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port Orion第一次露臉是在2022年慕尼黑音響展,當時只是靜態展示,由於疫情未歇,所以我沒去看展。本來在2022年八月TAA圓山飯店音響展時,鈦孚就想展出Orion,但因為來不及到貨,所以改為以旗艦喇叭Lyra發聲。而Orion則在2022年12月TECA圓山飯店音響展時才露臉,而且展後馬上就賣掉了,我沒機會在家裡聽到。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Orion的外觀與漆色看起來都擁有強烈的吸引力
終於進入我家
2023年慕尼黑音響展我去了,看到Rockport Orion搭配Absolare全套前、後級,憑良心說我認為比台北展出Orion時聲音更平衡,更耐聽。沒想到,回來一個月後,鈦孚排隊預訂的Orion就到台灣了,並且從海關直送我家。由於Rockport喇叭的生產過程繁複,他們的要求更是高精度高細緻,所以產量很少,全球代理商都要排隊,能在家裡聽Orion真不容易。鈦孚同時送來跟去年12月TECA圓山飯店音響展一樣的Constellation(星座) 直立式Hercules單聲道後級(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作為搭配。
三個單體全新設計
Orion跟Onion只有一字之差,Onion是洋蔥,Orion是獵戶星座,而且發音也大不同,您可以Google一下標準發音,不要唸錯了。Orion研發時間長達3年,三個單體都是全新設計,而整個喇叭的設計也是融合他家之前的經驗,所以雖然不是旗艦喇叭(目前的旗艦是Lyra),但絕對值得以旗艦來看待。
有關Rockport的歷史,我在寫Lrya評論時已經說得很詳細了,在此略過,直攻主角。其實,Orion是旗艦Lyra推出(2016年)之前就開始發想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打造出一對體積較小、但聲音表現比擬旗艦的新喇叭,它的位階是在旗艦Lyra(19萬美元)之下,Cygnus(7萬美元)之上。為此,無論是箱體作法或單體都跟Lyra不同。在單體方面,Orion的鈹高音是1.25吋,而Lyra則是1吋;Orion的中音單體是7吋,而Lyra是二個6吋;Orion的低音單體是13吋,而Lyra則是二個10吋。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Orion採用1.25吋鈹高音,7吋碳纖維中音單體,以及13吋碳纖維低音單體,這三個單體都是為Orion全新設計的。
鋁鑄碳纖維雙層
而在箱體結構方面,Rockport在1993年前就首創以玻璃纖維、內外雙層、內灌Epoxy來打造箱體,那就是Procyon。2000年Hyperion的面板就開始使用碳纖維打造,2005年那對Arrakis旗艦喇叭的超厚面板也是用碳纖維打造的,不過內外箱都還是用複合材料打造。到了2016年的Lyra,Rockport首度採用內外二層鋁鑄箱體,這也是喇叭界中獨一無二的。而Orion內箱也是鋁合金開模鑄成,跟Lyra一樣,但外箱與面板都是用碳纖維製成。
不過,二者在內、外箱之間都是灌入Epox類高阻尼高黏性材料,Lyra箱體較大,灌入超過150磅,而Orion箱體較小,灌入大約115磅。而灌入Orion的這種材料與灌入Lyra的材料也不同,是為Orion全新開發的。Rockport這種箱體的作法始於1993年推出的Procyon,只不過技術越來越精進。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Orion在我家聆聽,搭配的擴大機是Constellation Hercules單聲道後級。
三音路設計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Rockport的喇叭都是三音路設計,只是所用的單體有三個、四個、五個差別。再來,新推出的Rockport喇叭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箱體體積盡量Compact,好像是朝箱體儘量最小、但聲音儘量最大的方向在思考。所以像以前Altair、Hyperion、Arrakis這類大體積的喇叭已經不復見。現在即使是旗艦Lyra,其體積在小空間中都不會覺得有壓迫感,但龐大的音樂規模感在圓山飯店音響展時,大家都領教過了,的確是小體積大聲音。
分音器最高機密
Rockport的分音器跟Wilson Audio類似,都是他家的最高機密,很少對外透露詳情,我只查到中音單體與高音單體之間的分頻點是1.8kHz,這是很罕見的分頻點選擇。總之Andy Payor強調分音器不是依照教科書設計就能成事,因為牽涉到的變數太多,所以他們往往設計了多套分音器版本,一套一套接上喇叭,除了儀測之外,更重要的是人耳聆聽,最後才會決定採用哪個版本。除此之外,為了精確配對,每個分音器都要經過手調(Andy Payor與Josh Clark手調),讓配對的分音器能夠維持0.25dB的誤差。這也就是為何Rockport的喇叭聽起來都很精確的原因之一。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像這樣內外二箱,內箱鋁鑄、外箱碳纖維製成的箱體應該是唯一的。
外箱碳纖維製成
Orion的箱體由四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鋁合金鑄成的內箱,第二部分是碳纖維製成的外箱,第三部分是碳纖維製成的面板,第四部分是填充在內箱與外箱之間的高阻尼黏性材料。所以,打造箱體之前,必須先做好內箱、外箱與面板的模子。另外,鋁鑄箱體本身的面板是另外以CNC從整塊鋁材削切出來的,直接鎖在鋁鑄箱體上。外箱的公模以PU(聚氨酯)做成,而且表面還要先經過打磨噴漆,如此一來從公模做出來的母模表面才會光滑,最終做成的碳纖維外箱表面才會光滑,減少打磨所需時間。
其實,製造公模與母模並不是那麼困難,要將碳纖維一層層結合樹酯材料,就好像製造碳纖維車體一般做出碳纖維外箱才是困難的。由於這個碳纖維外箱中還要放入鋁合金內箱,所以這個碳纖維外箱是沒有「面板」的,這樣才能將鋁合金內箱放入外箱中。
碳纖維外箱這樣做成,碳纖維面板也是這樣做成,不過技術上容易多了,因為所謂的面板僅是外框而已,中間都是空的,喇叭單體是鎖在鋁合金內箱面板上,並非鎖在碳纖維面板上。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Orion的高音單體、中音單體、低音單體都是特別量身打造的。
內箱鋁鑄打造
再來是鋁合金內箱,製造內箱前還是要先做好公模母模,而且是剖半的模子,換句話說鋁合金內箱除了面板外,是將二個「一半」的箱體焊接起來的,因為牽涉到中音單體有一個密封的子彈型箱室,所以無法「一體成模」。將鋁水灌入模子內,等鋁水冷卻凝固之後就成了鋁粗胚。再將鋁粗胚經過CNC削切、打磨等工序,最後將剖半的箱體焊接起來,再鎖上另外製造的鋁面板,才能完成如圖中您所看到的鋁合金內箱。
當碳纖維外箱、碳纖維面板、鋁合金內箱都完成之後,就要將鋁合金內箱置入碳纖維外箱中,再於內外箱之間的空隙注入超過115磅的高阻尼黏性材料,讓內外箱結合為一體。最後才將碳纖維面板(其實就是邊框)黏合於箱體正面,經過多層噴漆打磨,上亮光,這就是您所看到的漂亮箱體。
箱體完成之後,才能將三個單體與分音器、喇叭線端子裝上。您想想看,一個高50.30英吋、寬14.30英吋、深26.40英吋,重達360磅(一支)的喇叭在移動搬運時有多困難,所以,每完成一支Orion喇叭,對於參與的工作人員都是一次大挑戰。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Orion的外觀跟他家其他喇叭都不相同,重點是安置在正面底下的那個13吋低音單體,就是因為這個大單體,使得箱體的形狀都要「順從」它去做設計。
堅如磐石
經過這麼複雜工序打造而成的箱體,簡直就是「堅如磐石」,由於內中還有類Epoxy阻尼層,如此一來達到Rockport所謂Stiffness、Damping、Mass這三項箱體重點訴求,這就是Rockport所謂的DAMSTIF2箱體結構。綜觀市面上眾多喇叭箱體,一般多採用MDF製成,比較講究的用多層夾板層積壓形,更甚者有用全木材、全鋁合金、全複合材料或全岩石打造。
但是如Orion般採用鋁合金內箱、碳纖維外箱,加上碳纖維面板、內充Epoxy類材料者別無分號,僅此一家。這麼複雜的做法,其最終的訴求就是去除箱體本身的振動。或許您會說:箱體的振動影響有這麼嚴重嗎?或許大部分人覺得沒有這麼嚴重,但總是有極少數追求極致的人容不下這些箱體振動,他們就是買主。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這個圖可以清楚看出Orion的箱體結構
沒有平行面
Orion的1.25吋鈹振膜單體、7吋碳纖維三明治中音單體,以及13吋碳纖維三明治低音單體都是為了Orion而配套研發的。鑽石高音單體與鈹高音單體是目前市面上二大亮點,以Orion的售價而言,搭配鑽石高音單體也不為過,我猜Rockport會選擇使用鈹高音單體,應該也是整體配套考量。這個1.25吋鈹高音單體前有一個淺導波號角,就跟Lyra一樣,其目的是要提升一點靈敏度、縮小聲波擴散角度來與中音單體搭配。
整個Orion從側面看是有後傾角度的,這是時間相位一致性的設計。而面板上貼了一層厚厚的毛氈,這也是Rockport慣用的設計。背板上有一個相當大的低音反射孔,說明了Orion是低音反射式設計。由於箱體前寬後窄,上窄下寬,二側弧形,沒有相互平行的面,對於降低箱內駐波有很大的幫助。此外,Orion的喇叭接線標準版是Single Wire,可以加錢訂購Bi Wire版。對了,Orion的標準版是鋼琴黑,如果要別的顏色就要加價訂購,我聽的這對銀色就是特別色。
由於每支淨重360磅,所以Orion裝箱時,腳座是裝有輪子的,便於拆箱與移動。等到喇叭擺放位置確定之後,再將輪子拆掉換成腳錐。所以,Orion雖然很重,但移動起來很輕鬆。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類Epoxy的材料就灌入鋁鑄內箱與碳纖維外箱之間
13吋單體是關鍵
如果您稍微用心觀察Orion,就會發現那個13吋低音單體是整個Orion喇叭的設計關鍵。還記得旗艦Lyra採用二個10吋低音單體嗎?既然Orion是僅次於旗艦的第二號人物,低頻表現就不能太差,如果能用二個10吋單體當然最好,但如此一來就無法顯出跟Lyra的差異性,可能會影響Lyra與Orion的銷售。如果用一個12吋低音單體呢?可能低頻量感會跟二個10吋差距比較大。既然如此,改為一個13吋好了。
如果低音單體決定採用13吋,那麼6吋中音單體往下延伸的頻域恐怕無法接得上13吋低音單體的上端,畢竟單體尺寸愈大,上端的頻域就會受限,所以如果決定要用13吋低音單體,那麼中音單體的下端頻域就要更低些,如此一來就非用7吋中音單體不可。或許您要問:為何不使用8吋中音單體呢?因為這樣一來,中音的上端要跟高音單體的下端銜接可能又會出問題。
還有,既然採用13吋低音單體,Orion喇叭的正面寬度就要比較寬,可是設計者又不想讓箱體正面太寬,於是就只好將這個13吋低音單體安置在箱體的下端,因為箱體是上窄下寬的。以往,Rockport會將13吋或15吋低音單體安置在側面,讓箱體正面不必那麼寬,而現在的Rockport低音單體都安置在正面,將13吋低音單體安置在較低的位置也就理所當然了。
您看,就因為決定要採用13吋低音單體,使得中音必須改為7吋,而且高音單體也要從1吋改為1.25吋,用以銜接中音單體。幸好,Rockport所使用的單體都是自己設計、委由單體廠代工,可以完全依照設計要求來打造,這也是Rockport跟一般喇叭廠家不同之處。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Orion的內箱採用鋁鑄成形,這是正面。
三套擴大機搭配
聆聽Orion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我除了搭配Constellation直立式Hercules單聲道後級(每聲道輸出1,000瓦8歐姆負載)之外,還搭配了Pass Labs X350.5後級(每聲道350瓦),以及Audio Valve Baldur 70單聲道真空管機(每聲道70瓦),前級用Spectral DMC 30SS。數位訊源用emmLabs TSDX SE CD轉盤與DAC 2 SE,串流則用Weiss DAC 502 4ch.。
Orion的靈敏度90dB(1m/2.83V),平均阻抗4歐姆,以這樣的靈敏度來說,100瓦以內的擴大機應該都可以驅動,所以我先以Spectral DMC 30SS前級搭配Audio Valve Baldur 70真空管後級來推Orion,其實也作為Orion的開嗓過程。老實說理論歸理論,實戰才是王道,每聲道70瓦的真空管擴大機可以將Orion的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驅動得不錯,但是低音單體就力有未逮。當我聽鋼琴獨奏或室內樂時,Baldur 70聽起來是有模有樣的,而且還相當好聽。此時我伸手去摸那個13吋低音單體,幾乎沒有振動,顯然一個鈹高音與一個7吋中音單體已經夠聽室內樂了。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Orion的鋁鑄內箱側面,可以看到有凹槽設計,讓灌入的Epoxy類材料結合得更緊密。
小功率吃鱉
不過,當我聽大型管弦樂,如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四號交響曲」,或Andrew Lloyd Webber那張「Symphonic Suites」時,很明顯的龐大的音樂氣勢根本虛虛的,軟腳的。所以,如果想要以真空管後級來推Orion,我認為最好要有200瓦以上,才不會委屈了Orion。君不見McIntosh的真空管擴大機動輒就是幾百瓦,想來他們是很有經驗的。
接下來我以Spectral DMC 30 SS前級搭配Pass X350.5後級來推Orion,這部每聲道350瓦的後級毫無疑問可以將Orion推得相當好,尤其是低頻的紮實飽滿與彈性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人。假若我手邊沒有其他擴大機,用X350.5也足以寫Orion的器評了。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鋁鑄內箱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剖開的二半箱體(頂端可見熔接痕跡),第二部分是正面的鋁製面板。
大功率搭配是王道
我建議擴大機儘量選輸出功率大者,因為我們聽音樂時,雖然大部分時間可能只用到10-30瓦的輸出功率(如果擴大機有錶頭就可以清楚看出),但是當強勁的低頻一出,或中氣飽滿的人聲唱出來,音樂瞬間可能需要上百瓦甚至幾百瓦的輸出功率,此時每聲道幾百瓦的後級就有其需要了。除了規格上的輸出功率,擴大機實質的電源供應也非常重要,X350.5後級幾十公斤的重量,說穿了就是一個龐大的電源供應器,難怪能夠將Orion推得不錯。
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當我接上Constellation的Hercules單聲道後級(第一代)時,人家的每聲道1,000瓦(8歐姆負載)聽起來硬是不同,光是聽Malia & Boris Blank那張電子音樂「Convergence」,Orion的低頻表現就高上好幾層。而聽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四號交響曲」時,不僅大場面罩得住,管弦樂的音質也好上許多。再聽鄭明勳指揮的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時,綿綿不絕的管風琴低頻與整體音質同樣也讓我刮目相看。難怪鈦孚在音響展時,都喜歡用這套後級去推Rockport喇叭。
不過,這套後級也有一個小缺點,因為根本就是二個電暖器啊!如果是在冬天,那是很完美的。但現在是夏天,我開冷氣房間還是感受得到它發出的熱氣。所以,我後來就用Pass X350.5來為Orion開嗓,要認真聽時,才讓Hercules上陣。最後的定稿當然是搭配Hercules。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這是Orion的碳纖維外箱製造情況
音質很美
Orion給人的第一個好印象是聲音很純,很乾淨,音質很美。很純很乾淨的意思是沒有什麼雜質,好像入耳的聲音能夠讓人心神寧靜。當我聽Anne Bisson那張「Blue Mind」時,第一首曲子聽完,我就發現Orion的音質非常美。這張CD我已經聽太熟了,所以很容易判斷Orion的音質層次被往上拉了一大層,讓人聽起來更順耳更舒服。當然我認為這跟Constellation Hercules後級也有關係,這二項器材的音質都很美,二者相加,音質表現當然讓人印象深刻。Orion的音質之美在每張唱片上都能顯現,我就不贅言了。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這是Orion的碳纖維三明治中音、低音單體。
寬鬆
Orion給人的第二個好印象是寬鬆,這種寬鬆的特質不僅聽大規模音樂很明顯,甚至在聽弦樂四重奏時也能夠顯現。例如我聽德弗札克那首5 Bagatelles, Op. 47(Edgar Moreau與其家族演奏)時,無論是鋼琴或弦樂,都可以感受到不會緊繃的寬鬆感,而且不僅小提琴不會緊繃,大提琴、鋼琴也不會緊繃。其實像這類音樂,二音路的喇叭就能夠表現得相當好,而Orion還多了一個13吋低音單體,讓整體聲音往下自然延伸而得到寬鬆的聽感。
再聽Quatuor Modigliani所演奏的海頓弦樂四重奏Op. 76 No.2,四把弦樂器清晰有穿透力,同時也有寬鬆的感覺,不會緊繃。要知道,弦樂四重奏如果聽起來緊繃,不僅會失去和諧的美感,而且一切都會變得尖銳。我認為Orion聽起來能夠寬鬆,主要功勞應該是那個7吋中音單體所致,再來就是分音器將高音單體與低音單體銜接得很好。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從這個側面角度,可以清楚看出振膜是三明治結構,它是有厚度的。
低頻表現特優
Orion給人的第三個好印象是低頻表現特優,尤其是腳踩大鼓的噗噗聲聽起來太棒了。原本,我還在擔心Orion的低音單體13吋,而且位置擺得比較接近地板,量感肯定是足夠,但會不會太多太渾呢?結果當我聽Malia & Boris Blank的「Convergence」時,電子低頻不僅飽滿、豐富、凝聚,而且清晰,位置也清楚在後方,不會衝到前面,也不會混濁。
聽Eivor那張現場演出的「Min Mooir」時,Orion也把內中的低頻解析得很清楚,哪些是打擊的低頻、哪些是電子琴的持續低頻,甚至電子琴低頻的旋律線條也很清晰浮現,完全不會混成一鍋粥。而聽Anne Bisson那張「Blue Mind」時,Double Bass與套鼓的低頻搭配真的妙極了,它們所產生的低頻噗噗聲軟Q凝聚又有彈性,而且收束很快。這張唱片是Anne Bisson在2008年的精采之作,除了第四首「Dragonfly」有Overdub之外,其他歌曲都是一氣呵成,難怪聲音聽起來那麼純,那麼乾淨,而且低頻又那麼迷人。
我再聽五輪真弓那首「戀人啊」,開始第一段歌是很乾淨的,第二段音樂開始,腳踩大鼓與電Bass的噗噗聲加入,這才讓Orion那個13吋低音單體有了發揮的機會。同樣的,低頻很清楚,有形又凝聚,而且噗噗聲收束很快,完全沒有大尺寸低音單體拖尾巴的情況。也因為如此,所以可以讓人感受到低頻量感很充足但是又很乾淨。
即使是Bob Scaggs那張「Dig」專輯中的「Thanks To You」,Orion也能夠控制住那「巨量」的低頻,不會讓低頻散形亂竄。在此我要稱讚Constellation Hercules後級,因為我能夠聽到那麼純那麼凝聚又具有麻糬般軟Q的低頻,它一定是有功勞的。同樣這首曲子,我也用Audio Valve Baldur 70聽過,簡直就是「二樣情」。所以,如果預算足夠,擴大機的功率還是越大越好。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工作人員正在打造分音器
圓潤帶甜味
Orion給人的第四個好印象是聲音非常圓潤,且帶著甜味,這種表現在鋼琴錄音上特別明顯。當我聽Alice Sara Ott的那張「Echoes Of Life」時,鋼琴的音粒很圓潤,很有光澤,帶著甜味,而且有很豐富的泛音,甚至琴鍵的彈性都可以感受到。鋼琴的音域很廣,簡單的鋼琴獨奏就可以涵蓋高、中、低音單體火力全開,所以從鋼琴的表現中也可以窺知Orion的高中低頻銜接平衡性。您不必用頻譜來分析,只要直覺鋼琴琴音非常美,很有吸引力,那這對喇叭大概就錯不了。
Orion就是如此,我再聽巴倫波因彈奏的李斯特Consolations S. 172-No. 3時,再次驗證了Orion的高中低頻段平衡性,還有銜接的完整性,因為整首音樂聽起來會讓我真心感動,鋼琴的圓潤、木頭味、光澤、甜味、豐富泛音、音粒實體感與重量感構成一幅很美的音響畫面,讓人心醉。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
Bob Scaggs這張「Dig」是2001年發行的,製作優異,錄音效果很棒,尤其低頻,絕對值得收藏。
細節豐富
Orion給人第五個好印象就是樂器、人聲的細節特別多,這種豐富的細節就好像是浮在空氣之上。而且演奏尾音之後的那些細微聲音特別清楚,包括樂器聲在空間消失的過程,以及空間中本來就存在的空氣騷動聲。當我聽趙聰那張「聆聽中國-月舞」的「春江花月夜」時,明知耳朵所聽到的空間感、音場、細節幾乎都是混音師炮製出來的,但內心還是讚歎這些人工細節栩栩如生。而聽Patricia Barber那張「Café Blue」時,同樣的,音樂中的樂器尾音細節、空氣中的騷動感都很清楚,雖然這張唱片的樂器伴奏很簡單,但因為這些尾音細節與空間感,使得聽感上一點都不覺得單調。
還有,當我聽那張大家都有的「竹竹」時,竹製吹管的空氣感、敲擊樂器在空間中的迴響尾音都非常豐富,顯然Orion的高、中、低音單體都很靈敏,即使音樂的訊號很細微,還是能夠清清楚楚呈現內中的細微細節。
演奏質感真實
Orion給人的第六個好印象就是樂器演奏的質感特別真實,尤其是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這麼說好了,我聽過幾張小提琴唱片,每把琴的不同音色都可以很清楚的分辨,這代表Orion其實很中性。既然音染低,樂器演奏質感一定也會很真實。又例如我聽Leonid Kogan那張「Encores」、聽James Ehnes所演奏的Wieniawski/Sarasate小提琴曲、聽Fabio Biondi所演奏的巴哈無伴奏Partia,這三張唱片的小提琴演奏質感都很真實,也都能夠清楚分辨完全不同的琴音音色,當然也都是很迷人的小提琴聲音。
小提琴聲音聽起來甜潤有光澤其實不是很難,大提琴的表現我認為難度高於小提琴。一不小心,大提琴聽起來就會笨笨鈍鈍的,甚至粗粗的。然而Orion唱起大提琴時,細微的振動很靈巧,可以聽出弦與弓的彈性。當我聽Martin Lohr與Marie-Pierre Langlamet的大提琴與豎琴合奏改編曲時,二樣樂器都很靈巧,不僅充滿細微的細節,而且大提琴拉到高音域時會有甜味,拉到低音域時琴腔共鳴很豐富,這些表現讓人覺得大提琴很真實,豎琴也很真實。
至於鋼琴就更不用說了,Orion一樣把錄音師的不同混音美學清楚呈現,雖然鋼琴音粒同樣都擁有很好的實體感與重量感,但每張鋼琴錄音聽起來會讓人感受到是在不同的空間錄製的,而且錄音師想要呈現的鋼琴與聆聽者距離也不相同。如前所述,Orion唱起鋼琴,其從高到低的連貫性很好,能把好琴的特質呈現出來,當然聽起來也很真實。
堂堂皇皇
Orion給人的第七個好印象就是堂堂皇皇,開大聲沒有被壓縮的感覺。當我聽伍佰那張「透南風現場演奏會」、聽江蕙的「2015現場演唱會」時,那種現場龐大的音樂規模感氣勢完全被解放出來,一方面這是1,000瓦後級的強大驅動力使然,另一方面也是Orion本身能夠承受龐大的音樂能量所致。而聽Andrew Lloyd Webber那張「Evita Symphony Suite」時,一開始音場後方大鼓的聲音就很清晰的傳出,而且很有重量感,大鼓敲打下去那種餘波盪漾的特質也很真實,讓整個管弦樂團的氣勢完整呈現。而聽「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首「The End Of The War」時,雖然音樂很短,但龐大有勁又餘波盪漾的鼓聲同樣顯示了Orion那龐大的低頻能量,以及堂堂皇皇的氣勢。
實體感重量感優
Orion給人的第八個好印象就是聲音實體感、重量感表現都很好。聽小提琴時,可以感受到聲音線條的圓潤與實體,不會扁扁虛虛的。聽大提琴時,拉到低音域時共鳴很豐富,拉到高音域時會有如小提琴那種婉轉柔美的聲音,琴音線條很實體。聽鋼琴時,每個音粒都能凸顯,敲琴鍵的觸感與音粒迸發出來的那種實體感、重量感都很好。當然,聽人聲時,歌手的形體更為浮凸,不過並不會有過度肥胖的缺點,而是飽滿凝聚,感覺好像是裹得緊緊的形體。
高中低頻量感飽
Orion給人的第九個好印象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都很足,尤其是低頻量感特別足,為音樂築起厚實的低頻基礎,讓高頻、中頻得到支撐,開大聲也不覺得尖銳吵雜。老實說這種特質只有大體積、多單體、昂貴的喇叭才能聽到,因為這代表著每個單體在強大的音樂訊號催逼下失真很低,所以聽起來才不會覺得吵雜(失真聽起來就會吵雜)。尤其是低頻基礎更是音樂的靈魂之一,Andy Payor深知低頻在音樂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堅持一定要用到13吋,這樣才能產生厚實飽滿的低頻段,如此一來即使高頻段與中頻段量感很多,也不會覺得刺耳,因為低頻平衡了聽感。
動態暫態雙絕
Orion給人的第十個好印象就是暫態反應快速,可說動如脫兔,靜如處子,而且動態範圍寬廣,強烈的音樂可以承受裕如。老實說,高頻段與中頻段的快速暫態反應我並不驚訝,但是那個13吋的低音單體能夠發出那麼快的反應,這就不簡單了。例如聽Charly Antolini那張「Knock Out 2000」時,那套鼓一打,腳踩大鼓的快速噗噗聲、小鼓中鼓的達達通通聲、鈸的蚩蚩聲都表現出非常快速的暫態反應。尤其那首「Arabian Desert Groove」加入低沉的電Bass,不僅低沉柔軟,而且很有彈性,顯然Orion的低頻控制力很好。
而聽那首「Duwadjuwandadu」(曲名沒寫錯,就是這麼怪)時,Orion從鈸到腳踩大鼓的快速反應盡顯無遺,而且開大聲聽也不怕,還是那麼的清晰。聽「Godzilla’s Birthday」時,無論是套鼓或電Bass也都表現出快速的暫態反應。當然,如果您敢開大聲聽這張唱片,就知道所謂的動態範圍寬廣是什麼意思了,Orion一點都不怕。
音場傑出
Orion給人的第十一個好印象就是音場表現很傑出。聽各種音樂時,Orion很容易消失在音樂的背景中。例如聽「十面埋伏」電影原聲帶時,Orion會讓人感覺整個音場從左到右、由前到後完全展開,音場中的層次、定位、寬度、深度都很好,一片清澈透明。聽Yosi Horikawa那張「Wandering」專輯中的「Bubbles」時,那到處彈跳的乒乓球會跑到左側,二喇叭之外,以及二喇叭之中,總之就是一大片的乒乓球在音場中跳來跳去,而且接觸質感炮製得很真實。其實,Orion會設計成那麼窄的正面,還有通體弧面弧線,其作用也就是要降低聲波繞射的負面影響,不僅在聽覺上,在視覺上也要讓喇叭消失,讓聆聽者只注意到音樂,而忘了喇叭形體的存在。
很有彈性
Orion給人的第十二個好印象就是很有彈性。無論是小提琴、大提琴、鋼琴、Bass、鋼弦吉他、甚至腳踩大鼓都飽蘊彈性。例如聽Reference Recordings II那張專輯的「Soli2de」時,雖然音樂很輕柔,但無論是腳踩大鼓或其他樂器,聽起來都很有彈性。聽Bela Fleck那首「宇宙河馬」更不用說,不僅Bass軟Q有彈性,連Bela Fleck彈的Banjo琴也很有彈性。其實,聽這整張專輯都是充滿彈性的美感,如果您聽起來沒有被充滿彈性的低頻所吸引,那就奇怪了。
解析力很高
Orion給人的第十三個好印象就是解析力很高,尤其聽大型管弦樂時更為明顯。例如我聽Daniele Gatti指揮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的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時,竟然充滿新鮮感,好像換另外一位指揮般。為何會充滿新鮮感?因為Orion的解析力讓很多隱藏在內的細節浮現出來,聽到許多以前沒注意到的內聲部細微變化。很多人聽不來布魯克納的交響曲,說聽了會打瞌睡,除了曲子很長之外,我想應該是音響系統的解析力不夠好,平衡性也不夠好,導致音樂失去吸引力所致。
不僅布魯克那交響曲需要高超解析力,聽馬勒、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也需要高超的解析力,Orion的解析力絕對能夠滿足您聽這類結構龐大複雜、動態寬廣的交響曲。至於爵士樂與流行音樂所需的解析力,對Orion而言就是一小片蛋糕。
放棄挑缺點
已經寫到第十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該適時打住,再寫下去沒完沒了,因為Orion的聲音表現實在太精采了。以它那並不算大的體積、只有三個單體來說,它的卓越表現能力已經超乎我的預期。高音不會尖,中音不會散,低音不會濁,音質超美超乾淨,動態暫態第一流,喇叭消失大鼓壓胸口,室內樂魅力綿綿,流行爵士管弦樂猛勁無窮。像這樣的喇叭,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關鍵只在於您為Orion搭配什麼擴大機。
規格:
Rockport Orion
產品類型 三音路三單體低音反射落地式喇叭
推出時間 2022年
使用單體 1.25吋鈹高音×1,
7吋碳纖維三明治振膜中音×1
13吋碳纖維三明治振膜低音單體×1
頻率響應 20Hz-25kHz(-3dB)
平均阻抗 4歐姆
靈敏度 90dB(2.83V)
重量 360磅(單支)
外觀尺寸(WHD) 14.30英寸×50.30英吋×26.40英寸
參考售價 5,985,000元(133,000美元)
進口總代理 鈦孚(02-25700395)
焦點與建議:
焦點:
① 雙重箱體打造獨一無二。
② 三個單體全新設計製作。
③ 一支重達360磅。
④ 找不出缺點。
建議:要用大功率擴大機驅動。
圖示音響二十要:
音質:5
音色:5
高頻段甜美度:5
中頻段飽滿度:5
低頻段紮實度:5
音場寬深:5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5
透明感:5
層次感:5
定位感:5
音樂活生感:5
結像力與形體感:5
解析力:5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5
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5
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5
樂器與人聲質感空氣感:5
細節再生:5
空間感:5
整體平衡性:5
音響五行個性圖:
金:3
木:3
水:3
火:4
土:4
金:外放活潑爽朗。木:溫暖內歛親和。水:柔美中性溫潤。火:快速熱情衝擊。土:厚實飽滿穩重。
樂器人聲十項評量表:
小提琴線條:纖細、中性、壯碩3
女聲形體:苗條、中性、豐滿3
女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男聲形體:精鍊;中性、壯碩3
男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大提琴形體:精鍊、中性、龐大2
腳踩大鼓形體:緊密、中性、蓬鬆1
Bass形體:緊密、中性、蓬鬆1
鋼琴低音鍵弦振感:清爽、中性、龐大3
管弦樂規模感:清爽、中性、龐大3
參考器材:
訊源:
emmLabs TSDX SE
emmLabs DAC 2 SE
Weiss DAC 502 4ch.
擴大機:
Spectral DMC 30SS
Constellation Hercules
Pass Labs X350.5
Audio Valve Baldur 70
進口代理:鈦孚02-257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