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這張「聽見印象」CD之前,我要坦承,我對台灣的弦樂四重奏團並不熟悉,反倒是國外的弦樂四重奏團,透過聆聽唱片,瞭解得還更多。而這張由藝心弦樂四重奏團所演奏的德布西、拉威爾弦樂四重奏卻讓我有驚艷的感覺,沒想到藝心弦樂四重奏團將這二首弦樂四重奏演奏得如此精彩,而且錄音效果也是那麼傑出。演奏與錄音效果都那麼好,當然要馬上介紹。
藝心弦樂四重奏,聽見印象,德布西、拉威爾弦樂四重奏
藝心弦樂四重奏團成立將滿10年,是由Taiwan Connection(TC)的音樂家所組成,小提琴林一忻與胡庭瑄,中提琴蔡弦修與大提琴張琪翊。他們在2014年時由TC邀請與Borealis String Quartet同台演出,2015年在台北中山堂舉辦創團音樂會,此後不斷受邀演出,成為台灣著名的弦樂四重奏團之一。弦樂四重奏要演奏得精彩並不容易,四個人的音準、四把弦樂器的音色一致性、四個人的默契缺一不可,更難的是四把弦樂器所奏出的平衡性以及和聲之美。而這些,藝心弦樂四重奏都做到了。
藝心弦樂四重奏,聽見印象,德布西、拉威爾弦樂四重奏
德布西(1862-1918)與拉威爾(1875-1937)都是法國印象派作曲家,但音樂風格大異其趣。德布西的音樂經常呈現朦朧、夢幻的氣氛,而拉威爾則是精確的,史特拉汶斯基說拉威爾是「精確的瑞士鐘錶匠」。既然二者的音樂風格差那麼多,為何這張CD會將他們擺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同樣都只寫了一首弦樂四重奏,同歸類於印象派,而且都非常傑出。
德布西這首弦樂四重奏完成於1893年,而拉威爾那首則從1902寫到1903年,二者相差10年。比較有意思的是,拉威爾這首弦樂四重奏是受到德布西那首弦樂四重奏的影響而寫,在他還是巴黎音樂院學生時寫成,獻給老師佛瑞。此外,德布西得過羅馬大獎,但拉威爾在1901-1903年卻考了三次都沒過關,1905年考第四次時因為超過30歲而失去資格,此事引起巴黎藝文界軒然大波,為拉威爾抱不平。
德布西在18歲還是學生時就跟一位已婚業餘女高音Marie-Blanche Vasnier(1861-1942)開啟人生第一堂愛情課。而老公Vasnier明知自己戴綠帽,但卻還跟梅克夫人(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金主)慷慨支助德布西,讓他在1884年獲得羅馬大獎。1885-1887年德布西在羅馬度過,沒想到從羅馬回到巴黎之後,德布西1888年開始與金髮美女舞者Gabrielle Dupont(1870-1925)談戀愛,他們之間的關係維持了9年。
當時德布西經濟困窘,大多靠Dupont生活。其間德布西又跟佛瑞的學生、歌手Therese Roger(1866-1906)訂婚又毀婚,鬧得Dupont試圖自殺,也讓一直經濟援助他的蕭頌不諒解而不再資助他。最終Dupont受不了德布西而離開他,德布西卻在1899年跟Dupont的朋友Rosalie (Lily) Texier(1873-1932)結婚。婚後五年,德布西又跟Emma Bardac(1862-1934)搞上,她是巴黎銀行家的太太,也是佛瑞的前女友,歌手,德布西是透過Emma Bardac的兒子介紹相互認識的,她的兒子是德布西的學生之一。
德布西帶著Emma Bardac去度假,弄得老婆鬧自殺,但德布西依然故我。1905年春天,德布西乾脆帶著Emma去英國,在那裡發現Emma已經懷孕,又回到巴黎,10月生下女兒。1908年Emma Bardac才完成離婚手續跟德布西正式結婚,二人的婚姻關係維持到1918年德布西過世為止。
而拉威爾呢?他從小就對微型世界、模型或雕像等精確的東西有興趣,他追求精確與完美,雖然沒有寫過傳統交響曲,但是他的管弦樂作品卻精彩無比,從通俗的「Bolero」、廣受歡迎的「展覽會之畫管弦樂版」到複雜的「Daphnis et Chloé」,無一不顯示拉威爾夠資格贏得三次羅馬大獎還有餘。不過,在男女生活上,拉威爾就無法跟德布西的放浪相比,他終生未娶,並且與母親同住,一直到她過世。
這張CD的錄音力度十足,弱音與強音之間的動態範圍寬廣,效果很鮮明。弦樂器線條清晰,但不會破壞和聲的整體性。每把琴的演奏質感都很真實,尤其大提琴更為突出,而且音質很美。錄音時音場左右拉得相當開,Soundstage開闊,有如近距離聽弦樂四重奏團的演奏,是一張傑出的室內樂錄音。
錄音師是蕭育霆,他本身就是音樂家,作曲家,也出版過自己的作品,沒想到這次的錄音室是請他操刀。而母待後期處理則是請孫紹庭,他在台灣曾師事楊敏奇與饒瑞舜,後到紐約大學學錄音製作,畢業後在卡內基音樂廳與林肯中心擔任室內樂錄音經理。2015年他在紐約成立Sun Music Production,接案子做錄音、混音、母帶後期處理工作。
好聲樂集室內樂團2024年2月出版,好有感覺音樂代理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