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來家裡聽音響,聆聽過程中拿出冰島搖滾合唱團Sigur Rós的專輯「Með suð í eyrum við spilum endalaust」,說要試試我音響系統的極低頻表現。這張唱片我沒聽過,他說是大考片。這讓我想到其他二張唱片也是很考極低頻,在此跟大家共同「自虐」一下。
音響綿羊講堂83, 難以表現的極低頻
20Hz-40Hz我定義為極低頻,這段頻域其實已經很少樂器能夠演奏出這麼低的音域,作曲家也很少寫這麼低的音域,所以我們在享受音樂時很少遇上這麼低的頻域,除非是刻意。哪些樂器可能會出現在20Hz-40Hz呢?最常見的是西方大鼓輕敲、管風琴、鋼琴、倍低音管等(可以參考音響綿羊講堂有關樂器音域那篇),此外流行音樂的電Bass或合成器也能達到那麼低的音域。
音響綿羊講堂83, 難以表現的極低頻
喇叭要能再生那麼低的音域,除了低音單體口徑要大、振膜要輕、或多個小口徑低音單體之外,還需要擴大機的大功率幫忙,所以二聲道系統要再生極低頻的代價很高,但卻又很少用上,我建議一般人不需要太在意這段頻域。如果你真的在意,加主動式超低音喇叭是成本最低的作法,不過超低音要加得好是有學問的,至少你要有REW軟體與校正過的麥克風來做科學的驗證。
音響綿羊講堂83, 難以表現的極低頻
大考來自專輯的第七軌「Ára bátur」 (Row boat)。這首歌有大鼓,但不是用力敲,而是很輕微的敲在鼓皮上,產生31Hz左右如吐煙圈那麼輕柔的極低頻,就好像氣流拂面。由於大鼓的音量很低,所以大部分聽過這張唱片的人往往會忽略伴奏的音樂中有大鼓。這些大鼓大約從1:35左右開始,每隔四秒左右一個節奏點就打一次,一直打到2:55才停止,總計20聲大鼓,其後音樂還是持續進行。
你可能會聽到這些很輕的大鼓聲,也可能聽不到。聽得到的原因有:可能是你用了大口徑的低音單體,低頻直下20Hz平坦;或許多小口徑的低音單體,低頻直下20Hz平坦;喇叭貼牆擺或放在牆角,提升極低頻量感;或使用超低音,低頻直下20Hz平坦,而且30Hz-150Hz之間沒有強烈峰值掩蓋;或空間Room Mode產生了30Hz左右的極低頻峰值助威(是否極低頻峰值讓你聽到30Hz左右極低頻,用頻譜掃一下就可以看出)。
而聽不到這些鼓聲的原因可能有:耳朵退化了(用頻譜看,有非環境低頻噪音的31Hz出現,代表喇叭有發出31Hz頻率,但你聽不到,就是耳朵退化了。);音量太低;喇叭無法再生這麼低的頻域(用頻譜也可以看出);聆聽空間低頻峰值太多太強,掩蓋了極低頻;環境噪音太高了;喇叭前緣距離後牆2.8-3.0公尺左右,產生31Hz左右的聲波反相,讓此頻域產生大凹陷。這段音樂在You Tube上有錄音時的影片,請點來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K_ou_mTQE
再來是鄭明勳指揮巴士底歌劇院管弦樂團的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請聽第二軌Adagio慢板那段。一開始大家都可以聽到管風琴發出比較高的音域(大約100Hz左右),接下來可以聽到約35Hz、45Hz左右或更低的管風琴演奏出現(頻譜可看到25Hz,我不確定那是否共振產生)。一般大喇叭應該能聽到35Hz左右的管風琴,至於更高的就不必說了。有些人能聽到,有些人無法聽到,原因不外就是上述那些。
最後一張是RR那張John Rutter Requiem的第七軌「Pie Jesu」。這首曲子的管風琴31Hz左右極低頻應該比較容易表現。31Hz左右的極低頻聽起來已經可以感受到聲波按摩皮膚的感覺,聽起來會讓人很舒服。同樣是31Hz左右的極低頻,但因為錄音時音量的不同,所以Sigur Rós合唱團那張最難表現,據朋友說他聽過的音響系統中,大部分都無法聽出大鼓輕敲的「吐煙圈」極低頻。至於其他二首的31Hz因為錄音時音量就比較大,所以比較容易聽出。
這麼說好了,Sigur Rós合唱團那張的31Hz聽不出來算是正常,聽得出來算是「異常」。而其他二首的31Hz聽得出來是正常,聽不出來是「異常」。如果聖桑與John Rutter那二張的管風琴聽起來好像地震,絕對是Room Mode共振作祟,不是你的喇叭無敵。或許你要問:耳機能不能聽到Sigur Rós合唱團的大鼓輕敲?我的Hifiman HE1000與Ananda Nano都可以聽到鼓聲輕敲。再次提醒你,不要太在意聽不到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