曼紐因而寫,有四個樂章。第6-8軌是Paul Ben-Haim 「Sonata in G for Solo Violin」,有三個樂章,寫於1951年。這是他流亡到巴勒斯坦之後所寫,可以聽出有中東的風格。


第9-11軌是Bernd Alois Zimmermann 的「Sonata for Solo Violin」,也是三個樂章,也寫於1951年。第12軌是Eugène Ysaÿe 的「Sonata No. 2 in A Minor」,Malinconia。寫於1923年。這首作品來自第二號獨奏小提琴奏鳴曲中的第二樂章。而在Op. 27中共有六首這類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分別獻給當時對小提琴有重要貢獻的小提琴家。第一號奏鳴曲 獻給Joseph Szigeti。第二號奏鳴曲 獻給Jacques Thibaud。第三號奏鳴曲獻給George Enescu。第四號奏鳴曲 獻給Fritz Kreisler。第五號奏鳴曲獻給Mathieu Crickboom。第六號奏鳴曲獻給Manuel Quiroga。


這五首作品雖然只有二首有標題,其餘三首都是為獨奏小提琴而寫,然而這些作品聽起來都好像有一種「流亡」的情緒貫穿其中,聽起來很美,一點都不覺得是20世紀的作品。


Sueye Park朴秀藝是南韓小提琴家,她4歲開始學小提琴,9歲就進入Hanns Eisler School of Music,隨Ulf Wallin在柏林學習。後來進入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隨Clive Brown等學習。2025年1月進入John Hopkins大學的Peabody音樂院學習,同年參加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5月19-29日),獲得冠軍。


有關她的生平資料很少,我只知道她2017年就由BIS唱片發行「Paganini Caprices」,2021年發行第二張唱片「A Journey Beyond Centuries」,2022年發行第三張唱片,演奏尹伊桑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現在這張「Echoes of Exile」是她的第四張唱片。她的唱片錄音都很好,這張也是如此,雖然是小提琴獨奏,但琴音之美會讓人感動。而她的演奏聽起來生動委婉入味,一點都不覺得單調。錄製這張唱片時,她使用1753年Guadagnini琴,難怪琴音那麼美。這把琴是三星文化基金會借給她的。


錄音時間2024年3月18-21日,地點德國Bremen Sendesaal。不萊梅這個音樂廳建於1952年,是為廣播電台錄音而設計,採用懸浮隔離。12008年,不萊梅廣播公司要將這個錄音場所賣出給開發商,幸好一群熱心人士成立Friends of the Sendesaal e. V.,2009年轉為音樂廳與錄音空間。BIS唱片2025年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代理。






貼心提示:

1、若由本站編輯所發表之文章,如需要轉貼分享,請記得標註出處來源即可。
2、在論壇裡發表的文章如是網友個人發表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3、論壇的所有內容都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時間性。閱讀本站內容因誤導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本站不承擔連帶責任。
4、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披露資訊時,論壇均得免責。
5、若因線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範圍的故障導致暫停服務期間造成的一切不便與損失,論壇不負任何責任。
6、註冊會員通過任何手段和方法針對論壇進行破壞,我們有權對其行為作出處理,並保留進一步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回覆

舉報

熱門推薦HOT
熱門討論HOT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5-8-21 11:20 , Processed in 0.552445 second(s), 47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5

Copyright©2011-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