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一張紀念貝多芬250歲誕辰的CD,與眾不同的是刻意找來慕特(1963-)與馬友友(1955-)合作,加上巴倫波因(1942-),演出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為何要找慕特與馬友友呢?因為在1979年,卡拉揚就是找了慕特、馬友友與Mark Zeltser(1947-),指揮柏林愛樂錄下了歷史性的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卡拉揚已列位仙籍,慕特與馬友友已經成為大師,而Mark Zeltser呢?很慚愧,我只有他這張唱片,其它都沒聽過。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慕特馬友友巴倫波因,第七號交響曲,莫等40年後再來後悔等 ... ... ...
為何找貝多芬這首三重協奏曲做250周年紀念呢?貝多芬可能不是很喜歡大提琴啊?他一生都沒寫過大提琴協奏曲,不過倒是寫了五首大提琴奏鳴曲。我想在貝多芬那個時代,沒寫大提琴協奏曲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海頓那麼多產,也只寫過二首大提琴協奏曲。莫札特也是那麼多產,但並沒有寫大提琴協奏曲。貝多芬把大提琴寫在三重協奏曲中,也算是給了大提琴一個出頭天的機會。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慕特馬友友巴倫波因,第七號交響曲,莫等40年後再來後悔等 ... ... ...
我們都知道卡拉揚指揮那張是在1979年錄音的,錄音地點是柏林愛樂廳。而40年後這張巴倫波因指揮的三重協奏曲版本也是在柏林愛樂廳錄製的,由柏林Teldex Studio派錄音師來錄音,這個錄音室有很多傑出的錄音作品,值得注意。而樂團呢?卡拉揚當然是指揮柏林愛樂,巴倫波因則是指揮他在1999年創立的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這個樂團我沒聽過他們的唱片,樂團名字來自德國詩人歌德的詩集West-Ostlicher Divan,基地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市,樂團成員大部分是來自中東地區年輕樂手,巴倫波因可能是想為東西方世界和解盡力,所以才創立這個樂團吧?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慕特馬友友巴倫波因,第七號交響曲,莫等40年後再來後悔等 ... ... ...
事實上,這張唱片的錄製除了紀念貝多芬之外,也紀念這個樂團成立20周年紀念,所以這張CD中不僅只有貝多芬那首三重協奏曲,還加了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不過第七號交響曲並非在柏林愛樂廳錄製,而是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Centro Cultural Kirchner錄製的,這二首曲子都是現場音樂會,第七號交響曲是2019年7月錄製,三重協奏曲是2019年10月錄製。
到底是卡拉揚厲害?還是巴倫波因厲害?卡拉揚那個版本自己並沒有下海演奏鋼琴與指揮,而巴倫波因這場則是他自己負責鋼琴與指揮。卡拉揚那場除了Mark Zeltser已經是大哥哥之外,馬友友當年24歲,慕特當年16歲,看唱片封面就知道當年這二人都還很嫩。而現在與巴倫波因這個版本中,馬友友已經64歲,慕特也已經56歲,二人都已經是大師。所以,您說這二個版本要怎麼比?
如果以錄音效果來說,二首三重協奏曲雖然都是在柏林愛樂廳錄製,但因為錄音師不同,卡拉揚也肯定出意見,所以這個版本可以視為是卡拉揚的錄音美學展現。我認為二者的錄音效果都很好,不過巴倫波因這個版本比較溫暖,厚重。而卡拉揚版本的大提琴、鋼琴、小提琴的線條、形體都比較細些,輕些。巴倫波因這個版本演奏時間35:40,而卡拉揚版本演奏時間36:17,巴倫波因的速度快些。
其實這二個版本根本不必分「彼此」啦,能夠在40年後找來慕特與馬友友同台錄製同樣曲目,就已經很難得了,因為這給了我們機會去比較40年後他們二位大師對這首曲子的不同詮釋。比較可惜的是沒有找來Mark Zeltser,如果是他們三人演奏,再加上柏林愛樂伴奏那就更棒了。至於誰指揮?當然是現任柏林愛樂常任指揮。我私下想,如果巴倫波因也跟當年卡拉揚一樣,在這張CD中指揮三首貝多芬的序曲(Egmont、Coriolan、Fidelio),那就更具有紀念價值了。
如果您不想40年後再來後悔當年沒有買巴倫波因這個版本,那就趕緊出手吧!全省各大唱片行都有賣。
[size=15.008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