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Audio Stellar Gain Cell DAC原廠視作接替Nuwave DSD DAC的接班人。乍看之下價錢貴了不少,但仔細一看會發現Stellar Gain Cell DAC根本是把自家著名的NuWave DSD與Gain Cell前級捆成一盒「半買半相送」。在DAC與前級整合的潮流下,內含自家獨家技術,解碼、前級二合一的Stellar Gain Cell DAC無疑是五萬元價位帶第一選擇。
' u) ]: f7 O5 c4 A+ K3 R: y. E5 X) [( t! z
PS Audio Stellar Gain Cell DAC數類轉換器兼前級 評測
# l' o4 o1 Y# M! P8 Z* P
/ e1 Y3 k) u& r! c3 m- c) m2 @$ DPS Audio最著名的器材要屬電源再生器,藉由再生交流電的方式在電源處理上占有一席之地,可說是家中無法拉專線的解套方案。但是PS Audio在1980年代早期,是美國音響廠商中最早推出「移除現成CD放大線路與DAC,換上自家線路之CD播放器」者之一。可見PS Audio對數位轉類比領域研發歷史悠久。
1 @- v% x9 r$ ^& ]- Y
在討論Stellar Gain Cell DAC(以下簡稱Stellar Gain Cell)的數類轉換技術時,一定要提到前代產品Nuwave DSD DAC。而Nuwave DSD DAC則是旗艦DirectStream DAC技術下放產品。這一系列最根本的技術源頭就是Ted Smith所研究出來的數類轉換技術。Ted Smith是曾在Microsoft和Google工作過的軟體工程師。
3 }" s( R* t7 {' D6 u- {& }
3 Z2 H% n6 e& R* ^2 O研究超過七年後,帶著他的DAC原型機去找Gus Skinnas。他是Sonama DSD mastering系統設計者之一,同時也是Super Audio Mastering Center。在與Gus Skinnas錄音室中最頂尖的器材比較之下,Ted Smith的原型機竟然比錄音室中的都好。使Gus Skinnas決定將Ted Smith介紹給好友、PS Audio CEO、Paul McGowan。
; e0 o6 M) y+ M
5 ~% }7 A% a w& c6 j3 P5 J" Q於是Ted Smith受邀加入PS Audio,兩年後推出現任旗艦DirectStream。DirectStream主要的概念有二點:一、不論輸入DSD或PCM,會通通升頻成10倍DSD解析度的30Bit/28.224MHz PCM再轉換成DSD,如此只需要一組時鐘控制。二、由於DSD可透過低通濾波器轉換成類比訊號,故可免去DAC晶片,使訊號路徑更加簡潔。NuWave DSD則是DirectStream 技術下放產品。NuWave DSD中保留了DirectStream升頻相關技術,只是最後不轉DSD,交由ESS ES9010K2M作數類轉換工作。而Stellar Gain Cell中DAC部分基本上如同NuWave DSD。
6 Y/ R' J. W6 {$ w
% B+ c" J" m2 D E, U5 \" Y8 N+ ^
PS Audio Stellar Gain Cell DAC
8 n5 `1 L! r6 B6 E y
背後端子含有I2S×1、同軸×2、光纖×1、USB×1。其中最好的輸入方式即是I2S,接下來就是USB。除了因為規格取樣之外,其Digital Lens技術使USB優於SPDIF。
; F& j) @% p& f/ m$ w8 z
2 d' v, z a) j7 A# ]不知道有沒有資深音響迷知道以前Genesis Technologies,也就是現在Genesis Advanced Technologies前身。在1990年代的產品Digital Lens。放置於CD轉盤跟DAC之間,功能是將數位訊號放入512k的記憶體內重整,CD端輸入的時間訊號會被隔離,並重新以高精度時鐘輸出,以此排除時基誤差。咦?怎麼聽起來像是PS Audio旗艦轉盤DirectStream Memory Player的技術?因為當年Genesis Digital Lens就是Paul McGowan設計的啊!(PS Audio官網寫法是1993年時Paul McGowan與現任首席工程師Bob Stadtherr一起研究出來,筆者則查到一篇1996年Genesis Digital Lens評論,提到產品是Genesis Technologies的Paul McGowan所設計。)因此現在PS Audio內含此獨家技術毫不稀奇,只是隨著記憶體進步,容量也不是少少512k了。現在入門款的Stellar Gain Cell內含這一路進化的技術,而當年Genesis Digital Lens售價可是高達1,800美金啊!
$ s: v1 o5 Q1 |6 e
& B1 q5 X* L: ]9 e8 m8 _7 s0 m
根據技術主編陸怡昶的說法,數位鏡可說是第一個注意到時基誤差(jitter)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的產品。二十年後的現在此概念已經相當普及,非同步USB也可說是此概念的延伸變形。當然現在的技術已不只隔離時間訊號,已經進階成隔離輸入端的類比訊號。USB輸入訊號怎麼可能是類比,那些類比訊號當然就是汙染源囉。也因此設計良好的非同步USB,理論上是比同軸、光纖優良。而Stellar Gain Cell中USB支援規格僅次於I2S,代表原廠對USB介面的重視。筆者試聽感想也支持USB比較好的說法。當然僅限於Stellar Gain Cell,其他DAC未必如此。
( R. \! l& ^6 N% ~7 |
+ |! U, G0 o3 [, R0 t6 G
Stellar Gain Cell 另外一個關鍵技術是Gain Cell增益模組。這技術前身名為「Gilbert cell」,是一種可變增益放大器架構,1960年代由Howard Jones和Barry Gilbert所提出。在類比錄音時代廣泛用於錄音室及混音室,直到數位時代興起之後此技術才漸漸少人使用。而Paul McGowan在2000年代根據此技術設計Gain Cell,首先使用此技術的產品應是GCP-200/GCA-250前後級。
! U. m: a! e6 _+ L; P
( e% e" r' n+ `) k
各位都知道,如何設計出衰減音量時不會損失音樂訊號的音量控制器可是一大難題。現在市場上有電位器、階梯式衰減器、光敏電阻器、變壓器、電子開關……等等。但是這些都只是想辦法解決訊號衰減時的問題,依然不出輸出訊號路徑上增加衰減器。而在詢問陸主編Gain Cell的技術特點後,以自己方式解釋如下:以架構來說,一般輸出路徑是DAC輸出訊號後經固定增益放大訊號,再交由衰減器衰減音量。但是固定增益後的訊噪也是定值,衰減器衰減音量理論上無法減少訊噪,因此才會有小音量表現不佳的問題。
6 F! z" A( o& y
, |0 m" ?6 q* t/ S# u- n而PS Audio的Gain Cell音控最大優勢即是從根本上架構就和前述方式不同,DAC訊號輸出後不採固定放大,而依需要的音量進行增益。因此訊噪會跟隨音量改變,當音量小時訊噪也相對變小。「這樣說來,這種音控方式竟然這麼好,豈不是應該普及天下,而不會只有PS Audio在用才對啊。」「因為這種技術有難度,要設計不是如此容易。」「所以不普及的原因是技術門檻?」我突然想起Stellar Gain Cell內部兩塊藍色保護殼包起來,上面寫著「Gain Cell」的元件。這台機器唯一不給你看的就是Gain Cell音控模組,經由陸主編的解釋才知道這技術究竟多厲害。光Gain Cell技術,便有足夠的誘因買下此台機器。再說,PS Audio現行產品中只有此機具備Gain Cell。這可不是什麼旗艦機種,PS Audio也太捨得了吧!
1 o+ z* G( X* B! i+ w. _5 [; _2 C
PS Audio Stellar Gain Cell DAC
; h' X5 T% g0 g" @6 L+ d1 m- Z4 t2 z繼承NuWave DSD機箱內一大半都被環型變壓器占據的情形,Stellar Gain Cell機箱內又是被環型變壓器所占據,相較之下數位電路版與類比電路版好似被排擠般擠在角落。
! r" ]' S O. I9 B# ?6 T. S7 e: C8 T) }* Q+ l6 }
PS Audio Stellar Gain Cell DAC
3 {, U: H8 \% W1 L0 `( L
環型變壓器製造廠商為挪威Noratel,在台灣多稱為刺蝟牌或箭豬牌。而Stellar Gain Cell變壓器是特別訂製的,由Noratel英國廠生產。Noratel是一家百年公司,主力是製作各種專業領域的變壓器,作音響用變壓器根本是大材小用。其他如七處穩壓、高速開關二級體和15,000 mFd低電阻電容,全平衡Class A類輸出架構都是好聲做法。+ s# L# A- {" J7 s" k$ X% j3 s
" {. _& \* }/ U
PS Audio Stellar Gain Cell DAC
& u$ c2 D' }) YCPLD晶片為Lattice LCMXO2-256HC-4TG100C,零售的話一顆要賣150台幣,不過當然裡面程式才是重點所在。CPLD 的處理速度比FPGA還要快,說是簡化FPGA並不是降級閹割,還是要看如何設計。LCMXO2根據Lattice官方資料說法又是講求速度的產品。可想得知PS Audio要的是高處理速度。USB接收晶片為XMOS,這顆晶片以現在眼光來說並不是最頂級的USB接收晶片,但XMOS可說是將非同步接收發揚光大的推手之一。
: z4 K$ Q4 K ~7 Y5 q
# p$ I/ K3 D& y, U2 n
PS Audio Stellar Gain Cell DAC
9 t& Q8 x9 P7 F* h0 g3 m
DAC晶片和NuWave DSD相同,採用ESS最新最尖端Sabre Hyperstream架構晶片ES9010K2M。* J+ E3 f5 }6 Q* E1 ?; c8 j) r
1 j: z+ _+ C: }7 {3 M! ~
試聽在本社二號試聽室內,由於Stellar後級未一同送來搭配。。於是將目前試聽室內唯一純後級Cyrus stereo 200接上,並採平衡接法(剛好發揮Steller Gain Cell平衡架構優勢)。喇叭為LS50,主要是價位合理度作考量。
( `7 ~) V% T* @$ D5 B第一次開聲,只是預先喬設備看看能否正常發聲(有些器材有點難搞,Stellar Gain Cell倒是親切好上手),心中盤算能正常唱歌後就去忙別的事情。結果坐到椅子上一聽就起不來了,心中一直想著「聽完這首就好」。還是拖到午休時間才依依不捨起身覓食。
; N6 `& A' ?4 ]; Z* n9 M
$ Q3 S0 T, o( S" A% w% u
正式評測一開始也是除了「好聽」之外不知道如何寫起,只是一直下一首、下一首、下一首……等一下,這樣下去不行。先來決定用什麼訊源吧。結果比較老半天又是都好聽,沒有那台有明顯優勢。可是問題來了,其中一個訊源可是樹莓派(以UPnP播放)。訊源之間的數倍價差可沒有反應在表現上。這是為什麼?筆者想到幾個原因:
, k. H* i/ z6 ?- [* U4 H1 M
(一)訊源之間接的端子不同,而樹莓派接的USB接口原廠花比較多心思,USB線也不是泛泛之輩。
. _2 l/ D9 e' ]! ^/ U( V+ i n0 l c& Q
(二)由於數位鏡技術,不論什麼端子輸入。各種雜訊、誤差通通被隔離,因此訊源之間差異變小。
, c- H5 f6 M, x: | l4 t& K
(三)Stellar Gain Cell由於瞄準的是入門市場,因此無法將超過自身等級的器材優秀處發揮出來。這當然也是有可能的,自己如果是此機設計者,也會預想用家不會使用超過本機器訂價的訊源來搭配。經過一番掙扎,還是決定用Raspberry Pi B寫稿。畢竟坐在座位上可以迅速切歌實在太方便了。
& F6 |8 Q6 F# n! g. X
! L! D4 T4 m; _- M1 K從箱內那顆大大變壓器就知道Stellar Gain Cell對電源很敏感,所以也換了包含原廠電源線在內的三、四條電源線試聽。雖然結果如同一開始所料,的確是聽得出改變。可是不管怎麼換,出來的聲音都是好聽悅耳的,拿本期評測的惡堡Promise那種高音強化線也是一樣。唯一有確實優劣之分就是音場大小,越貴電源線音場越大,如此而已。本次試聽最常聽的曲目是QUEEN和David Bowie夢幻合作的經典名曲「Under Pressure」。最近彷彿中了毒,Bass旋律一直在腦中反覆演奏,當然要趁評測聽個爽啊!使用不同的電源線如同兩天團在測試錄音效果,坐在皇帝位的筆者如同躲在音控師後面偷聽的小職員。不管QUEEN和David Bowie如何調整錄音效果,聽完都只有感動落淚,大呼過癮。因此購買此機的用家根據自己的喜好與預算選擇電源線即可。
- G2 ? L& x j3 Y, ` @+ h$ l/ J7 R% F3 u
因為Gain Cell技術特適合小聲播放,筆者特地拉進喇叭聆聽。有多近?耳朵距喇叭單體不到一公尺。稍微將喇叭往內擺,此時好像坐在舞台前緣一般。Freddie Mercury和David Bowie兩人聲音更加凝聚,線條感超級明顯。所有的音樂都更加乾淨、透明、具線條感。
1 Z- T9 A* A( P3 y2 D' |; ~/ \& q1 I& r% G7 z
放眼市場,此價位帶的可音控DAC根本沒多少台可選擇。再加上DAC和音控皆有獨家技術者更是鳳毛麟角。尤其Gain Cell不但適合小聲聆聽,適合居住空間不大的台灣人,也不是什麼旗艦機閹割下放,而是真正僅此擁有。就算日後升級更好的DAC,也應該保留此機做純前級。筆者建議用家可以搭配近距離聆聽設計的監聽喇叭,享受親密專屬的聆聽經驗。
6 S1 y) O8 [5 S; f
9 g0 w1 O' L5 ?9 U) I/ [1 APS Audio Stellar Gain Cell DAC規格:# }1 B) s4 D! @" _& E. `
類型:數類轉換器兼前級。輸入端子:類比輸入:RCA×3、XLR×1。數位輸入:I2S×1、同軸×2、光纖×1、USB×1。輸出端子:RCA×1、XLR×1。增益:12dB(+/-0.5dB)。解碼規格:I2S:24/384 PCM、DSD64、DSD128。同軸:24/192 PCM。光纖:24/96 PCM。USB:24/384 PCM、DSD64(DoP)、DSD128(DoP)。輸入阻抗:RCA:47k歐姆。XLR:100k歐姆。輸出阻抗:RCA:100歐姆,XLR:200歐姆。頻率響應:20Hz–20KHz(+0/- 0.25dB),10Hz–100KHz(+0.1/-3dB)。訊噪比:1KHz >110dB(最大輸出)。聲道分離度:大於90dB(1KHz)。輸入分離度:大於90dB(1KHz)。THD&IM:小於0.025%(1KHz),小於0.05%(20-20KHz)。外觀尺寸(WHD):431mm×76.2mm×304.8mm。重量:6.12公斤。參考售價:58,000元。
- d: Y: q5 u ~% u( a. C2 A l( k( |
進口代理:藝聲 02-2391-7999) B/ z, b4 l" @3 W6 p, ~
' G0 S2 j- Z, 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