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這張專輯明明是鮑比達的名字擺在前面,蔡琴的名字在後面,但是音響迷都喜歡說是蔡琴的「遇見」,可見我們多喜歡蔡琴。其實,這張黑膠裡面的曲子有許多是鮑比達寫的,鋼琴也是鮑比達彈的,編曲也是鮑比達,就跟那張「機遇」一樣。只是,「機遇」是舞台劇「淡水小鎮」的配樂,而「遇見」則是純粹唱片專輯。( f, u% A) a$ J8 j! Z I
鮑比達&蔡琴遇見45轉黑膠
. z: o% c, ~; {; ^# y9 I4 |1 K3 r9 I, w2 V, z
/ C- n+ m% K- t" h6 }" N1 x如果以氣氛而言,我認為「機遇」的氣氛好過「遇見」,我相信這也是大部分人喜歡這張唱片的原因。如果說歌曲的多樣性,我認為「遇見」勝過機遇。若是要論錄音效果,則二張都不如類比時代的好錄音。或許我這樣說很多人會不以為然,認為這二張唱片的錄音都很好啊。會這樣說,是因為很多人無法分辨類比好錄音與數位錄音的差別在哪裡,也無法很客觀地去分析錄音的好壞。當然,大部分人都沒有必要去分辨錄音好壞,重要的是自己聽了喜歡,音樂能夠感動自己,這就夠了。
7 j* E0 m( G/ ]4 o
鮑比達&蔡琴遇見45轉黑膠
, S9 d% M' N) F) Q, S) U
不過,站在專業音響雜誌總編輯的立場,我不得不敲碎很多人的玻璃心,這二張唱片的錄音效果,如果以數位錄音的水準來看,其實跟很多國語歌曲差不多,沒有特別傑出,差別僅在於是蔡琴唱的,還有氣氛美。若是跟好的類比錄音相比,那就有如您把小提琴琴弓馬毛上的細微倒鉤都去掉了,用光溜溜的弓毛去拉小提琴。說得更直接些,就是少了很多細微的泛音,也沒有營造出逼真的空間感。而豐富的細微泛音與真實的空間感則是好的類比錄音所不可或缺者。: f, O8 @$ d% J# J
3 {7 I0 {' u6 ~0 D; q" j- n
講了半天,其實是要介紹這張「遇見」的45轉黑膠版。只要您喜歡蔡琴,這二張一套的45轉版本一定會好過33轉。至於拿黑膠唱片跟CD比?我認為不必比,因為原始錄音就是數位錄音,拿數位錄音去做黑膠唱片,還要經過數位轉類比,再以類比訊號去刻片,這樣會比原始的數位CD還好?老實說很難。或者說,黑膠版會有錄音室的DAC味道,這種味道加入黑膠唱片中,這樣說是有可能的,不過那是「差異」,不是更好。; w1 T( Q0 U+ V0 m) m6 T1 Q
0 ]8 O1 e+ P( R0 b) Y
3 j2 T; e1 N9 {; K q# P
6 ?1 I3 ~; D" M% m$ b5 E- a3 q4 X3 Q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