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Decca Solti 指揮的「尼布龍根指環」的轉製是以原始二聲道類比母帶做母源。做類比數位轉換時,採用Studer A820盤帶機播放,透過Weiss類比轉數位器材,轉成24/192。類比母帶處理之前,還需要放在烤爐中,以55度烘烤10小時,這樣類比磁帶才不會黏在一起。為何不直接拿二聲道類比母帶來刻片呢?因為以前錄音時使用的磁帶雜音衰減機制跟現在的設備無法相容,加上磁帶有些地方必須修補,所以必須轉為24/192規格PCM訊號,然後才能做上述工作。
Solti 華格納萊茵的黃金半速刻片版
在此之前,Decca已經將這套尼布龍根指環再版幾次,最早是1984年,再來是1997年,接著是2012年。2012年那次是拿1997年轉製的版本為基礎,進一步處理磁帶雜音。而2022年這次的轉製是由Philip Siney(葛萊美四次提名,三次獲獎)負責工程,Dominic Fyfe擔任製作人。Philip Siney在1989年進入Decca,受教於Jimmy Lock、Stan Goodall與John Dunkeley這幾位前輩錄音師。這三位前輩中,只有Lock在1964-1965年間參與尼布龍根指環的錄製。
Solti 華格納萊茵的黃金半速刻片版
我知道許多音響迷一定無法認可將類比母帶轉為數位,再拿數位訊號去刻製黑膠。但根據Philip Siney在鑑聽過24/192數位檔之後的說法,以前在類比母帶沒有聽到的維也納愛樂銅管與弦樂的泛音現在都浮現了,因為以前類比磁帶本身的Hiss聲掩蓋過這些細微的泛音。2022年半速刻片版完成之後,Philip Siney拿它跟以前各種版本作聆聽比較,包括最早的黑膠版本。他認為2022年這個版本更接近當年的錄音場所Sofiensaal。我想這是形容詞,因為這座音樂廳在2001年8月16日火災燒毀,2013年12月重建之後重新開幕,Philip Siney根本沒機會聽過1958-1965年的Sofiensaal音響效果。不過我相信以Philip Siney的專業來說,他的這番話是可信的。
Solti 華格納萊茵的黃金半速刻片版
為何當年這套「尼布龍根指環」的錄音會震驚唱片界呢?製作人John Culshaw傾全力網羅當時第一流的歌唱家不說,光是錄音成就讓人刮目相看。大家不要忘了,立體錄音是在1958年才正式商業化了,雖然各唱片公司在1950年代初期就紛紛投入實驗性的立體錄音,但1958年的立體錄音技術還只能算是嬰兒期,整套指環是在Decca唱片錄音師邊錄邊發展新技術之下完成的。
在1958年之前,福特萬格勒曾經完成整套羅馬廣播電台的尼布龍根指環錄音,不過那是單聲道版本。1954年福特萬格勒在維也納替EMI唱片再次錄製尼布龍根指環,但也只錄到「女武神」就過世了。所以,Solti在當時的時空、錄音技術背景下,真的是曠世巨著。1958年,Decca著名的Decca Tree錄法僅僅發展約四年,方法是將三支麥克風(左中右)以一個支架固定在指揮上方,這是Roy Wallace與Kenneth Wilkinson二位工程師所發展的。而指環的錄音並非找這二位前輩,而是當年還年輕的Gordon Parry。他也用Decca Tree的方式,不過並非使用前輩用的無指向Neumann M50麥克風,而是改用三支心形指向的Neumann KM56,並且在左右二側各增加一支寬心形指向的M49。這幾支麥克風都是錄製管弦樂的。而在人聲方面,則用了三支M49懸吊在舞台上,收取歌者的聲音,避免歌唱與管弦樂相互干擾。
錄製時間1958年9月24-26日,29、30日,以及10月1-3日,6-9日。半速刻片請倫敦Abbey Studios的Miles Showell刻製。三張黑膠,一本介紹。音響效果非常好,絕對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