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二張一套的三好CD,所謂三好就是音樂好,演奏好,錄音好。演奏的是Luigi Boccherini(1743-1805)的作品,由女大提琴家Ophelie Gaillard領銜演出,Pulcinella樂團伴奏,還有女高音Sandrine Piau唱聖母悼歌。
0 r) Z4 o& R* w+ @, ~- p1 n' ^ i* L% z4 m; G
Boccherini作品Ophelie Gaillard大提琴演奏,Pulcinella樂團
2 C1 a- K) W$ V- ?" c9 {& O2 ]6 m x2 ]7 t* O( D' b
Luigi Boccherini是義大利人,生於Lucca,這個小城我去過二次,印象中是寧靜漂亮的小城。他處的年代已經進入古典時期,年輕時在羅馬學習音樂,十幾歲就跟著父親到了維也納,在那裏擔任大提琴樂手,不過又在1761年時去了馬德里,從此就留在西班牙,並在西班牙與德國二地演奏作曲。1805年死在馬德里。音響迷大概都會喜歡聽他的大提琴協奏曲、大協奏曲,以及一些精緻的室內樂。尤其那首弦樂四重奏中的小步舞曲,還有
5 I$ n. B0 _/ U, e
那首編號G482的大提琴協奏曲更是大家喜愛的。
: t' D' N" s% E0 l+ x
4 k; L- O. h: S
Boccherini作品Ophelie Gaillard大提琴演奏,Pulcinella樂團
2 d/ h+ b: R, r$ J' s
1 n; o" s% @5 a4 OLuigi Boccherini與海頓(1732-1809)同時,二人也認識,屬於古典時期前期,不過他並不像海頓一般,寫了104首交響曲,而是比較專注在室內樂。海頓被稱為交響曲、弦樂四重奏之父,而他也寫了超過100首的弦樂四重奏,超過125首的弦樂五重奏,還有一百多首其他各類室內樂作品,卻沒有被稱為XX之父。海頓晚年衣食無缺,日子過得舒適,但Boccherini晚年卻窮困潦倒,可見雖然生活在同一時代,但際遇卻完全不同。
0 q7 c' ^- y; O
3 }2 I8 w% P1 {$ l( a; bOphelie Gaillard生於1974年,法國大提琴家,已經錄製過許多唱片。而Pulcinella樂團是她創立的,這個樂團的名字來自17世紀開始劇院中的一個角色,可以說是個丑角,史特拉汶斯基也寫了同名芭蕾舞曲,是他有名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作品。Sandrine Piau生於1965年,是法國著名女高音。Pulcinella雖然說是樂團,不過編制很小,第一小提琴四人,第二小提琴三人,中提琴二人,大提琴一人,低音提琴一人,雙簧管二人,巴松管一人,Cor二人,打擊樂器一人,吉他一人,古鋼琴一人。而在聖母悼歌,更是以小提琴二人、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人伴奏,也就是弦樂五重奏的形式。
0 D( E4 p! P' V: C# O l, v" \1 v0 @& f# l
這二張一套的CD可說是Boccherini的珠玉作品,每首都很好聽,尤其第10-16軌的G324弦樂四重奏更是精彩。而以弦樂五重奏伴奏的聖母悼歌也唱得非常好。錄音效果更是讓人喜愛,每樣樂器的音質都那麼好。弦樂器聽起來可說是絲絲縷縷,活生彈跳,好像可以清楚感受到弓與弦接觸剎那的彈性。除此之外,清澈甜美但又不單薄是特性,一般這類的錄音可能會讓人感覺低頻單薄了些,因為低音部樂器數量少,但是這張錄音的低頻量感卻很平衡,樂團編制雖小,但音響效果卻很豐富。音樂好,演奏好,錄音好,這樣的CD並不多見,不要錯過了。
) k5 r" V+ R1 W. ~ \( i' y
0 u. s1 F; z3 ?) E2 z# S+ Z法國Aparte Music出版,上揚唱片代理。
( T. O. k, N; }( k: m& n1 ?$ o6 Q/ J z6 e
: J6 {1 P- K9 |! C! k4 A3 x% x8 }
- u- E# S. f: Q- E T' A5 [) [4 V: g$ R9 g+ ]$ A8 ?$ ~
7 e# Y6 D% t& y: g- k: D
$ C/ O. L% r0 h8 R' N: `
# v$ {9 m# ^# {" g) v% r. T8 D( K6 C5 F, C6 w
" m* b- K6 [6 V) Y) x: m
0 \8 u9 p# V" t$ X1 F o& i! T9 A* B9 x
9 D: V+ n4 R% w3 o
( n4 @4 n( A; H; y# Z+ {
2 d, R$ F8 v: m0 n- a
8 T- M2 A- L5 s' o; }" A& n' [: b5 A% a0 Y7 ` j
! E# E% B. D; L' a! [8 l
. ~% ~. B0 k6 S' A! w4 Y6 e
U; {3 y9 `* w g4 q4 v+ q: M% A; x! S" K" z, `" ]
9 F3 G" m- g0 l1 K- b! L" w( t0 s# d
7 ^( \& O3 V' k3 g% k- @/ J5 M
" j& J1 H8 d7 T5 k* y$ N- `9 M
- R% t4 a' V# A6 {2 `* e3 W7 \8 V
( |5 X6 D; x5 l: u" p
. k% d4 _3 x6 e V5 g5 `- g1 @
& }" \1 s' n: L: F+ N$ _
) ~2 \( \- a7 d7 A# {9 O
4 c; g2 ^8 @6 X% D5 F9 p
9 X, [3 w8 |4 G5 W8 b3 k; p0 o+ X i7 i! o/ d, N, W# {, S
, P+ l, d4 J# W1 O2 A
7 R( X# n! K/ W% K8 f7 }
3 m; f* Z% n8 b, v/ ?. Q
7 M) c5 c: M2 x( R
3 @( [# h' ^* y# U
' W0 B$ T7 K" b5 N5 r! V3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