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小提琴的作品並不多見,大體上可以分為二支小提琴合奏、二支小提琴與鋼琴或其他幾件樂器合奏,以及二支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合奏,此處指的是二支小提琴的獨奏,沒有其他樂器伴奏,而且選的是二位俄國作曲家:Reinhold Gliere(1875-1956)與Sergei Prokofiev(1891-1953)的作品。前者是Op.49,後者是Op.56。由於擔任過教職, Prokofiev、Nikolay Myaskovsky與Aram Khachaturian都可說是Reinhold Gliere的學生。
Great Russian Works for Two Violins,軟細Q彈,甜潤豐腴,好聽又可當試金石
二支小提琴合奏,沒有其他樂器伴奏,為何作曲家要寫這樣的作品呢?如果說單獨一支小提琴的獨奏,有可能是像巴哈或帕格尼尼、易沙意的無伴奏小提琴作品一般,就是要讓演奏者練得半死,成就一身好功夫。那麼為二支小提琴而寫的無伴奏呢?難道是要練二位演奏者的默契嗎?還是想要表現二把小提琴的和聲之美?這個問題可能要請教音樂學者,不過以我自己聽這種作品的感受是:二把小提琴的和聲真是太美了;二條旋律不分主從、互為表裡、紅花綠葉變化多端。
Great Russian Works for Two Violins,軟細Q彈,甜潤豐腴,好聽又可當試金石
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可沒寫這樣的作品,但Anton Stamitz、Georg Philipp Telemann、Viotti、Boccherini、海頓、Spohr、易沙意、Paul Hindemith、Arthur Honegger、Carl Nielsen都有寫,當然還有許多我們比較忽略的作曲家也有寫。總之,為二支小提琴所寫的合奏並非特別冷僻的曲子,而普羅高菲夫與他的老師Reinhold Gliere這二首作品還真好聽。
Reinhold Gliere的父親是德國人,是樂器製造者。而母親是波蘭人,他是在基輔誕生的。Reinhold Gliere很小就開始學小提琴,10歲就進入高中就讀,隨後又進入音樂學校,也是個音樂神童。1894年他進入莫斯科音樂院,學習小提琴與作曲、和聲,跟隨過許多名師,包括Arensky、 Ippolitov-Ivanov等。1900年他以作曲金獎畢業,此時已經寫了第一部歌劇,以及弦樂四重奏等作品。Reinhold Gliere也是前蘇聯重要的作曲家,也得過史達林獎。他一直寫作到生命的末端,也一直教學到生命結束,他的二位第一批學生甚至還比他早過世,那就是Miaskovsky(1881-1950)與Prokofiev。
普羅高菲夫的一生音響迷大概都相當清楚,因為他的作品很多音響迷喜愛,自然也會對他有更多的了解。普羅高菲夫的音樂啟蒙老師是他的母親,母親鋼琴彈得很好,對兒子有很高的期望,還帶他去莫斯科聽歌劇,找名師。在那裏遇上Sergey Taneyev,這位也是作曲家、老師,他推薦Reinhold Gliere去教普羅高菲夫。Reinhold Gliere特別利用夏天的幾個月,到普羅高菲夫家裡(出生地)二次去教他理論與作曲,也為普羅高菲夫入學聖彼得堡音樂院做準備,普羅高菲夫也就成了他的第一批學生。
我猜,這張CD的演奏者會選這二位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可能也是著眼於他們二人之間的師徒關係,此外當然就是音樂風格的考量。這二為小提琴演奏家是徐立蓁(發音珍)與王博楊。徐立蓁來自台灣,是台裔美籍小提琴家;而王博楊來自北京,二位不僅是夫妻,也都擁有小提琴演奏博士學位。由這對夫妻來演奏雙小提琴,可說是默契十足,如膠似漆(形容二條旋律緊緊糾纏啦!),美不勝收。
錄音地點在美國辛辛那提音樂院Watson演奏廳,也就是他們二位的母校,錄音時間2021年6月。這是一個只有140個位置的小演奏廳,錄音師Bill Brandenburgh用了三支麥克風來錄音,其中二支靠近二把小提琴,另一支置於觀眾席上。二位演奏家用的雖然不是幾百年名琴,但音響效果卻非常好,可以用軟細Q彈、甜潤豐腴八個字來形容。這二把小提琴聽起來很有彈性,很甜,光澤很美,泛音細節豐富,而且軟細。徐立蓁用的是1924年的Poggi,這是奇美的琴。而王博楊使用的是2016年的Melanson。這二把琴談不上時間的Aging,但琴音卻真的很美,如果沒有看到說明,我也會猜是幾百年的名琴所發出。
為何我在標題上要說是試金石呢?很簡單,假若您聽這張CD,覺得這二把小提琴的音質、音色不美、和聲不美,琴音沒有光澤,不夠細軟,沒有Q彈的感覺,那幾乎可以斷定是府上音響系統還無法將小提琴的美完整呈現,如此一來,聽弦樂四重奏也一定無法吸引人,聽小提琴奏鳴曲也乏味得很。反之,如果您聽這張CD時,如飲醍醐,渾身舒暢,那就對了。
專輯名為「傳承俄羅斯,雙琴之戀」。難得聽到的曲目,優異的錄音效果與演奏,禾廣娛樂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