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Gershwin(1898-1937)是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將美國的爵士樂融入古典音樂中,成為美國古典音樂的開創性人物。他不僅寫古典音樂,還寫了許多百老匯、好萊塢所需要的音樂與歌曲。他的「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F大調鋼琴協奏曲」、「Porgy and Bess」,以及許多歌曲集一直到今天都還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100週年紀念藍膠版
現在,Decca唱片推出這二張一套的「藍膠」唱片,內中大曲就有藍色狂想曲、F大調鋼琴協奏曲」、「Catfish Row Symphonic Suite」,以及「Rialto Ripples」。這套唱片相當特別,一來是為了「藍色狂想曲」100週年而推出,二者因為藍色狂想曲,所以不採用黑膠,而是用藍膠。最後,這二張一套的藍膠採用180克,這是目前發燒黑膠唱片再版的標準重量。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100週年紀念藍膠版
指揮是Riccardo Chailly(1953-),鋼琴演奏是Stefano Bollani(1972-)。夏伊大家都知道,不必多做介紹了。而Stefano Bollani則是義大利爵士樂創作者、歌手、鋼琴家。找爵士樂鋼琴家來彈蓋希文的作品,也算是正宗。而樂團則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這樣的搭配還真有意思。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100週年紀念藍膠版
蓋希文出生在俄羅斯移民的猶太家庭,雖然不是跟莫札特、孟德爾頌一樣那麼天才,但他在十幾歲就開始展露鋼琴才華,為了謀生,在紐約打鐵巷(Tin Pan Alley)中討生活,也擔任百老匯歌手排練鋼琴師。由於天天接觸歌曲,他的第一首成名創作當然也是歌曲,包括那首被Al Jolson唱紅的「Swanee」。
蓋希文二十幾歲時,他開始跟哥哥Ira合作寫百老匯音樂劇,哥哥是歌詞、劇本寫作家,二兄弟搭配得相當好。1924年,他寫了「藍色狂想曲」。隔一年,完成「F大調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由Walter Damrosch指揮紐約交響樂團首演,鋼琴演奏者就是蓋希文自己。1920年代中期,蓋希文曾短暫去巴黎,想要跟隨當時的名師Nadia Boulanger學作曲,但被拒絕了。傳說不是蓋希文程度不夠,而是Nadia Boulanger聽過他的作品之後,擔心古典音樂作曲訓練會扼殺蓋希文自由奔放的爵士樂風格。在巴黎期間,蓋希文寫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蓋希文對貝爾格、史特拉汶斯基、蕭士塔高維契、米堯、荀伯格等新古典、現代作曲家的作品很有興趣,據說也曾詢問荀伯格能不能教他作曲,但也被拒絕了,因為荀伯格也認為蓋希文的作曲已經很成功了,不想影響他。老實說這樣的傳說有點「不夠寫實」,蓋希文當時已經相當出名,怎麼還會「找老師」呢?
蓋希文1930年演出的百老匯音樂喜劇「Girl Crazy」贏得1931年的Pulitzer Prize戲劇獎,這也是第一部獲得此獎的舞台劇。不過他的「Porgy and Bess」在1935年首演時卻慘遭滑鐵盧,但後來的觀眾卻還給他公道。遭受票房失敗打擊之後,蓋希文搬遷到好萊塢,為電影寫音樂。可惜他在1937年就過世了,享年38歲(或39歲)。如果他能健康活下去,應該能夠寫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此處「藍色狂想曲」演奏的並非1946年由Ferde Grofé改編的鋼琴與管弦樂團版,而是1924年的鋼琴與爵士樂團版,當年是由蓋希文擔任鋼琴演奏,Paul Whiteman指揮他的23人樂團演奏,首演是在紐約Aeolian Hall演出。咦?今年是2023年,按理說還差一年才滿100週年啊?我猜可能是跟老中一樣,從「懷胎」開始算起吧?因為這首曲子是蓋希文在2023年11月1日,在紐約Aeolian Hall聽到一場融合古典與爵士樂的實驗性音樂會所啟發而寫的。
要論音響效果,我認為F大調鋼琴協奏曲是這二張一套唱片中最佳者,曲中的定音鼓、大鼓猛搥,管弦樂猛爆鮮活,鋼琴也不甘示弱。而再來是第一張唱片的「藍色狂想曲」,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獨奏、弦樂群都很美。而第二張唱片B面「Rialto Ripples」音響效果也很好,演奏到後面鋼琴獨奏時,應該是指揮Riccardo Chailly在講話吧?但不知道在講些什麼?
很精彩的演奏,錄音效果也相當好,作為100週年的藍膠發行,這二張一套的唱片是限量2000套的,我的是編號1885。Decca唱片發行,環球唱片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