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是巴洛克時期義大利著名的作曲家,而J.S. Bach(1685-1750)則是巴洛克時期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這二個人生於同期,但從未見過面,充其量也只是相互仰慕而已。而這二張一套的唱片製作人卻將韋瓦第與巴拉綁在一起,出版這套韋瓦第的「L'Estro Armonico」(和諧的靈感),這中間到底有什麼道理?
韋瓦第和諧的靈感與巴哈的六首改編曲相互輝映
我們都知道,韋瓦第的父親當作理髮師,也做過麵包師,但是他的小提琴拉得很好。而韋瓦第的小提琴也拉得很好,當時遊客到威尼斯旅遊時,還安排看韋瓦第父子演奏的節目,可見當時韋瓦第有多紅。韋瓦第15歲就剃髮接受聖職,不過一直到25歲才真正成為神父,並且在教區屬下的女孤兒院當音樂老師。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為了Ospedale della Pietà這個女子樂團所寫,當年這個女子樂團並非做做樣子的,而是經常要公開演出招徠觀光客的,所以韋瓦第必須寫很多作品來應付演出。1703年,韋瓦第在威尼斯出版二首奏鳴曲,編號作品第一號與第二號。1711年,韋瓦第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12首協奏曲一套的L'Estro Armonico,編號作品第三號。
韋瓦第和諧的靈感與巴哈的六首改編曲相互輝映
這套12首協奏曲的作品很特別,每三首為一組,總共分四組。而每組的第一首是為4把小提琴所寫,第二首是為二把小提琴所寫,第三首是為一把小提琴所寫。至於他的「四季」則已經是1725年的事了。韋瓦第創作的協奏曲多達五百多首,歌劇也超過四十幾齣。協奏曲雖然那麼多,但聽起來難免會有複製的感覺,當時就有酸民說他寫的協奏曲有如做麵包一般,聽起來都一樣。當然,不管當時酸民怎麼酸他,他還是在音樂史上留名。
韋瓦第多次出國,最後一次還到了維也納,想在那裏發展,不過卻在到達之後一個多月就過世了。而巴哈則是終身未曾出國,只在德國境內的幾個城邦公國服務。音樂史上紀載巴哈是在威瑪工作時,才開始接觸到韋瓦第的作品。1708-1710年間,巴哈擔任威瑪公爵Wilhelm Ernst的宮廷音樂家,而公爵的姪子Johann Ernst是小提琴家,曾經在阿姆斯特丹聽過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央請巴哈將這些作品改編為鍵盤演奏作品。
巴哈當時以大協奏曲風格創作了16首大鍵琴作品與5首管風琴作品。而在這二張一套的CD中,則收錄了其中六首改編自韋瓦第Op.3的作品,包括BWV978為大鍵琴、BWV1065為四部大鍵琴與弦樂(這首很著名,您一定聽過)、BWV596為管風琴、BWV976為大鍵琴、BWV593為管風琴、BWV972為大鍵琴。
而在曲目安排上,製作人將巴哈的改編曲安排在韋瓦第原曲的下一首,以利聆聽者相互比較,而且巴哈的曲目上註明是改編自韋瓦第的哪首。例如韋瓦第的RV310就是巴哈的BWV978、韋瓦第的RV580就是巴哈的BWV1065。只有一首是分別在CD1與CD2上,那就是CD1最後一首RV265跟CD2第一首巴哈BWV976是一樣的。
現在實體唱片銷售越來越少,想要吸引愛樂者,唱片製作人無不絞盡腦汁,這二張一套的Naive CD也是如此。製作人刻意將韋瓦第的原作與巴哈的改編放在一起,讓愛樂者不僅可以欣賞音樂,還可以稍作比較,看看這二位從未謀面的巴洛克作曲大師會激盪出什麼火花?Naive唱片一向講究錄音效果,這套CD的錄音效果一樣不俗,弦樂的清亮甜潤簡直是會滴出蜜來,而且細緻優美,帶點剛性之美。如果您聽起來光澤不美、甜度不夠、琴音粗糙或死板沒有彈性,那都是不對的。
錄音時間是2020年12月14-20日,錄音地點在羅馬Sala, Accademica Del Pontificio Istituto Di Musica Sacra,這是一處專門學習天主教教堂音樂的教堂。Naive唱片將錄音師所用的麥克風、擴大機、混音台都記錄在CD說明中,顯然很懂音響迷的胃口。這是錄音效果優異的CD,至於音樂本身,如果您喜歡巴哈與韋瓦第,應該也不要錯過這比較的機會。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