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雜談]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劉漢盛 發表於 2020-4-12 14:37:48 |已閱:70311|評論:0|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自 台灣台北
字體縮放
2020 3月5日教育訓練。這次的教育訓練有三個關鍵字,第一個是160Hz以下頻域,第二個是平順,第三個則是充足。為何是160Hz以下頻域呢?因為這個頻域屬於極低頻(20-40Hz)、低頻(40-80Hz)、中低頻(80-160Hz),也是管弦樂團、流行樂的低頻基礎所在,音樂如果缺少這個頻域,就沒有了基礎,沒有了基礎,一切都會崩潰。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然而,160Hz以下頻域很容易受到空間長、寬、高尺寸所形成的Room Mode影響,頻率響應曲線容易扭曲,產生波峰與波谷,如此一來音樂就會被嚴重扭曲,失去作曲家、演奏者、錄音師原本想要展現給我們的原貌。也因為160Hz以下頻域的嚴重扭曲普遍存在於一般音響迷家中,使得大部分音響迷站在錯誤的基礎上去解讀音響諸多現象而不自知。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所以,160Hz以下頻域有二個關鍵字,一個是平順,也就是頻率響應曲線盡量要求不要有大起大落的波風波谷(平直是不可能的);另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160Hz以下頻域的量要充足,但不要過多,因為過多其實可能是扭曲的峰值所造成。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為何充足二字那麼重要呢?因為大部分喇叭(包括落地式與書架型)在100Hz以下就開始衰減,到了63Hz衰減得更多,40Hz以下則一路往下掉。如頻譜量測起來63Hz很充足者,不是低音單體特別大特別多,就是空間Room Mode的峰值剛好落在此處,使得喇叭發出的極低頻量感被空間放大好幾倍而得,這種低頻聽起來會不夠紮實,虛虛的。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到底要如何獲得160Hz以下頻域的平順跟充足呢?第一要件是喇叭體積要夠大、低音單體振膜尺寸要夠大、或多個低音單體。許多人認為想要獲得夠低的頻域再生,聆聽空間一定要夠大才行,事實上這不是必要條件,如果聆聽空間要夠大才能產生夠低的低頻,耳機就不可能聽到低頻。我們在比較小的空間中聽不到「自認」夠低的低頻,是因為喇叭所發出的低頻被Room Mode所干擾,如果能夠排除這些干擾(耳機就完全不受Room Mode干擾),小空間一樣能夠再生夠低的低頻。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再者,許多小型落地式喇叭所標示的頻率響應規格動輒20Hz-25kHz、或30Hz-25kHz等等,但是它們並沒有標示衰減多少dB,很可能到了30Hz已經衰減20幾dB,甚至從63Hz就開始一路衰減。落地式喇叭尚且如此,書架型喇叭更不用說,所以喇叭的頻率響規格通常僅供參考,不必太認真看待。基本上能夠產生足夠63Hz以下低頻的喇叭並不多,低頻需要總面積夠大的振膜來驅動產生,所以想要再生足夠的100Hz以下頻域,喇叭體積、低音單體振膜總面積如果不夠大是不可能的。

第二要件則是找到最佳的喇叭擺放位置、以及聆聽位置,這二個位置是互動相關的,調整時都要改變,不過一般人總是把聆聽位置固定了,只動喇叭的位置,這樣雖然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還不夠,必須同時找到最佳的喇叭擺放位置與聆聽位置,才能做到160Hz以下頻域比較平順、量感充足。第三個要件則是要有適當的器材、線材搭配。正確的器材搭配等於是把一個雕刻品的粗胚雕刻完成。而線材的搭配就等同把粗胚打磨雕琢得更精細,成為一件精緻的雕刻品。

當您了解以上三個要件之後,接下來一定會問:如果能夠滿足這三個要件,音樂聽起來應該是如何呢?這就是2020年3月5日在我家教育訓練的重點:讓編輯們實際聽到我所說160Hz以下平順充足的聲音。

在閱讀諸位編輯的聽感描述之前,我想先列出一些頻域能夠達到160Hz以下的樂器,讓大家了解這段頻域有多麼重要。

88鍵鋼琴音域大約27.5-4186Hz
小提琴音樂大約229-4186Hz
中提琴音域大約130-1048Hz
大提琴音域大約65-1048Hz
低音提琴音域大約41-300Hz
單簧管73-1,568Hz
雙簧管233-1,396Hz
巴松管58-622Hz
法國號61-698Hz
伸縮號82-466Hz
土巴41-311Hz
定音鼓87-174Hz
大軍鼓50Hz左右
爵士套鼓100Hz左右
男高音130-466Hz
男中音110-392Hz
男低音73-392Hz
女低音110-587Hz
低音薩克斯風52-311Hz

當天使用的喇叭是ATC SCM100 ASL主動式喇叭二對上下疊放,前級是Spectral DMC 30SS,數位訊源是Weiss DAC 502播放音樂檔,沒有使用CD。附圖有我家以REW軟體所測得的頻率響應曲線,也就是教育訓練時所用那套音響系統的頻率響應曲線。我先是讓編輯們聽過所有的音樂之後,最後再告訴他們,我有用Weiss DAC 502內建的Creative EQ取三個點做等化補償。哪三個點?43.7Hz增加1.5dB,65.4Hz增加1dB,466Hz增加1dB。

為何頻率的數字那麼奇怪呢?這是內建的數字調整,它並不是整數Hz顯示,而是有小數點的。到底我是如何決定要選這三個頻率呢?一方面參照我的頻率響應曲線,在凹陷的地方來彌補,一方面用耳朵來決定那三個點。既然是在凹陷的地方做彌補,為何只增加1.5dB、1dB呢?一般凹陷或突起不都是十幾甚是二十幾dB,補個1dB、1.5dB有用嗎?我告訴大家,絕對有用,而且這樣就夠了,不需要重度彌補。我還特別讓編輯們比較Bypass跟Enable時的聽感,大家都說能夠很清楚聽到不同,而且都認為Enable時好聽。


當天播放曲目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第二樂章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dCS The Spirit of Turtle第一首Teardrops for Jimmy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馬友友阿帕拉契之旅第一首、第八首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Bottrsini Tre Grand Duetti第七首 Duet for Cello And Double Bass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Nina Simone You And Me第一首、最後第二首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伊豆舞女第一首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玉置浩二安全地帶酒紅的心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張清芳、加州陽光第一首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鄧麗君NHK東京演唱會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Jazz Caruso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Linda Ronstadt、第五首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第三樂章、鋼琴四重奏第一樂章、第三樂章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布拉姆斯、貝多芬、莫札特單簧管三重奏、第一首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傑利畢達克,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第三號交響曲第二樂章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史特拉汶斯基士兵的故事第一首、最後一首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RR Exotic Dance第一首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第二首史特勞斯七沙舞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RR The Turtle Creek Chorale Serenade
第二軌 Jennings: Adiemus、第六軌  Schubert: Serenade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RR Minnesota Orchestra Show Case
第五軌 Liadov: Baba Yaga


頻譜說明
這四張頻率響應曲線圖中,有一張是我家ATC喇叭的頻譜圖,另外三張是其他地方量測的落地式喇叭。其中有一張圖在31-63Hz之間有大凹陷、125-600Hz之間也凹陷,這樣的情況反映在聽趕上就是中頻比較單薄不夠飽滿,低頻也單薄,讓大喇叭聽起來沒有大喇叭的氣勢。
還有一張圖在40-80Hz之間有突起、80-250Hz之間有凹陷,這樣的情況聽起來會覺得低頻量感很足,而且中低頻與中頻很乾淨,事實上中低頻與中頻是不足的,而低頻則過多。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我家ATC雙喇叭以REW所測頻率響應圖。

再來一張突從63Hz就開始一路衰減,我判斷可能是聆聽空間中有大面積空腔木作,形成低頻陷阱的作用,把落地式喇叭的低頻、極低頻吸收,再加上喇叭原本低頻的衰減,才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我家ATC喇叭的頻譜很好認,就是在60Hz處有很窄的凹陷,40Hz以下開始衰減。請注意,我家的頻譜一格是5dB,其他三張頻譜一格是10dB。


陶忠豪

音響迷都知道低頻很重要,但是知道什麼才是正確低頻的人我相信不多。在這次教育訓練聽到的示範曲目中,有四首曲子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第一是這次聽到了弦樂四重奏,這類曲子其實是很少160Hz以下低頻的,就算是用大型喇叭系統播放,也不應該聽到過度混濁的低頻,總編這套系統呈現的是非常乾淨、清爽的琴音線條,演奏力道的變化非常直接靈敏,弦樂線條凝聚、能量釋放直率不壓抑,但也完全沒有緊繃乾澀跡象。

聽馬友友「阿帕拉契之旅」中大堤琴與低音提琴合奏時,就可以清晰分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差異,低音提琴的低頻不但更為下潛,而且琴音有著非常紮實的密度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論弦樂四重奏或低音提琴,琴音線條都沒有任何濁氣,而是有著非常直接、真實、清爽的木頭味,如果音響系統無法展現這樣的弦樂音質,那麼很可能就是受到了不當喇叭擺位或是空間Room Mode駐波的影響了。

第二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鄧麗君的「東京演唱會」,總編將此曲列入低頻教育訓練的示範曲目時,我就感到好奇,因為此曲應該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低頻才對。沒想到用總編的系統實際聆聽,我才發現以往聽這張專輯時,注意力都放在鄧麗君的歌聲,完全沒注意到伴奏的貝斯與爵士鼓演奏竟然也如此出色,擊鼓的力道非常直接強悍,鼓與電貝斯的低頻收放速度更是俐落,低頻質感非常紮實,沒有任何膨脹鬆散模糊的跡象。唯有透過可以正確再生低頻的系統,才能讓人感受到鼓手與貝斯手的真正實力,也才能讓人聽到錄音師泡製這張專輯時的用心。NHK在籌備鄧麗君這場空前絕後的現場演唱會時,肯定是真正下足功夫,請來第一流的樂手與錄音師參與。聽過總編這套系統的播放後,我才真正體認到這張專輯的價值,也得到了更深刻的感動。

第三首令我印象深刻的曲子是老虎魚那曲「Caruso」,音響迷對此曲應該不陌生,不過在總編家聽過其他低頻均衡的錄音之後,再聽「Caruso」,就會發現它的低頻有明顯過度強調的跡象。聽其他流行音樂錄音,也可以感受到這種刻意凸顯的低頻。如果音響系統的低頻表現正確,對於此類音樂的辨別能力也就更強。

第四首令我印象深刻的曲子,是RR那張「Exotic Dance」第一首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Dance of the Tumblers fromThe Snow Maiden」。這是一首有趣的曲子,我常拿來測試音響系統,或許是因為RR的錄音太優秀,中頻層次與飽滿感絕佳,所以即使用一般小落地或書架喇叭,一樣可以聽到飽滿充沛的低頻氣勢。事實上,我們在這樣的系統其實只能聽到中低頻。唯有用低頻正確的大系統播放,才能讓人感受到管弦樂團低頻基礎的重要,也唯有清晰、充足、平順的表現出管弦樂團中打底的那層低頻,才能真正展現交響樂壯闊的氣勢,以及宏大的結構層次。而要完整表現交響樂的低頻,不但音響系統必須具備充足、線性的低頻延伸能力,控制力、暫態與低頻解析力也必須具備頂尖實力。

最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次聽到的聲音,竟然是總編用Weiss 502的數位EQ調校過的表現。總編只在43.765.4466Hz三個頻率,做了1.5dB1dB1dB的微幅調整,但是聽感上卻出現顯著差異。關掉數位EQ之後,可以明顯察覺中低頻後縮,擊鼓的飽滿感也有所不足。實在很難相信,如此微幅的調校,竟然對於整體重播可以展現出如此大幅度的提升。可見使用DRC數位空間校正系統來對抗聆聽空間的Room Mode,真的可以為音響迷帶來前所未有的改善。



韓享良

聽音響,低頻的拿捏與調整是最重要的,低頻少了,聲音會缺乏穩定的下盤基礎,也缺乏撼動感官的元素;低頻多了,則是會遮蔽掉其它細節,讓音樂缺乏細膩度,甚至會對聲音形成扭曲,所以低頻調整可說是「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是音樂能否完美展現質感的關鍵。而這次總編的教育訓練就是鎖定「160Hz以下的低頻」,讓我們體會看看什麼叫成功調整的結果。

本以為這次的示範,應該會讓我們優先感受到低頻的剛猛或強勁,但結果並不完全如此,我最大的體會其實是平衡,總編的這套系統調整得非常平衡,而且控制力絕佳,低頻的收放之間速度極快,創造了非常寬廣的表現能力。例如當低頻只是在背景中微微襯底時,我感受到低頻段的能量明確存在,但完全不會喧賓奪主,而其它中高頻段仍然有豐富的細節、甜美的質感,完全不會被遮蔽,甚至比我平常聽到的細節還要多。當樂曲中出現大鼓打擊,或流行音樂的低音鼓點出現時,則是又能感受到能量瞬間爆發,低音非常的紮實、有厚度,而且有很好的速度,快放快收,同時能建立很大的動態。

例如播放Jazz Caruso一曲,由總編的系統來播放,中低頻厚重、龐大、飽滿,但完全不會有偏肥或是模糊的現象,中低頻段仍然能有絕佳的層次感與細膩度,而且聲音有很好的凝聚力,加上中高頻仍然有清晰的細節,讓音樂變得極具穿透力,同時有很好的結像與形體感,給感官很紮實的感動。又例如馬友友的阿帕拉契之旅第一首,有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合奏,低頻段的能量非常濃厚,弓弦的磨擦質感清晰,而且弦振帶出的餘音有著很好的質感,結果重點是,整首曲子聽起來仍然很清爽、很平衡、很乾淨,給耳朵非常舒服的享受。

聽久之後我發現,平常我調整的低頻其實太多、太滿,也太蓬鬆了,雖然乍聽之下好像很過癮,但其實缺乏了這次所聽到的這種細膩度、凝聚力與層次感,在總編這樣平衡、中性的系統上,不僅能適時展現低頻威能,還能把更多細節與層次展現出來,而這樣的音樂是更能打動人心的。低頻的調整果然是「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呀,值得再用心鑽研。



陸怡昶

如果要讓人「感覺」低頻表現不同凡響,一般人多半會開大音量作「火力展示」,但總編在這次教育訓練過程中卻僅用正常聆樂的音量演示音樂內容,如果總編不事先表明課程重點在低頻,我想大家都會把聲音描述著重在整體均衡性、細膩的質感、豐富的層次與敏銳反應強弱分明的動態,事實上這些都與「搞定低頻」大有關係,我認為總編的音響系統的低頻「同時」具備兩項特點:第一是「不用開大聲」就有飽滿的低頻,以正常音量聆聽就能感受到交響樂團的規模感;第二是快速結實「高解析度的低音」。

對音響玩家來說這兩項能達成一項就很不錯了。先說「低頻飽滿」,大部分音樂的低頻成分低於40Hz的不多,照理說大型喇叭應該能延伸到此頻段,然而卻常受到Room Mode的影響,在40Hz至60Hz頻段的響應發生嚴重陷落,落地喇叭聽起來就會像小喇叭,鋼琴、豎琴、低音提琴、土巴號、巴松管、腳踩大鼓、低音鼓……在這個頻段的能量被嚴重衰減,低音怎會飽滿?總編的系統在此頻段完全沒有陷落且量感適中,為整體的聲音建立了穩固紮實的低頻基礎,我認為這是不用開大聲就能展現氣勢與重量感的關鍵。

再說「高解析度的低音」。多數系統受到空間Room Mode因素與喇叭擺位的影響,在60Hz至160Hz之間會有一個或多個頻段頻響隆起(駐波),這是讓我們覺得「低頻飽滿卻不清晰」的主因,總編以他的經驗與聽感作調校加上儀測檢驗,使整體低頻響應相當平坦、沒有特定頻段明顯隆起的峰值,「去化駐波」是低頻清晰的關鍵之一。再者總編的系統是以四支主動鑑聽喇叭同時發聲,每支喇叭以200W功放直接驅動12吋單體(無被動分音元件),充沛的驅動力與更多的單體數量使系統在播放音樂時保有很大的餘裕、可以大幅降低失真,並且「多個低音單體」平均分擔低音發聲能減輕負荷、縮小音盆振幅,提昇了暫態反應與控制力,這也是使低音快速敏捷的條件。

無論是玩家還是評論員,我們經常會遇到「低音聽起來飽滿卻不清晰」的狀況,這時候應該要思考「聽起來飽滿的低音」是不是駐波;當我們覺得「這麼大的喇叭低頻卻不夠分量」就該想想在低頻下段是否有凹陷。我認為與其憑空猜測不如相信科學:以儀測為基礎,先「看見」頻率響應與暫態響應狀況、思考如何處置,讓系統調校先建立在更正確均衡的基礎之上,先求「中性」再以調聲賦予我們喜歡的聲音個性,看似麻煩、卻能大幅縮短「只憑聽感調聲」嘗試錯誤的時間,對我而言,這才是調聲的捷徑。



洪瑞鋒

這次教育訓練的主題是160Hz以下低頻,以及極低頻的平順與充足,對於聽感的影響有多巨大。而這個主題也是許多追求優質低頻音響迷的必修課題,對於架構音樂的規模感有很大的幫助。

為何是160Hz以下呢?因為從這個頻段開始往下,它連貫包括了包含了極低頻(20Hz-40Hz)、低頻(40Hz-80Hz),以及中低頻(80Hz-160Hz)段落,是音樂重播裡,相當關鍵的基礎。如果這個160Hz以下的能量太多,空間無法消化,就會產生駐波而遮蔽細節,讓音樂聽起來不夠清爽活生。反之160Hzz以下的低頻能量不夠充裕,少了低頻為音樂作基礎,聲音聽起來就會沒氣勢;就算您搭配的是大支的落地式喇叭,也會聽起來像是小系統一樣無法呈現出等比例的音樂規模感。

那要怎麼確保160Hz以下可以平順且充足的再生呢?總編說條件有二:第一個是要先確定您目前使用的喇叭,是否有能力可以再生100Hz以下這區間的低頻響應。總編告訴我們,很多落地型喇叭大多在60Hz以下就開始快速衰減,根本談不上要再生所謂的20Hz-40Hz極低頻的段落。而且大多喇叭品牌標示出的頻率響應都是「僅作參考」,測試標準大不相同,因此目前的音響系統是否有能力重播完整的20Hz-160Hz,就是尋找好低頻的第一要件。

第二是您的喇叭是否因為聆聽空間Room Mode的扭曲,而讓這160Hz以下的低頻再生,產生所謂的「凹陷」或者「凸起」,而扭曲了音樂本身的平衡性,這是大多數人最容易遇到的問題。通常越大的空間就越不容易受到低頻駐波干擾,但空間越大代表殘響越多,需要更多的吸音與擴散材料當作輔助。越小的聆聽空間因為殘響少,聽到的大多都是喇叭的直接音,因此更要做適當的吸音與擴散,但此時使用的喇叭體積積如何與聆聽空間做到平衡的搭配,就相當關鍵。

再來,總編也提到,許多人(包括早期總編自己)認為小空間無法再生極低頻的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因為如果空間大小對於極低頻的再生有絕對的影響力,那麼為何我們在耳機內,播放有極低頻的音樂訊號,耳朵卻一樣可以感受到?關鍵在於喇叭本身能否發出那麼低的頻率,還有聆聽空間中的強烈中低頻、低頻峰值是否遮蔽了其他更低的頻域。此外有人認為聆聽位置離喇叭近無法聽到很低的頻率,這也不正確,因為喇叭廠在為喇叭測試頻率響應的時候,測試麥克風都是放置在單體前一米的位置進行測試,但麥克風卻也同樣可以偵測到20Hz的極低頻。音響迷所聽到距離喇叭越遠低頻量感越多是因為加入空間反射的低頻與Room Mode的作用所致。

既然空間大小不會影響20Hz-160Hz這區間的低頻以及極低頻再生,我們應該怎麼讓這部分的頻率響應盡可能平順又足夠呢?如果您的喇叭確定可以再生100Hz以下的低頻,那就是在現有的聆聽空間中,盡可能尋找到一個對該喇叭中低頻以下(20Hz-160Hz)影響最小的地方進行擺位,盡可能不要有太嚴重的凹陷與凸起(要絕對的平坦是不可能的),再透過一些聲學處理器或者音響器材做輔助(如低頻陷阱,或者像是總編這次用Weiss DAC502針對特定低頻做修正),就可以享受160Hz以下平順又充足的音樂平衡感。

至於怎麼尋找到喇叭在該空間中最理想的擺位?第一個可以用聽的,但最務實的作法就是用簡單的iPad架上麥克風,配上專屬App就能測量,越昂貴的麥克風,測量到的數據就越精準,但一般的麥克風其實已經可以讓您初步瞭解現有的聆聽空間的低頻條件為何,這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音響迷請切記!

這次前來總編家試聽的歌曲,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感受一下,當160Hz以下的低頻與極低頻可以平順又充足,可以獲得怎麼樣的聽覺感受?以下我簡單用幾首歌曲,描述我聽到的感覺。

總編當天播放的第一首是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裡面的音域大多都在160Hz以上,因此可以讓我們先瞭解,音樂中較少160Hz以下頻段是什麼樣的樣貌。而弦樂四重奏也很適合測試音樂的平衡性,如果在中低頻段已經有明顯的隆起,弦樂低音域的演奏就會顯得不夠活生。而就現場聽見的,每把弦樂器凝聚、有密度,有木頭味,而且都還能帶著很好的水分與聲音甜味,足以顯盡木製樂器的和聲美感,是很平衡的聲音表現。

再來,當您的160Hz以下是平順又充足的時候,低頻聽起來就絕對是乾淨清爽透明的;沒有厚重、沒有肥厚、也沒有混著不清,無論大編制還是小編制都一樣,就好像用專業的DSP空間校正過後的低頻質感一樣,將先前不必要的低頻贅肉完全消除。此時音樂聽起來除了平衡,暫態反應也會特別快,而這些都是原本錄音就灌注於內的音樂特性,只是過去都因為空間對低頻產生的扭曲,讓聲音快不起來。

在聆聽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第二樂章的管風琴,就讓我感受到所謂清晰自然又夠沉的低頻表現有多吸引人,我可以感受到管風琴有著一股很沉、很凝聚的極低頻能量,完整又平衡的覆蓋在音樂畫面裡,即便極低頻的密度跟能量是充裕的,但耳朵聽見的低頻卻依然有著相當清爽透明的質地,而且那些極低頻的再生都不像是奮力「擠出來」的,而是很寬鬆的就浮現在音場內,這就是完全解放聆聽空間對音樂進行低頻加成後的優異低頻表現啊!

當我坐到皇帝位上的時候,播放的剛好是Nina Simone演唱的「You and Me」爵士專輯。這是一張早期的錄音,錄音風格直接自然,鮮少加料,也沒有刻意要彰顯的音響性。這些早期錄音若用過去的音響系統播放,容易感覺到錄音質感偏硬,形體過於纖瘦等通病,但我發現當160Hz以下的低音域平坦,我可以感受到低音貝斯的每一次撥彈都有著恰如其分的低頻音粒,質感有彈性,低音貝斯的演奏表情豐富,最重要的是:我現場聽見的音粒形體大小都是一致且適當的,不會因為演奏到某個低頻段落而讓音粒顯得意外膨脹,這是測試低頻響應是否平順的一大參考標準。

當天令我意外的還有播放老虎魚的「Jazz Caruso」,以前聽老虎魚的錄音,我總覺得過份龐大的音像與刻意的音響性,容易讓人感覺到混音做得太滿,在聽感上不夠平衡。但我發現當您將160Hz以下的低頻收乾淨,雖然老虎魚那標準的龐大音像同樣存在,卻多了一種更有穿透力的特質;聲音不會僅是龐大的渙散,而是像是實體一般的結像在空氣中。低頻下段聽起來也沒有那些無法控制的低頻外溢,將低頻邊緣收得剛剛好,讓人聲與周圍的樂器,有著明確的「留白空間」,形體更為精鍊,唯有在這麼平衡的狀態下,老虎魚的音響性才會顯得震撼,又不會過於滿載而讓人受不了。

最後我要說能在這樣的音響系統下聆聽RR錄音實在非常享受!個人也曾在Joy Audio買下一張RR交響樂精選集,但慚愧的是,我也跟許多音響迷一樣,曾經試過幾次在不同等級的音響系統播放之後,便束之高閣,因為RR錄音音樂動態寬廣,小聲時無法彰顯音樂細膩的聲音表情就會顯得無感,但將音量開大,當管弦樂齊奏時,又會讓喇叭無法瞬間展現這強大的低頻能量。

這次在總編這邊聽,我真的是第一次感覺到RR錄音原來可以這麼清爽、這麼活生,低頻可以在瞬間彈出後,又立刻消散於空間裡,讓人感覺到就算是這麼大的編制管弦樂曲,也能在備有強烈震撼力之同時,保持著一流的控制力,讓音樂保留著清爽透明的味道。光是聽見這樣的RR錄音表現,就又讓我想要把當初那張RR精選錄音再拿出來聽了。

尋找好低頻是音響迷一生的課題,除了要有好器材、好空間,還要有對的方向跟心態,唯有三個條件都到位,才可以真正一睹音樂全面平衡所帶來的驚喜與喝采,值得音響迷一生追尋。以上心得,與讀者做分享。


蔡承哲

這次的主題是低頻的重要性,更明確則是指160Hz以下對於整體音樂的影響。其實弔詭的是眾編輯們都是先知道本次主題,因此都會特別去注意音樂中低頻段的表現。實際上低頻段的演奏多半都不會是音樂中的主角,因此在無從比較的情形下,其實很難發現高品質的低頻,是如何提升整體音樂。這也是本次教育訓練的目的。

單論低頻的品質,雙主動ATC可以說是樹立起極高標準。鼓擊的密度、勁道,還有收放迅猛、一絲不亂的控制力,從各個面相而言都是高水準。低音提琴其形體與弓弦的彈性也都相當精采,聽者能感覺到一根根粗弦的韌性與彈跳力。再來,雖然低音提琴形體凝聚不渙散,卻不會使人有緊繃的感受,拉奏出的是舒張寬鬆的琴音。快節奏樂段也能夠展現靈巧的速度感,宛若輕盈的舞者步伐。

以上都還只是單單描述低頻段的優異再生能力。而有了這種條件之後也會連帶提升整體音樂的表演豐富度,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者就是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其實這首交響曲相信夠高品質的書架喇叭也能夠發出令人感動不已的聲音;但是只有在夠好的低頻再生下,才能體會到從開頭就開始在鋪墊的低頻,所塑造那種風雨欲來前,宛若預兆般的諭示效果。也只有平順的低頻響應,才能不扭曲貝多芬作曲的原意,或者說是指揮希望達成的聲音效果。

又如鄧麗君在1985年日本演唱會唱的那首「空港」。這首相信不少人都聽過,自己也聽過幾次,但這次無疑是聆聽效果最好的一次。分析起來應該是全頻段都能在充滿能量與爆發力的激昂熱力中,依然維持穩定不亂的控制能力。也因為音樂都能牢牢控制,因此穿插在主旋律之間的細微音樂得以清晰被聽見,個人甚至有在第一時間難以接收全部細節的感受。

最後當教育訓練接近尾聲,令人驚訝的是總編竟然告知有使用Weiss DAC 502 DSP對本來就算是不錯的頻率響應進行些微補償,而且總共只補三處,二處1dB一處1.5dB。並也讓我們比較有無開啟DSP修正前後之差異。令人驚訝的是雖然補償很少,但是Bypass時在聽感上,低頻段量感與飽滿度皆有明顯差異,甚至覺得有某些細節消失了。顯然低頻段對整體聽感是牽一髮動全身之。使用DSP中的EQ進一步優化聆聽空間也是未來值得發燒友研究的課題。

許慶怡

低頻是聲音中最討人喜愛的元素!用家庭劇院看電影,耳朵會很自然地去期望聽到量感飽滿、鏗鏘有力的低頻音效。聽音樂亦然,一首樂器組成簡單的爵士樂、一場編制規模龐大的室內樂、一曲悠然輕快的女聲流行音樂,低頻的存在同樣也是必然的,因為低頻是錄音師透過為歌曲所賦予的靈魂。

很多人都有遇過一個問題,用性能不錯的落地式喇叭聽音樂,但低頻效果怎麼聽就是不對,雖然可以聽到量感與力道,但感受不到層次與下潛的細節。其實我們遇到這個狀況,很多時候是喇叭發出的中低頻聲能被空間的Room Mode扭曲,因此聽到的低頻往往都是空間造成的凹陷或隆起,而非音樂原始的低頻樣貌,所以聆聽時要忠實還原錄音師為歌曲調配出的低頻韻味,除了取決於器材的搭配與調聲手段之外,空間因素也至為重要。

這一次在總編寓所進行的教育訓練,正是以低頻為題,聆聽不同類型的歌曲,讓我們去瞭解160Hz以下的低頻應具備的風采。其實這次播放的曲目很多都是在本公司試聽室聽過的曲子,但當天卻讓我汲取到過去從來都沒有聽過的低頻效果,比方說室內樂的Double Bass演奏時,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拍彈帶來的弦振的效果,這種Q彈、傳真的聲音可以轉換成明確的音像讓人聽得如此清楚,真的很不簡單。

除此之外,幾首弦樂合奏的曲目,小提琴與中提琴、大提琴不僅融合成優美的旋律,也能聽出分離感,出色的中低頻效果,更能讓大提琴傳達出密度高、黏滯感強的溫暖音色,在巨大的形體感下,不用特別坐在皇帝位,其實就可以感受到非常強的場面效果,感覺就像坐在演奏廳前幾排聆賞一樣過癮。

在聽Nina Simone唱歌時,歌聲巨大的形體搭配厚實Double Bass譜出的節奏,同樣也將聆聽區變成舞台前方的搖滾區,讓人感覺不到喇叭與其他器材的存在。閉目想像,我宛如穿戴體面的美國東岸仕紳,坐在大西洋城夜總會貴賓席聆聽Nina Simone一對一獻唱,一場美聲白日夢,就是如此過癮!

聽交響樂同樣也是很棒的享受,無論是布拉姆斯的雙重協奏曲還是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均衡自然的現場效果,讓人感受到古典樂最令人陶醉的協調性,管弦樂器清楚的定位、豐富的演奏細節,在開闊的音場中,內聲部蘊含挖掘不完的聲音層次。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雪孃丑角之舞」,大鼓透過飽滿的能量、紮實的力道、明快的速度與良好的控制力,讓這首以豐富的樂器搭配編織出來的曲目,在磅礡的低頻氣勢中跳出歡愉活潑的舞步,這種效果我在公司試聽室、甚至自己的耳機系統中完全感受不到的。

一套能呈現歌曲中低頻最忠實樣貌的系統,就是能讓不同的歌曲聽起來更具魅力,這次我見識到了,而這場編輯教育訓練,也是我近兩年來聽過最有感的一次!




蘇雍倫

這次總編的教育訓練,除了再次讓真正的「正確好聲」強力打入印象之外,本回更是透過總編的選曲,體驗到「低頻的重要性」。每次在試聽一件新器材時,往往最關心的就是它的低頻,夠不夠多?夠不夠深?夠不夠猛?有時候聽到轟轟的聲響、或是有點撞擊力,就有可能先肯定說「這低頻不錯」。但這些真的是「正確的低頻」嗎?總編這次教育訓練就是以「正確的低頻」為主題,並且告訴我們,160Hz以下的低頻再生其實是很困難,究竟「好的低頻」在數據上、聽感上應該要有的樣貌為何?這教育訓練一次都感受清楚了!

總編說,好的低頻首先要在測量數據上,不能有凹陷或是突起,若有這些情況很可能都是Roon Mode造成的;另外就是聽起來要充足。從第一軌播放的聖桑管風琴,馬上就來感受所謂的極低頻是什麼模樣?聖桑這首管風琴擁有32Hz的極低頻,許多系統不一定能確實還原出來,這次在總編的系統上,非常明確的聽到那管風琴最低音的還原。聽起來,不只是順暢,而且有很多細微的振動,不是所謂的震撼,而是有著好似帶著纖毛感的表面,會覺得那聲音很低,但同時是有很多細節的,而且是很精緻的,不是只有一個音頻、一個地面振動那麼簡單。

接著換播放有低音提琴演奏的The Spirit of Turtle第一首「Teardrops for Jimmy」,總編也說低音提琴的表現也是低頻正確還原的一大罩門,而在這邊所聽到的,則是很可以很明確的聽到弦在振動的感覺,如果是錯誤的話,通常會聽到在某個音頻特別大聲、轟耳,時常會覺得是低頻很強,但其實那都是扭曲而不均衡、且受到Roon Mode影響的失真。這個感覺,在馬友友的阿帕拉契之旅曲目中,其中有拉奏低音提琴的伴奏,更可以完整體會,去除了不正常的隆起後,低音聽起來乾淨平順之外,我更能感受到樂音本身的強弱,那是作曲家、演奏家確實賦予的「表現」,是很有真實感,且細節一致的,這很重要!

我回想以前若聽到的是Roon Mode造成的隆起,在聲音突然放大的地方,第一是不自然,好似不是隨著樂曲該有的情境變大變強;第二是低音變強的時候細節不明顯,雖然順順過去以為沒事,但經由此次教育訓練,就會知道那些都是失真,而非真正樂器聲音強弱變化時該會有的樣貌。

接下來另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Nina Simone的歌曲,當低頻的響應正確時,女聲的表現是如此的有厚度,而且音像不過分浮大。接下來在玉置浩二的錄音中,很明顯的,對比之前的錄音,可以感受到這流行音樂偏好的誇示方法,低頻雖然有「加料」的強化,導致聽起來特別有震撼力,但由於系統本身非常均衡,所以不會有惱人或轟耳的感覺,而人聲部分,一樣還是感受到極強的實體感,玉置浩二各個音域的表現都很完整,能聽出聲帶細細振動的所有細節。

接下來特別有心得的部分,還有張清芳、鄧麗君的曲目,特別能破除我們對這些經典金曲的錄音是否不夠好這個迷思,其實完全沒這回事,大唱片公司的錄音,除了少數,大部分都可以用好、更好、非常好來分層次,這些一流的歌手,其背後製作水準,根本不可能是壞的。像是在張清芳的歌曲,運用了不少電子音效,在這系統中,連電子音效都可以有特別飽滿、紮實、但不會過肥的感受,非常有層次感;鄧麗君的現場錄音中,則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背後樂手的高水準,低音非常俐落,每個節拍都穩穩抓住且恆定的運行著。

接下來以一連串的大編制與合唱團樂曲來總體審視低頻。我的感想是,一般的小喇叭系統或是沒有調整好的空間或搭配不當的音響設備,由於低頻不能完整呈現,或是有異常而不自知,所以很多大編制管弦樂其實是「少了很多東西」的,透過今天的聆賞,才知道原來這些曲目中,都有低音部去鋪陳許多作曲家的意念,讓整首曲子聽起來是更完整且有節奏性的。

我想起很久以前,曾經有想要學電Bass,當時與朋友討論,另一個不懂電Bass的朋友問一個有在玩樂團的朋友說電Bass到底在樂團的定位是什麼?而玩樂團的朋友只簡單說了一句:Bass是曲子的靈魂。這個說法雖然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確,但是我今天在教育訓練時,確實可以一直讓我想到這句話,因為那些正確、明確、平順、強力、均衡的低頻,影響到的不只是撞擊力或動魄感;低頻有punch,那個punch不僅要有,而且punch其實是很複雜的,也不一定是打擊而已,而是更有層次的去影響高頻、中頻、中低頻,影響整體音樂的均衡性。

低頻的傳真與否實在是非常深奧,但要聽出好壞,有了清楚的導聆之後其實很容易。在正確的參考、正確的訓練之後,優質的低頻表現該是如何很快可以烙印在心中,對我們往後鑑賞其他音響器材,真的非常有助益!


蘇雍翔

怎樣的低頻是好聽的?應該要豐厚飽滿、還是紮實有勁力,相信所有玩音響的人都能說出一番道理來。可是卻不見得每個人都知道真正「平衡」的低頻是什麼樣子。我們經常在音響系統中聽見過於臃腫、氾濫的低頻表現,如果經過調整後還是無法改善,可能就會怪罪於系統實力不夠、音樂錄音品質不佳。當然,要呈現出正確的低頻重播,喇叭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但是低頻不好聽,絕大多數的原因可能是大家在音響調聲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對低頻產生扭曲的觀念。

從前音響迷都是在沒有量測儀器的情況下,經由喇叭擺位、線材和調音道具,一步步土法煉鋼的調整系統,久而久之也建立起自己對於「平衡」的概念,尤其是在最難調整的「低頻」質感上,只要聽見「下潛夠深、量感夠強」,就認為系統已經達到平衡。然而許多人卻忽略了,沒有一個聆聽空間是完美的,尤其是在開放式的客廳空間中,必定存在著許多聲學上的缺陷,這些缺陷往往會使低頻的某些頻段產生峰值和凹陷,也就是空間長寬高所形成的Room Mode。舉例來說,如果低頻在特定頻段上有峰值時,則容易產生嗡嗡的空間共振,造成大家誤以為是低頻量感夠飽滿了,也沒有處理凹陷的頻段。這樣的低頻不夠平順、量感不足,嗡鳴還會掩蓋中、高頻段的細節,最後呈現出來的音樂當然就不夠傳真。

而這次教育訓練,總編就是讓我們知道160Hz以下的中低頻、低頻、極低頻對音樂重播的重要性。前提是必須透過儀器的空間量測,有了真憑實據在對空間做調整,才能達到真正的平衡。過去我經常對低頻有所貪戀,無論聽什麼音樂都想要再多一點量感,才覺得有聽到低頻、才覺得有爽度。而今天卻徹底顛覆我的想法,例如弦樂四重奏中的低頻僅有大提琴的低音域演奏,如果調整得當,聽起來應該是乾淨清爽、毫不壓迫的,低頻能量要能不搶戲、不掩蓋細節、恰到好處的襯托著小提琴和中提琴的演奏,還要聽到飽滿木頭共鳴感與清晰的弦振細節,才能感受到弦樂的美感。

再來,過去測試極低頻習慣用管風琴演奏,但往往只要聽到飽滿的能量就誤以為喇叭有下潛。但聽了總編的示範,才知道其實多數系統通常在60Hz的極低頻不夠充沛,以至於細節容易被掩蓋,最後聽到的低頻只是氾濫能量。而這次讓我聽到的更豐富的管風琴層次,像海浪一般沉在地上輕輕按摩著,且質感細緻、能量是柔順不浮誇的。

然而正確的低頻也絕對不只是唱獨角戲,它足以扭轉整首樂曲的聲音走向。例如在大編制的交響樂中,它是樂曲呈現氣勢的基礎。在總編播放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中,再次應驗低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低頻能量再強、動態再大,始終聽起來很清爽,為龐大的樂團編制提供很好的下盤支撐力,卻不掩蓋任何細節。以至於在複雜的樂團編制中,小到一把小提琴的線條感、擦弦細節依然非常清晰,甚至是一個鈴鼓都能聽見片片分明的金屬光澤。
在這樣相輔相成的和諧演奏中,能聽見大氣磅礡,也能聽見精緻靈動,沒有任何一個頻段會感覺到突兀,一切都很自然、很傳真,作曲者的創作理念也更加一覽無遺!一首首不同類型的音樂聽下來,再三感到被總編重重的棒喝,原來真正平順且能量充足的低頻是這麼可貴,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陳彥驊

低頻對於一首曲子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這個問題其實非常不容易得到答案,只有在自己親身體會過才能知道。事實上,許多喇叭(包括落地喇叭)在表現時往往沒有將160Hz以下的低頻充足、平順的表現出來,造成低頻聲音失真的現象,如低音Bass的形體忽大忽小,或是大鼓敲擊的連續性不足等情形都是如此。

為了使本刊編輯都能夠理解低頻的重要性與真實質感,本次教育訓練總編特地為眾同仁導聆。在正式聆聽曲目前,劉總編便破題點出,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沒有聽到真正好的低頻。有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調音時呈現的低頻不夠平順,例如圓山飯店音響展的展間就因為房間Room Mode與裝潢關係,使得60Hz以下的頻率有非常嚴重的滾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聽見管風琴的極低頻。

總編再說,如果無法適當解決Room Mode的問題,低頻在100Hz至160Hz間也非常容易有峰值,這樣的情況就會造成樂器形體忽大忽小,進而影響到整體畫面感的失真。接著總編播了一曲「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為什麼挑這首曲呢?總編指出,原來這首曲目低頻最多到100多Hz左右,160Hz以下的頻域不多,不過如果空間有產生峰值,也就會聽到失真的形體感;透過總編調整過的ATC SCM100 ASL喇叭,我聽見的是非常柔順、優美而自然的音質,相當令人享受。

接著總編再播一曲「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由於這首曲中的管風琴極低頻可達30多Hz,所以在管風琴一播出來就能感受到非常莊嚴的威壓感,但這層鋪墊於眾樂器下層的極低頻,卻絲毫不影響整體協調感,甚至給人帶來沉穩的感受,與其他中高頻樂器形成非常華麗而壯闊的演奏畫面,宛如置身於演奏廳之中。

在聆聽由dCS製作的「The Spirit of Turtle」第一首「Teardrops for Jimmy」時,能夠聽到Double Bass很凝聚的低頻形體,彈性好到連回振劃過空氣都聽得出來,而且每個音都相當一致,不會有忽大忽小的問題,也因為這種穩健的表現,在搭配銅管的甜味下,營造出從容而隨興的自在感。這種穩健的低頻表現,在接下來由馬友友演奏的「阿帕拉契之春」專輯也聽得見,且無論節奏快慢都毫無壓力。

聆聽完演奏曲目後,總編播了搭配人聲的曲目,首先是由Nina Simone演唱的「You And Me」專輯,能聽見鋼琴很穩健而紮實的低頻形體,且每一下按壓的指勁都完整呈現,但與此同時人聲的凝聚、鬆軟自然感絲毫不受影響,反而口形完整,呈現非常從容的畫面感。接著在「伊豆舞女」的第一曲,則能聽到凝聚的Bass同時人聲換氣細節也一覽無遺,搭配清亮琴聲,能聽見絲絲縷縷的哀愁。

在較為流行的曲目,如玉置浩二演唱的「酒紅色的心」,則可聽見大鼓低頻紮實、飽滿的形體感,卻又絲毫不影響其他頻段,搭配玉置浩二充滿磁性、渾厚的嗓音,與甜美的吉他聲情感真摯,完美構成富有情感的畫面。而在鄧麗君的東京演唱會「空港」一曲裡,則可聽到飛機引擎轟隆低鳴與觀眾歡呼間明顯的層次感,鄧麗君清亮綿柔的歌喉更是在其中穿越而出,完全不受影響,非常有臨場感而過癮。

在接續幾首布拉姆斯的曲目裡,包括「雙重協奏曲第三樂章」、「鋼琴四重奏第一樂章」則能感受到低頻所營造出的「氛圍」。當低頻作為非常穩健而飽滿的鋪墊、維持層次感的同時,將能更凸顯中高頻樂器的甜美、溫暖質感,同時也為曲目的行進帶來更磅礡有勁的能量感。

緊接著的幾首曲目,包括傑利畢達克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以及史特拉汶斯基「士兵的故事」,還有由美國RR唱片公司製作的「Exotic Dance」裡頭第一首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雪孃丑角之舞」、第二首史特勞斯「七紗舞」等曲目,都能聽見收束得非常完美的低頻,也就是暫態反應極佳,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能聽見低頻樂器完整的發聲過程,眾多樂器齊發時更有非常猛爆的畫面感,非常震撼人心卻不會帶來絲毫壓力。

在這次教育訓練中,我認知到,其實有時在聆聽曲目時,會因為沒有聽過該首曲子「標準」的狀態,而誤判器材的實力何在,進而斷定某個器材不好,但可能器材只是「還原」了曲目原本的模樣。在反思的同時,我也意識到必須不斷鞭策自己,多多嘗試聆聽真實的樂器聲,才不會因為「偏食」而誤殺忠良。所幸,現在已經有不少可以進行空間校正的器材,我想這也是現代音響迷的一大福音吧。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160Hz以下的低頻、極低頻平順與充足有多重要,有多難達到。音響論壇新視聽教育訓練 ... ...
貼心提示:
1、若由本站編輯所發表之文章,如需要轉貼分享,請記得標註出處來源即可。
2、在論壇裡發表的文章如是網友個人發表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3、論壇的所有內容都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時間性。閱讀本站內容因誤導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本站不承擔連帶責任。
4、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披露資訊時,論壇均得免責。
5、若因線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範圍的故障導致暫停服務期間造成的一切不便與損失,論壇不負任何責任。
6、註冊會員通過任何手段和方法針對論壇進行破壞,我們有權對其行為作出處理。並保留進一步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12-8 23:01 , Processed in 0.536908 second(s), 46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