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CD是1967年6月11日在維也納Konzerthaus所演出的一場音樂會,指揮是Rafael Kubelik(1914-1996),樂團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Henryk Szeryng(1918-1988)擔任小提琴。那場音樂會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德弗札克的「Hussite Overture」。德弗札克這首曲子是他在1883年為了布拉格國家劇院開幕所寫的曲子。而布拉姆斯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就不必多嘴了,大家都很熟。
3 x7 F5 \; f3 Y9 a% a2 L* Q* [- v& M& V; n R# b/ S
謝霖1967年現場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錯過可惜!
% Y6 d( Y1 u2 ?' ?& |- N
& m- D- v" |. }4 C演出場所納Konzerthaus Wien是維也納三大重要古典音樂演出場所之一,另外二所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樂友協會金廳Musikverein。Konzerthaus Wien在1913年10月19日開幕,當年除了奧皇Franz Joseph 一世參與開幕之外,還請理查史特勞斯寫了Festliches Präludium Op.61這首曲子做為開幕演出曲。
* N; `4 W$ z* q3 L" @1 l! ~8 E9 b$ N9 w
謝霖1967年現場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錯過可惜!
; [# ?# Q1 K6 g) @2 X7 w# B8 x/ H, f
M% h1 S) F) D& h9 L: a. F
「Hussite Overture」是一首為了紀念波希米亞人Jan Hus(1370-1415)而寫,當年他為了反抗腐敗的羅馬天主教,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創立自己的Hussites教,並且引起一場宗教戰爭,名為Hussite War of Religion。這場戰爭從1419年持續到1434年,而Jan Hus早在1415年就被判處死刑。德弗札克受到布拉格國家劇院的委託,本來是要想一齣歌劇三部曲,不過最後只完成序曲。
: U2 p! [- c: p3 a8 j
# Z$ ^: I, P4 @3 D& ^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77寫於1878年,這時他已經完成第二號交響曲,作品也進入圓熟時期,那年他只有完成這首曲子。這首曲子本來是要寫成四樂章,後來還是改為三樂章。首演在1879年1月1日,由布拉姆斯親自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擔任小提琴的是好友姚阿幸。創作期間,姚阿幸對於這首曲子提出許多意見,最終順利首演。
$ a, Z) N1 p3 n+ G5 Y/ d! i3 p
# k% V) H7 v4 q* q$ @首演時先演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接著才是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頗有戶別苗頭之意,或者是說向前輩貝多芬致敬?首演時姚阿幸或許因為身體有點不適,演出並未達到最佳水準,不過後來他演出多次,而且大力推介。日後在法蘭克福由Hugo Heermann(1844-1935)、維也納由Gabriele Wietrowetz(1866-1937)的演出都大獲成功。這首布拉姆斯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最終能夠跟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偉大的「3D」。
$ g6 F9 e$ D% }/ v% q7 H; b+ x
: V, p! e! Z, }: n
謝霖的軼事我也談過許多次,他在1954年才在魯賓斯坦鼓勵之下,重出江湖錄製唱片,現在您還可以買到魯賓斯坦與謝霖合奏的唱片。謝霖演出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在1967年,而在七年後的1974年,他在動過大手術之後,在Wolfgang Sawallisch(1923-2013)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之下,又演出了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事後他曾說:「任何人在動過大手術之後重新踏上台演出,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最後一件必須做的事;我認為不要浪費間,不畏艱難去做是正確與恰當的。」可見謝霖對布拉姆斯這首曲子的鍾愛。
3 A p4 J6 e$ `
4 t; K# ]2 X5 ]7 _( f0 a
Hussite Overture是一首優美的小曲子,聽起來就跟德弗札克其他作品一樣,帶給我們對波希米亞的幻想,錄音效果細緻柔美,沒有爆棚,但聽起來舒服。而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效果非常傑出,尤其小提琴部分柔細甜美,委婉撫媚,簡直就要聽出耳油。而他的演奏詮釋更是讓人聽了難以忘懷,音樂魅力百分百。
; y9 P6 Y2 C$ K$ ]- u, a Y: w, r) B3 D% r
Orfeo唱片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錯過可惜。
- w& D# t. ?1 p
/ p3 f6 D* U* x6 | }
' S7 }% K" s5 u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