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又來了,這次是由三位年輕演奏家擔綱。小提琴是Nicola Benedetti(1987-),大提琴是Sheku Kanneh-Mason(1999-),鋼琴是Benjamin Grosvenor(1992-)。既然有民歌,當然有歌手,由Gerald Finley(1960-) Bass-Baritone擔任。樂團指揮呢?Santtu-Matias Rouvali(1985-)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年輕活力的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好聽的貝多芬民歌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寫於1803年,據說是為了貝多芬的學生、朋友、金主魯道夫大公(1788-1831)而寫,如果貝多芬的創作時間沒錯,當時魯道夫大公才15歲,他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是神聖羅馬帝國王Leopold II的最小兒子,繼承父親奧地利大公的爵位,所以稱為魯道夫大公。他在1803年認識貝多芬,後來貝多芬寫了許多作品獻給他,如最著名的「大公三重奏」、第四、第五號鋼琴協奏曲、「莊嚴迷撒」、歌劇「Fidelio」、小提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等很多。
年輕活力的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好聽的貝多芬民歌
以年齡來看,魯道夫大公當年的鋼琴演奏技巧應該很一般,如果真是為他而作,鋼琴技巧應該不會太艱難,事實也是如此,加上這首曲子的形式怪異,所以當時這首曲子不若貝多芬同期的作品如第三號交響曲、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熱情等那般受到重視。
雖然名義上是獻給魯道夫大公,但他從未上台演奏過此曲,而且這首作品在1804年完成,但一直到1808年才在維也納的Augarten公園首演,而且首演時改獻給Lobkowitz王子。不過,由於貝多芬從未寫過大提琴協奏曲,加上還有小提琴與鋼琴,所以唱片工業興起之後,這首三重協奏曲反而成了許多大師協同競技的著名錄音。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名版如雲,遠的有1969年錄製的卡拉揚(1908-1989)指揮柏林愛樂、歐伊斯特拉夫(1908-1974)小提琴、李希特(1914-1997)鋼琴、羅斯卓波維奇(1927-2007)大提琴的這個版本當然是大家都有的。近的有2019年錄製的巴倫波因、馬友友、穆特版本(巴倫波因負責指揮、鋼琴)。而現在這個版本呢?錄音效果不錯,演出詮釋也有可聽之處,不過還沒有大師風範,多買一張無妨,沒買也沒有損失。
倒是貝多芬的「Folk Song」相當可聽,值得買。貝多芬編寫過蘇格蘭民歌、威爾斯民歌,還有愛爾蘭民歌。從1809年到1820年間,他編寫了179首民歌,數量相當驚人。有意思的是,貝多芬從未去過英國,應該也不懂英文,但他編寫的卻是以英文為主的民歌。
貝多芬的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民歌創作起因於蘇格蘭愛丁堡人George Thomson (1757-1851),他是公務員,當時蘇格蘭興起收集民歌的運動,他負責找音樂家來編曲,當時也找了包括海頓在內的作曲家,不過後來這些作曲家都不再為他編曲。在1803年,George Thomson與貝多芬聯繫上,1806年開始建議貝多芬為這些民歌編曲。當時他寄給貝多芬21首無歌詞只有旋律的民歌,貝多芬在1806年11月1日第一次回信給他,並且提到酬勞問題(當時貝多芬知道海頓的酬勞是一首曲子1英鎊)。
一直到1809年,雙方才談好條件合作,第一批曲子53首在1810年7月完成。由於當時正處於拿破崙在歐洲征戰時期,貨物運送困難,貝多芬寄了總共寄出四份版本,最後在1812年7月George Thomson才第一次收到,而且是轉由馬爾他寄來的,可見當時運送的困難。
當時貝多芬編寫這些歌曲時,要求要附有歌詞,但是George Thomson雖然也委託蘇格蘭詩人Robert Burns寫歌詞,但出版商有意見,不希望使用蘇格蘭語的歌詞,因為當時愛爾蘭語、威爾斯語、蘇格蘭語的出版品並不受歡迎。所以貝多芬編寫這些民歌時,其實也飽受困擾。
這是二張一套的33轉黑膠唱片,LP 1收錄的是三重協奏曲,LP 2收錄的是貝多芬的民歌(為聲樂、小提琴、大提琴、鋼琴)。Lp 2 B面最後一首是克萊斯勒兄弟編寫的「Londonderry Air」(Danny Boy)LP 2這幾首為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男中低音的曲子錄音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大提琴很迷人。而歌手的嗓音也很具音響效果,唱得也很好。如果說您不想再買一張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看到LP 2貝多芬的民歌上,也值得您買這套黑膠唱片。
Decca唱片2023年錄音,2024年發行,環球唱片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