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業界要聞] Merging Technologies NADAC產品發表會

複製連結
陶忠豪 發表於 2015-11-25 15:40:02 |已閱:63562|評論:3| 顯示全部樓層 來自 台灣
 RAVENNA_AES67now_large.jpg
專業錄音設備的重量級品牌Merging Technology首度跨足家用領域,推出第一款數類轉換器,型號名稱Nadac中的「NA」隱含一個重要技術特點,Na是「Network Attached網路對應」之意,這跟Nadac使用的Ravenna(AES67)網路串流技術有關。
Ravenna有什麼特點呢?它是專為傳輸數位音樂訊號而開發的網路通訊協定,可以在一般網路環境中運作,使用一般Cat5e或Cat6網路線傳輸,只需要在PC中安裝一般ASIO,就可以支援所有音樂播放軟體(JRiver, Audirvana, iTunes, Foobar等等……),使用上跟大家熟悉的USB傳輸完全一樣,甚至比目前主流的USB介面還方便,重點是特性更為優異,因為Ravenna在先天上有幾個優勢:

Ravenna先天上就是非同步(Asynchronous)傳輸,時脈是由訊號接收端(也就是Nadac)控制。採用Ravenna的Nadac的時脈可以精確到1 nanosecond(十億分之一秒)之譜。這次來台的Dominique笑說,有時他們專業訊源必須要提高時基誤差,才能與其他訊源鎖定。為什麼?因為大多數數位訊源的時基誤差都太高了,時脈超精確的Merging訊源可能抓不到!

Ravenna可以精確的傳輸高解析數位音樂訊號,PCM最高支援384kHz,傳輸DXD, DSD 64, DSD128, DSD256也完全沒有問題,重點是Ravenna可以確保音樂訊號不會有任何遺漏,而且Latency延遲超低。除此之外,Ravenna還會自動辨別訊號的解析度,電腦端不需要做任何設定,使用更方便直覺。
 Networking-6.jpg
Ravenna與USB連接的最大不同,在於USB只能進行點對點的連接,但是Ravenna可以同時連接多部Nadac,而且時脈可以完全同步。為什麼要同時使用多部Nadac呢?除了可以進行多室播放之外,還可以輕易的建構、擴充多聲道系統。如果你使用的是兩聲道版本的Nadac,只要增加一部,就變成四聲道系統,增加兩部,就可建構5.1聲道系統。如果你直接買八聲道版本的nadac,同時使用兩部可以建構16聲道系統,四部就是32聲道的超級多聲道系統!Nadac本身內建音量控制,所以可以從多聲道的Nadac陣列,直接輸入多聲道後級,或是多部單聲道後級驅動喇叭,這是多麼驚人的超級Hi End多聲道系統啊!

 Networking-1.jpg
Ravenna的連接很類似DLNA網路串流,不同的是,Ravenna也可以完全不經過網路路由器,如上圖一般,直接用網路線連接電腦與Nadac。這種使用法就很接近用USB線連接電腦與USB DAC了。

其實Ravenna並不是Merging的獨家技術,而是國際廣播會議(IBC,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onvention)在2010年制定的通訊協定,在專業錄音領域已經被廣泛採用,不過家用領域目前則只有Nadac一款採用而已。Dominique告訴我,Ravenna是開放的協定,廠家不需要支付任何權利金就可使用,所以他預期Hi End音響市場很快就會有更多數位訊源採用這種傳輸方式。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樓
陶忠豪 發表於 2015-11-25 17:21:38 |已閱:63562|評論:3| 顯示全部樓層 來自 台灣
 03.jpg
要了解Merging Technology在專業錄音領域的重要地位,就不得不提他們在DSD錄音技術上的成就,他們的Pyramix Virtual Studio是最早的DSD錄音設備之一,除此之外,他們還制定出DXD格式,做為DSD檔在混音與後製階段的過渡格式。
什麼是DXD?這得要從DSD的本質開始說起,1 bit架構的DSD格式有一個先天限制:這種格式沒有辦法進行混音或後製處理的,或者說,要混音或後製DSD訊號,必須經過非常複雜而龐大的運算,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失真。Sony當年為了SACD錄音而研發的Sonoma工作站(由Playback Designs總裁、主導DSD規格制定者Andreas Koch主導設計),雖然可以直接剪接DSD訊號,但是功能依然非常有限,對於錄音工作者而言完全不切實際。因為如此,所以大多數的數位錄音都採用PCM格式,因為多位元PCM的混音後製技術早已非常成熟,各種軟、硬體的支援也非常齊全。

 9Z_e7fAG.jpeg
Merging Technology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所以在2004年推出Sphynx 2 AD/DA轉換器時,同時制定了DXD格式。DXD其實是一種PCM訊號,將錄音所得的DSD訊號先轉為PCM架構的DXD格式,就可以毫無障礙的進行混音後製,直到最後再轉為DSD格式發行。這就是DXD的由來與用途。
DXD的解析度高達24/352.8,換算解析度是DSD64的三倍,就算對應DSD128也綽綽有餘,不但可以完整保留DSD的訊息量,甚至連DSD的高頻噪訊也會一併保留。所以不少錄音師會直接以DXD格式錄音,這樣就可以直接進行混音後製,不需要再多一道DSD轉DXD的過程。總之,我們聽到的大多數DSD錄音,其實都是經過PCM編輯之後,最後才轉為DSD型態。
DSD一定要轉PCM才能混音後製嗎?其實還有另外一招,有些錄音師就是喜歡DSD有點類比的聲音特質,堅持不碰PCM,這些人會將DSD轉為類比磁帶,用純類比工作台進行的混音後製,之後再轉為DSD!聽起來實在瘋狂,但是真有人這麼搞。倒底有哪些錄音是這麼做的呢?我要問問Dominique。
到底有沒有「純DSD」錄音呢?如果錄音空間聲響特性良好,而且歌手與樂團技術夠好,有辦法現場一次演奏錄音,加上麥克風架設得當,再這種狀況下,的確可以DSD直錄,不做任何後製剪接,直接以DSD檔案發行。Dominique這次就播放了Quad DSD直錄(四倍DSD訊息量!)的音樂檔案。聲音如何?真的非常類比、非常自然!這就是某些錄音師堅持DSD錄音的原因。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熱門討論HOT
熱門推薦HOT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5-13 22:25 , Processed in 1.733662 second(s), 41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