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Folia是在16世紀起源於葡萄牙的舞曲,後來傳到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等歐洲地區,不少音樂家寫過Folia舞曲,很多人都聽過韋瓦第與柯瑞里的這種作品。不過,在音響迷中,還有Folia舞曲是更出名的,那就是西班牙古樂家Gregoria Paniagua(1944-)率領他的Atrium Musicae de Madrid古樂團所錄製的La Folia。假若您沒有這張唱片,等於是音響拼圖中少了一塊。
3 _9 S) k+ K- i. U
5 r$ }7 Y" \5 z* a4 h
La Folia,史上最瘋癲的製作,超好的錄音效果,超有趣的音樂內容
8 D" w0 y: k) N ^# V
; b' s* P% V3 m* P! F8 R/ iFolia的原字是Folle,有愚蠢、怪異、瘋狂的意思,最早的舞曲就是戴著面具瘋癲的隨著旋律跳舞,後來演變成各種速度的舞曲。在1980年6月,法國Harmonia Mundi唱片與Paniagua合作,在一個教堂中錄下了這張精彩無比的唱片。錄音師是HM唱片的當家錄音師Jean-Francois Pontefract。Jean-Francois從1972年開始進入PolyGram唱片公司,1978年離開,1979年1月進入Harmonia Mundi唱片擔任錄音師,錄製非常多唱片,1988年離開HM唱片,1991年進入Ina. Fr.工作,一直到2011年離開。
( e' \4 }5 W$ N& e3 Z
& B- Z" C# P! g' o
La Folia,史上最瘋癲的製作,超好的錄音效果,超有趣的音樂內容
- e8 W6 Z% ]% N/ ]* I7 e. M
, V' E( j8 B/ f; O# U# t! v7 J2 ~HM這張La Folia不僅錄音效果傑出,空間感特別優異,極小聲與極大聲的對比很強,各種古樂器演奏優美。另外最大的賣點就是內中穿插了許多瘋瘋癲癲的點子,例如手槍聲、氣球洩氣亂飛的聲音、頑皮豹的旋律、Raga的旋律,摩托車的聲音、割草機的聲音、教堂鐘聲、鳥叫聲、人的對話聲等等。這些瘋癲的元素跟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音樂混雜在一起,形成非常Folle的聽感。
2 w" ~7 \& r( u3 m
4 f" C2 ~! ^6 c; Q7 l6 X
這張La Folia剛出版時是黑膠版,後來才推出CD版。當時我正在經營普洛音響唱片,從上揚唱片那裡批貨來賣,不知道賣了多少,跟「古希臘音樂」、「愚人節」、「乞丐歌劇」等幾張唱片同列HM唱片最暢銷的唱片。第一版的黑膠唱片在第二面最後面時,音樂是無法唱完的,會一直循環,因為最後面並沒有把音軌刻出去,我想這也是Paniagua瘋瘋癲癲的點子。可惜後來的復刻黑膠唱片與CD都把這個點子去掉,現在我介紹的這張德國ATR唱片的復刻版也已經沒有「唱不完」的樂趣了。此外,ATR這張復刻黑膠也把原本哥雅所畫的那張狗的封面也換了,難道是因為Speakers Corner復刻版採用原始封面,所以他們刻意避開嗎?
" j: B. Z* g( Y, ~
3 m1 ` K* t2 y y( A' k有關這張La Folia的製作過程,多年前我去法國採訪Harmonia Mundi唱片時,曾經當面問創始人的太太,她當年就是唱片製作人。以下就是這段採訪的節錄:採訪時間大約是1997年左右。
' z' |1 o8 M- I' G& d+ q q) {# m& ?4 j
「得到這個訊息,我哪會輕易放過,於是要求與Coutaz太太見面請教。Coutaz太太看起來比老公還要年輕,說話清晰,動作俐落。可惜問女人年齡是大忌,否則我真想問她今年幾歲。我們都知道在唱片的最後一段,有人在說話的聲音,也有剪草機的聲音。最特別的是有摩托車去而復返的聲音。這些聲音構成了很好的音響效果。到底這是麼回事呢?提到這個問題,Coutaz太太也感到有趣。
/ a# E! M1 k+ s" r" S0 Q* S: l+ O& M$ [% |
她回憶說當初Gregorio Paniaqua(唸葛里哥赫歐‧帕尼阿瓜這個西班牙姓是麵包與水的意思)提出要錄這張唱片,就是想表現「La Folia」(瘋狂、瘋瘋癲癲)這個字的本意。所以,雖然音樂旋律取自La Folia原曲(韋瓦第也有這個曲子),但是內中他自己加了很多幽默的素材。最後一段其實是臨時起意的。當時在教堂錄音,遠處有人在剪草,突然又有人騎摩托車去而復返。這些不該有的聲音都被錄下來。當時錄音師Jean-Francois Pontefract覺得將這些聲音放進唱片中應該會更有趣。所以在剪輯時就把這些雜音都安排進了。
7 h6 B, ~; S6 U" C
( G- P- {& O2 D+ x8 ]- ]( p. Z0 \音樂有趣,這張唱片封套也很有意思。原是哥雅畫的狗頭。我問Coutaz太太這是誰的設計。她笑得很開心,說這是她設計的(當初的封面大部份都是她的手筆)。當初她在畫廊看到這張原畫時,感到印象深刻。原作尺吋很大,畫面就與唱片封套一樣。那個小小探出來的狗頭在畫中充說滿說不出來的感覺,不知道狗心裡在想些什麼?當時Coutaz太太覺得這幅畫的感覺與這張唱片的音樂很接近,所以就用了它。沒想到竟成了經典之作。
' ^* n6 }/ n8 H8 l% l4 j
) Q7 x5 x5 \" ]0 K0 XGregorio Paniaqua是個充滿智巧的音樂家,而Rene Clemencic(赫內‧克萊曼西克或克萊曼奇奇,他是奧地利人)呢?他是考據古樂專家。Coutaz太太說他所錄的整套古樂版「布蘭詩歌」、「愚人節」、「古匈牙利舞曲」、「古希臘音樂」等 音樂都是從原稿中去考證,然後自己寫下完整的錄音用樂譜,再正式錄音的。在錄「古希臘音樂」時,他甚至先到博物館考據那些古希臘樂器,然後自己把所有的樂器做出來,再去錄音。雖然態度是那麼嚴謹,不過H.M.還是會在唱片說明中指明這只是考據,並不一定原來的音樂就是那樣。
q" ~" B, \' ]4 y: L) b. l" E
4 `6 X D! m; V4 W台灣的音響迷一定對於二位傑出的音樂家與錄音師Jean-Francois Pontefract的年齡感到興趣,當然我也有興趣。Coutaz太太想了一下,說那些都是70、80年代的錄音,Gregorio Paniaqua現在大概約50歲左右,Rene Clemencic則現年約60歲左右。至錄音師Jean-Francois Pontefract,Coutaz太太說現在大約45-48歲。這真令我驚訝。換句話說,當年他們合作錄下這些傑出作品時,都還只是輕、壯年而已。Coutaz太太抿著嘴想了一下,說當時差不多就是那麼年輕。
/ @6 G6 H5 F' q4 q% x4 p/ @
4 P* _( N# h, }; \當初是怎麼錄音的還記得嗎?我這樣問Coutaz太太。她回答當然記得。每次,他們都會因為不同的樂團、不同的音樂形式而找不同的錄音地點與使用不同的麥克風。不變的是:他們都使用二支麥克風。至於麥克風廠牌,則多數使用Neumann、Shoeps與B&K等。她回憶說用二支麥克風錄音最重要的就是找適當的錄音場所及將麥克風擺在最適當的位置上。而Jean-Francois Pontefract對聲音的感覺很敏銳,所以能夠捕捉到很自然的聲音。 」
- b6 s5 ~, [! e. v# D! j
5 D4 b4 U( s/ @7 w/ w' _: ~6 m
到底這張ATR復刻的黑膠唱片效果好不好?太好了!我手頭上已經沒有當年HM唱片的原版黑膠,所以無法拿出來做AB比較。但是純就直接聽感而言,絕對是一張很成功的復刻版。音質超好不說,空間感超大,透明感超陰柔、定位感超明確、暫態反應超快,細節超多超清晰。也因為片中有許多很安靜的段落,所以黑膠唱片的Pre Echo可以聽得很清楚。
9 @1 v" S' L5 d, O/ G- C
8 L: @# c7 L% P8 v) W7 T$ N/ ~3 C假若您手上沒有這張黑膠唱片或CD,絕對值得去買一張,我認為黑膠唱片更值得買。哪裡買這張ATR復刻黑膠?絕響唱片。
3 e+ V) A$ s. v2 w
d9 t0 G* B7 q. U6 P8 T,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