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o Part(1935-)是愛沙尼亞作曲家,他的作曲風格以極微音樂(Minimalist)、Tintinnabuli(鐘鳴作曲法)著稱。所謂鐘鳴作曲法主幹是簡單的和聲(基本三和弦)與單純的單音與節奏,模仿教堂鐘聲的純淨。聽他的音樂,煩囂的心情會馬上沉靜下來,因為您聽到的是很單純、很和諧的聲音,彷彿夏日傍晚靜坐湖邊,遠眺湖水微波蕩漾的感覺。1980年,Avro Part搬遷到柏林定居。2014年,英國The Daily Telegraph每日電訊報將他譽為還活在世上的最偉大音樂家。最近二十年,Arvo Part獲得許多獎項,包括教宗本篤十六世的Cardinal Ratzinger Prize,表彰他在宗教音樂上的貢獻。
7 A: G# c3 ~0 F) x
5 e& Q* D) h: H. h
7 j1 a( M8 u m
Arvo Part Stabat Mater, Choral Works by Arvo Part
, G* i2 m# o! ?1 l& i
% z1 w, z- w6 J$ T( e) SArvo Part小時候就利用家裡一架鋼琴自己練習,那架鋼琴只有高音鍵與低音鍵是正常的,中音鍵壞了,但是Arvo Part依然彈得很起勁。中學時進入塔林音樂中學,後來入伍服役就中斷音樂的學習。退伍之後進入塔林音樂院修習作曲,在這段時間,他寫的大多是電影音樂或舞台音樂。1960年代,他在塔琳公眾廣播電台上班,在那裏擔任Sound Producer大約十年。這段期間他的作曲範圍被侷限得很窄,他曾在1962年就寫了12音列作品,但是遭受很大的批評,說他受到西方影響太深。
% e" G9 l; d, t) V6 S
0 e% }7 Q- N, p5 a, u& o
Arvo Part Stabat Mater, Choral Works by Arvo Part
8 h: k3 e) H; U% T" v3 b' `/ C
$ k& \* \0 e. b. G1970年開始,Arvo Part沉潛了一段時間,重新審自自己的音樂願景,在那段時期,他開始研究葛利果聖歌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同時也對單音經文歌與教堂的敲鐘產生很大的興趣。由於研究這些音樂,使得他的宗教信仰也從路德教派轉為俄羅斯東正教。這些因素的融合從那時開始一直成為他的作品標誌到今天。
+ z) H* H) e- B' i7 G3 y
* ]3 r8 C- a( P( T+ N/ {Arvo Part曾解釋他的鐘鳴作曲法:當我在找尋我人生、音樂、工作的答案時,經常會在叮叮咚咚的鐘聲裡漫遊。當我處於黑暗時光時,我很確定鐘聲之外的世界對我而言是毫無意義的,在這裡寂靜與我相伴。我發現當一個美麗的單音演奏時,一切都已經夠了。這一個單音,或寂靜的剎那會讓我愉悅。我作曲只使用非常少的元素,有時一個聲音,有時二個聲音。我以三和弦、加上具體的音調素材建構出最原始的素材。三和弦的三個音有如鐘聲的效果。
* l2 |5 u3 @( e, z- N1 [
. K9 ]5 H/ V: h' m/ ~, A這張CD上面收錄了他六首宗教合唱作品,有的是純粹合唱,有的是合唱加上管風琴伴奏,有的是合唱加弦樂伴奏(弦樂錄得很好),有的有女高音獨唱,有的有男中音獨唱。合唱團是美國Gloriae Dei Cantores(Singers to the Glory of God),創立於1988年,團員三十幾人,是麻省Oreleans小鎮組成的合唱團,這個海邊小鎮人口不足萬人,但卻能組成這麼高水準的合唱團,可見麻省的文化底蘊深厚。這個男女混聲合唱團在合唱指揮Richard K. Pugsley領導之下,經常演出,而且錄製一系列合唱音樂,出版多張唱片。
6 Y1 Z& ~9 W! d i0 |: Z
8 K. ]' B1 g+ ^% r8 ~錄音地點在美國麻州 Orleans The Church of the Transfiguration。這個教堂長182尺,寬72尺,高55尺,這是2000年才開始啟用的新蓋教堂。內中的管風琴是20世紀初E. M. Skinner Organ Company所建,從別處拆解移到這裡重建。這間教堂贏得美國二項建築獎,可見有其獨到之處。錄音效果溫暖和諧,人聲和聲極美,非常平衡,而且可以聽出各聲部層次紋理。如果您聽了覺得合唱音響效果不美,弦樂音響效果也不美,那只有一個原因:府上音響系統還沒達到基本的平衡性要求。
: [3 t. X! }2 }7 q
# k& H% G0 U1 F唱片品牌就是Gloriae Dei Cantores,Joy Audio進口銷售。
0 d3 ~1 L& ?% W7 l1 r
. M& u7 B% H( Q-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