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張黑膠也復刻了,華納唱片真的是黑膠迷的最愛。
David Oistrakh所演奏的普羅高菲夫第一號、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前者錄製於1954年6月18日、21日,後者錄製於1958年5月14日與19日。二者都是在倫敦Abbey Road 1號錄音室錄製,前者是單聲道,後者是立體聲。
在此要先說明David Oistrakh跟普羅高菲夫的關係,普羅高菲夫生於1891年,死於1953年;而歐伊斯特拉夫生於1908年,死於1974年,小作曲家17歲。我們都知道哈查圖量與蕭士塔高維契都把小提琴協奏曲獻給歐伊斯特拉夫,而普羅高菲夫並沒有把這二首小提琴協奏曲獻給他,不過二人卻是好朋友。為何二人相差十七歲,會成為好朋友呢?所謂不打不相識,這要從1927年說起,我們都知道普羅高菲夫在1918年就離開前蘇聯,到了西方,在美國、法國、西班牙之間遊蕩,到了1927年終於因為沒有在西方混出名堂,加上思鄉心切,所以第一次回到前蘇聯。1927年在一場敖德薩的演出結束後,當年才19歲的歐伊斯特拉夫在演奏會後的Party中當眾演奏了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結果被在場的普羅高菲夫很不客氣的訓斥一番,並且親 自以鋼琴彈一遍,糾正歐伊斯特拉夫詮釋不正確的地方,當場讓年輕小提琴家下不了台,不過二人卻從此成為好友。1953年普羅高菲夫去世,歐伊斯特拉夫在葬禮上演奏了作曲家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的二個樂章,哀悼好友的去世。
1954年,歐伊斯特拉夫第一次來到英國,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此時EMI唱片的製作人Lawrance Collingwood看到機不可失,馬上邀請歐伊斯特拉夫錄製普羅高菲夫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Lawrance Collingwood早在1932年,就曾促成普羅高菲夫在倫敦錄下普羅高菲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當時演奏鋼琴的就是作曲家自己。看到普羅高菲夫生前的好友來到倫敦,而且作曲家才去世一年,這張唱片如果推出一定會暢銷。該場錄音就在倫敦Abbey Road錄音室第一號錄音室錄製,當時的指揮是Lovro Von Matacic(1899-1985)是克羅埃西亞的指揮、作曲家,現在我們已經很少聽到他的錄音了。
而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錄製於1958年,當時已經進入立體聲時代,EMI再度邀請歐伊斯特拉夫錄製這首曲子,不過製作團隊與樂團都換了,這次的製作人是Walter Jellinek,樂團是愛樂管弦樂團,指揮是Alceo Galliera(1910-1996),義大利指揮與作曲家。為何EMI會再度邀請歐伊斯特拉夫錄製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呢?我猜可能是因為1955年時,歐伊斯特拉夫第一次過得允許,以文化交流之名到美國演出,曲目就有普羅高菲夫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這是這首曲子的美國首演,歐伊斯特拉夫儼然是這首曲子的代言人。
從這張黑膠唱片中聽來,第一號由於錄音比較早而且是單聲道錄音,因此錄音效果不如第二號,不過第一號已經可以聽出小提琴的美處,而管弦樂錄音則比較有壓縮壓抑的感覺,但是也已經可以欣賞。第二號的錄音效果就可以用比較嚴格的標準來看了,您可以聽到很美的小提琴木頭味,管絃樂的音樂規模感也比較龐大。不過如果要跟歐伊斯特拉夫父子在DG的錄音相比,我認為後者在小提琴的光 澤與甜味上更勝一籌。
這是一張值得收藏的黑膠唱片,聆聽這張唱片時,不要忘了想想那個時代東西雙方的冷戰對峙,歐伊斯特拉夫在前蘇聯當局的允許下,努力在西方世界演奏、錄製前蘇聯作曲家的作品,除了自己的聲名累積之外,應該還背負著文化交流的使命。剛接到高雄南方音響黃裕昌飛鴿傳書,說1954年那場錄音 原本是錄製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與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首版編號是EMI CX 1268或Angel 35243,不知為何這張復刻版不按照首版復刻,而是另選普羅高菲夫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難道布魯赫那首的母帶已經損壞了嗎?高雄南方音響不僅是賣音響,簡直也是在賣音樂,這樣的音響店真的不多。
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No.1 and No.2, David Oistra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