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The Cantorial Voice of the Cello,
猶太大提琴」我相信音響迷都人手一張。這是1994年5月,Dorian唱片公司在美國紐約州Troy儲蓄銀行音樂廳錄製的,1995年發行。當年這張TheCantorial Voice of the Cello猶太大提琴風靡音響圈,我也將它列於我的百大榜單內。後來Dorian唱片公司結束營業之後,這張CD就絕版了,幸好香港絲綢之路購買版權推出SACD/CD版,讓沒買到者有機會收藏。現在,這張TheCantorial Voice of the Cello猶太大提琴推出二張一套黑膠版,讓黑膠迷有機會聆聽絕佳的錄音。
5 m! [5 F) I5 F$ _" R ?' ~/ r9 D% H* X8 ^* ?" R- b- X
9 ^: n! b/ p2 v" ^4 ^
The Cantorial Voice of the Cello猶太大提琴黑膠版出現了
7 z6 F9 l! H7 J, b( U W
: ~: `3 D; v4 i- O; {
1 m/ P# k) G5 L/ K8 c2 Z6 S1994年當然是用數位錄音,既然是數位錄音,要製成黑膠唱片,那一定是先用數位檔以DAC轉成類比,再送入刻片機,這樣音響效果會跟原本的數位版一樣好嗎?還是說會勝過數位版?老實說數位轉類比去刻片,理論上來說不可能勝過數位版,何況這張唱片的主角是大提琴,CD在表現大提琴方面本來就不差。原本聽CD或SACD時,這張唱片音效就很好,黑膠版想要勝過CD,我認為那不是勝過,而是味道不同。
* k& D5 z& k, B
# K( f/ t( i( F6 C! K$ l5 m
: h" r# w7 P" g! }. j; e9 h
The Cantorial Voice of the Cello猶太大提琴黑膠版出現了
?+ k9 m# @ I* Q) q7 U
( Z! I" p' z$ B; s
什麼味道不同?以我家為例,黑膠系統與CD系統的聲音表現本來就有差異,因為整套訊源系統包括線材都不同,怎麼可能發出一樣的聲音?我只能說,黑膠系統有其迷人的地方,CD系統也有其強的地方。就以這二張一套的黑膠版聽起來跟SACD/CD有什麼不同呢?我的黑膠版聽起來聲音沒有CD版那麼明亮,也就是說大提琴與鋼琴都比CD版還要內斂。而在大提琴擦弦質感上,我認為黑膠版與CD版不分軒輊。在聲音細節的表現上,二者也差不多。5 _$ `+ g! o& q; z* H
/ J7 O$ h1 X+ O) \# o8 ^, G# E
* R/ h* E) R5 i, P
The Cantorial Voice of the Cello猶太大提琴黑膠版出現了
M/ C) F: P; I6 s
* v/ W$ ?/ ~9 ^- R; }( f9 _
我拿到的這二張黑膠是白標片,也就是試壓片。為了完整收藏原本的錄音長度,黑膠版刻製成二張黑膠,同樣的也是送到德國Pauler Acoustics做刻片,同樣也是2018年4月就排入工作流程。可是,現在已經是2019年10月,難道從刻片到試壓片出爐,要花那麼久的時間嗎?我們都知道老虎魚一向都是DMM刻片,錄音室中用的數位類比轉換器材有好幾部,包括Weiss等。香港絲綢之路的再版SACD或黑膠都是請老虎魚製作的。
! }4 d4 a2 {8 ^- M" [" B1 W: ^0 u g: t* u5 E
$ M0 } Y, m# y/ A+ q; D( Z# o7 Z
The Cantorial Voice of the Cello猶太大提琴黑膠版出現了
$ R+ z! o: R6 q6 \/ M7 [% ~
0 x( f w+ R- ^; D. o* v2 W有關這張唱片的背景資料,我拷貝以前寫SACD/CD版如下:. ?3 L( U/ p o7 I% }) A
/ J D- B. ^) ~' ~8 z* b! J
8 a7 B- M0 r' s
很多年前曾經推薦過的CD,沒想到事隔多年,又推出SACD了。這張The Cantorial Voice of the Cello「猶太大提琴」是一張大家都會喜歡聽的CD,每首曲子都很好聽。不過,雖然只是一把大提琴與一部鋼琴(偶而會有二支大提琴或三支大提琴),但是要把大提琴唱得入心也是要有平衡的音響系統才行,否則大提琴不是鼻音太濃,失去擦弦質感,就是聲音笨笨的,沒有活生彈跳感。
X6 g( ?& k1 W3 m
所謂The Cantorial Voice of the Cello意指從猶太教領唱聖歌Cantorian Chant發展而來的音樂,這種猶太教宗教儀式中的聖歌很早就在猶太教堂內存在,只不過在西元1,200年前很少被記錄下來,它跟經過整理的天主教葛利果聖歌同時並存,也是歐洲重要的音樂啟蒙。其實,此處所錄製的音樂跟Cantorian Chant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製作人選了奧芬巴哈、孟德爾頌、Bloch、Popper、Glantz、Glick、Ben-Haim等猶太裔的作曲家作品,另外還包括Bruch與Ravel這二位非猶太裔作曲家。
# [* u1 ?0 a1 ? h$ d1 d* d$ |
所選的這些猶太裔作曲家的作品中,可能有受到Cantorian Chant的影響,而二位不是猶太裔的作品中,也可能受到Cantorian Chant的啟發。看來製作人也真的有心,能夠找出那麼多的相關作品,把整張CD錄得滿滿的76:47,難怪覺得要聽很久。不過,這些曲子都很好聽,聽再久也不厭倦。
3 {7 C3 I. S4 b3 M' f
所有的曲子中,就是第一首孟德爾頌的曲子最難表現,那大提琴如果無法輕盈彈跳,一切就毀了。而輕輕弓弦相交的彈性最難表現,音響系統如果不夠好,這種彈性是無法表現的。至於濃淡適中的嗯嗯鼻音更是迷人的要素,如果嗯嗯聲無法聽得入骨,也就不要談大提琴有什麼讓人舒服的聲音。
假若第一首四個樂章都能唱得好聽,以下那幾首就不會有問題了。反之,如果孟德爾頌這首唱得不好聽,以下大概也就一路敗北了。奧芬巴哈那首曲子只有短短三分多,不過是以二把大提琴來演奏的,二把琴的聲音都美極了,可說是所有曲子中最纏綿者。這首曲子難以表現之處是寬鬆,如果音響系統發出的是緊繃的聲音,這首曲子恐怕就無法那麼迷人了。第六軌Dopper安魂曲是由三把大提琴、一部鋼琴合演的,此時考驗的是低頻的解析力,您要能夠找出三條大提琴的旋律線條才行。一首一首往下聽,您就會明白為何那麼多年前我就把這張CD列為我的推薦之一。
' c& j6 E1 c& q1 S7 m8 ~4 T( l
黑膠版聽起來如何?太棒了,濃濃的擦弦沙沙聲,濃濃的琴腔共鳴,晶瑩溫暖的鋼琴,感人至深的音樂,就算深夜12點聽,鄰居也不會來敲門。香港絲綢之路發行,Joy Audio有售。
k8 ^- K7 }/ o9 l: A+ S
" p! ~1 n ^4 d& y6 `5 v# e: U/ o8 [3 x" U
8 f: U/ }+ i* `/ | e+ k* m9 a2 }
; T. }8 ~# E0 \3 Z. m) V
" |8 Q& \- @# `$ U+ U1 ]# \9 K3 Q" x2 Z
/ R5 v6 C. H( E. S/ ]'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