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標題下得那麼長:RR30周年Sampler典範錄音30周 年精選黑膠版。如果您常買Reference Recordings的CD,就應該還記得他們早在2008年就曾經推出一張30周年Sampler CD,封面有氣球那張。那張CD中選了13首曲子,而這二張一套的黑膠版也是選了13首曲子,事實上就是2008年那張CD的黑膠版。
RR30周年Sampler典範錄音30周 年精選黑膠版
其實,RR真正成立的時間並不是1978年,而是1976年,剛開始他們想做的是直刻黑膠唱片,結果做得並不成功,事實上他們所錄製的第一張唱片從來沒有出版過。後來他們發現直刻黑膠不是他們想像中那麼簡單,就束手不做了。一直到他們遇上Keith Johnson,這位怪博士以自家修改的盤式錄音座幫RR錄音,他們一聽怎麼效果那麼好,這才真正開始了RR的發行。所以,2008年時說是30周年也對。
RR30周年Sampler典範錄音30周 年精選黑膠版
曾聽過那張30周年紀念CD的人應該還記得,第二首恩奈斯可的「羅馬尼亞狂想曲第一號」是沒有附上封面的,其他每首曲子都有封面,這是因為這首曲子錄好之後從來沒有出版過,30週年那張CD是第一次出現。為何這首曲子錄好之後一直沒發行呢?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不過這首曲子很奇怪,因為動態範圍很大,小聲時很小聲,而且小聲的時間很多,大聲時又勁爆十足,所以在音樂小聲時,可以聽到很清楚的規律低頻轆聲。我猜這轆聲可能來自Keith Johnson的盤式錄音座。不僅這首有轆聲,其他曲子如果仔細聽,也會發現有小小聲的轆聲,其實這也是為何工程師要捨棄類比錄音而就數位錄音的原因之一。
RR30周年Sampler典範錄音30周 年精選黑膠版
RR的錄音有人很喜歡,有人不喜歡,喜歡的人大多是調聲很平衡的人,可以盡顯RR唱片那優美的音質,以及上天入地的龐大動態範圍。不喜歡RR唱片的人,我猜他們是聽到平淡無奇的聲音,也沒有優美的音質,又無法承受那麼龐大的動態範圍,以至於聽不出RR錄音真正厲害之處。我這麼說好了,如果昨天我介紹那張A QSF Journey(Quartet San Francisco),能夠聽到溫暖細緻又甜潤的弦樂四重奏,那就差不多調得平衡了。如果聽這張弦樂四重奏,覺得聲音尖銳剛硬,或不溫暖不甜沒有木頭味,我相信您聽其他RR唱片也不會好聽。
RR30周年Sampler典範錄音30周 年精選黑膠版
這張30周年紀念的CD版如果能夠唱出強勁的動態範圍還不算了不起,如果能把黑膠版也唱得驚天動地,那才算是把黑膠系統調到家了。從第一首開始,您的黑膠系統就可說是一直處於驚滔駭浪之中,因為音樂時而很小聲,時而很大聲,簡直有如雲霄飛車,又有如衝浪般。假若您的黑膠系統沒有調好,小聲時聽不出音質細緻之美,大聲時又亂成一團,完全無法享受到RR錄音的寬廣動態之美。
您知道嗎?聽這二張一套的黑膠唱片時,我一直處於提心吊膽的狀態,我不是怕我的黑膠系統沒調好,而是怕鄰居去報警。此外,因為開大音量才能享受到RR錄音的真正強處,聽許多樂段時都想去把音量轉小些,因為那越來越大聲的能量實在太驚人了。例如第四面第二首那巴哈的D大調管風琴前奏曲就是這樣,不僅這首啦,還有很多地方也是這樣。總之,聽這套黑膠唱片時,一方面來不及讚歎,一方面身體上的細胞一直死掉,「擔心死了啊」。
這二張一套的黑膠版有中文,顯然是專門為華人市場而做的。從2008年CD版到現在,隔了那麼多年才想到要做黑膠版,難道版權談了那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