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佳在2023年1月28日,於卡內基音樂廳以四個半小時的連續演奏,完成拉赫曼尼諾夫(1873-1943)第一到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以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五首大曲目。這是全世界第一次五首曲子一氣呵成的演出,指揮Yannick Nézet-Séguin(費城管弦樂團)甚至佩服得單膝下跪,表示敬意。
2 m+ X( H! q; g) u
拉赫曼尼諾夫、王羽佳,以及杜達美的驚心動魄乾材烈火演出
7 t. B7 B% F- A: }8 B2 ^3 c
@) Z7 ~& j; ?7 A7 X3 k8 O J; k晚幾天,也就是2023年2月9日、11日,王羽佳與杜達美(指揮洛杉磯愛樂)在洛杉磯迪士尼廳也演出同樣五首曲目,只不過這五首是分好幾天演出,不是一氣呵成。洛杉磯這場演出可以說是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那場的接續演出。
) E6 W" N2 x6 j+ D' k
: r2 t4 L$ F6 m1 k' s D& _
拉赫曼尼諾夫、王羽佳,以及杜達美的驚心動魄乾材烈火演出
( q( @- b8 ^4 B: z$ c2 t$ J9 n' v/ Z
2 H- ?( o$ y/ S" F% t+ t
事實上,這次錄音是2023年2月洛杉磯愛樂拉赫曼尼諾夫節的一部份,王羽佳與杜達美的合作演出是2月9、10、11、12、16、17、18、19日,演出的是這四首鋼琴協奏曲與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次她並沒有一氣呵成的演出,我猜是這樣的演出的確太累了,也容易出包,有創造過一次世界紀錄就好。
3 w- S, f( z3 p
, N: I- \3 d" ?# c( ^0 R1 T拉赫曼尼諾夫出生在一個相當富裕的地主家庭中,父母都是業餘鋼琴家,他在4歲時就開始學鋼琴,後來搬到聖彼得堡,9歲就進入聖彼得音樂院。1885年轉去莫斯科隨名師學鋼琴。19歲就完成「升C小調鋼琴前奏曲」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今天我們聽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很難想像那是他那麼年輕時的作品。
0 c& D8 ^: S2 n/ S V
) _: C; {) `( t6 P5 l" U8 [
眾所周知,拉赫曼尼諾夫是「憂鬱小生」,他的照片中很少看到他在笑,總是顯出冷漠的表情。1893年當他聽到柴可夫斯基的死訊時,開始悶悶不樂,顯出抑鬱的性格。1897年3月,拉赫曼尼諾夫第一號交響曲首演,指揮是Glazunov,據說當天指揮喝醉了,那場演出成了災難,也沉重的打擊拉赫曼尼諾夫的信心。在拉赫曼尼諾夫有生之年,這首交響曲沒有再被演出過。首演之後,經過三年,他才慢慢走出憂鬱。他也長期看精神醫生,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就題獻給他的精神醫生Nicolai Dahl。
3 z3 E; O4 {: Z% x0 s$ D
% k. z0 g2 o6 W4 |8 y3 h5 _
拉赫曼尼諾夫不僅是位作曲家,他也是傑出的鋼琴家,二個巨大的手掌張開無人能及,能夠涵蓋12鍵。對許多鋼琴家而言,他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艱難的挑戰。但對拉赫曼尼諾夫而言,可能只是小蛋糕一片吧?他也是個指揮,早在1899年就曾受邀去倫敦指揮一首協奏曲。在1904年就被任命為Bolshoi Theatre常任指揮,後來在美國也指揮包括波士頓交響樂團在內的許多樂團。
$ I2 o- E" o d! A( O1 l' m/ x$ v! s" @5 H: E
4 W, L. T6 T5 s" l拉赫曼尼諾夫因為俄羅斯革命,家裡是地主出身,怕被共產黨清算,於1917年12月去了赫爾辛基,1918年舉家到了美國,從此沒有再回俄羅斯。在美國期間,他的創作量變少了,但鋼琴演奏會卻非常頻繁。光是在1922年11月到1923年3月,他共演出超過70場。有了足夠的收入,他在洛杉磯「復刻」一棟跟他在莫斯科一樣的房子。
" c& K4 y/ p" S; w% b
6 `$ y+ D2 o% |7 @0 n拉赫曼尼諾夫一直到死前都還在演出,他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是1943年2月17日,當時他已經生病。一個多月後,他在比佛利山家中過世,死因是黑色素瘤,距離他的70歲生日四天。
3 K! O& `" `% C% C( S
! ^, a5 `/ u4 h/ u3 U7 P王羽佳與杜達美合作演出的這四首鋼琴協奏曲,以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聽起來怎麼樣呢?我以「驚心動魄」四個字來形容。王羽佳的演奏讓人驚心動魄,杜達美的指揮也會讓人驚心動魄,錄音效果更是讓人驚心動魄。
7 Z$ u# u, u3 @4 G0 F" E% o- v
3 e$ d4 _" q' e" W2 k) S$ u) n寬廣的音樂動態範圍,龐大的音樂規模感,一直朝你迸射出來的鋼琴音粒,排山倒海撲來的猛烈管弦樂在在都會讓人驚心動魄。王羽佳與杜達美的合作簡直就是「乾材烈火啊」!總之,這二張一套的CD要收。DG唱片發行,環球唱片總經銷。
7 G3 B6 P6 n' j5 T9 \! J' }3 V- ^- v+ w*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