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關心劇場演出,就會知道2019年屏東的半島歌謠祭推出的這齣「半島風聲相放伴」音樂劇場。而在前幾天,也就是10月24日,台北花博也演出了這齣音樂劇場。這是由屏東縣政府主辦的藝文活動之一。屏東在2008年開始舉辦國際民謠節,2018年轉型為半島歌謠祭。而這齣「半島風聲相伴隨」則是屏東縣政府委託「台南人劇團」與「斜槓青年創作體」共同製作,以唱歌謠的女人為主題。
提到恆春半島,又是唱歌謠,馬上聯想的就是月琴與陳達。其實月琴這種樂器不是恆春或台灣獨有,以月琴彈唱的藝師也不是只有陳達,不過陳達在屏東走唱幾十年,晚年又被許常惠、史惟亮發掘,帶到台北介紹給藝文界,並且錄製唱片,所以大部分人腦海中的印象就是將陳達與月琴、恆春民謠聯想在一起。這齣「半島風聲相伴放」談的不是陳達,而是恆春半島女性阿春與阿滿的故事,並加上「唱歌謠的女人」作為音樂劇場的骨幹。音樂劇場的故事以一間冊店(書店)與阿春阿滿為發展主線,除了演員之外,還找來多位民謠傳藝師上台演出,展現濃濃的恆春民謠味。
這齣「音樂劇場」與我們熟悉的「音樂劇」不太一樣。音樂劇場應用的是新的音樂、戲劇觀念與表演形式,它活用劇場的各種元素來協助音樂的進行,有時甚至前場與後場都不分。而音樂劇是有劇情、有劇本、有音樂伴奏、有演唱、有對白、有舞蹈,有演戲,遠比歌劇複雜得多,在製作方面也比音樂劇場還龐大。我們最熟悉的都是西方著名的音樂劇,如「歌劇魅影」、「貓」、「西貢小姐」、悲慘世界」、「奧克拉荷馬」等等,近期的則有「獅子王」、「芝加哥」、「冰雪奇緣」等,不過冰雪奇緣因誤新冠肺炎關係,已經在2020年5月落幕,不再演出。
假若您想像中的「半島風聲相放伴」是英國或美國的音樂劇,那就會有很大的落差,這齣恆春音樂劇場布景是樸素的、演員是樸素的、歌曲是樸素的,它提供的不是絢爛華麗的布景與演員,而是根植在恆春半島上的庶民生活日常,尤其是女人。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劇中年代,但看起來應該是幾十年前的屏東。
音樂劇場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音樂,這齣音樂劇場以月琴、恆春民謠為主,由林謙信改編恆春古調、盧志杰、林榮祥、黃卻銀、林鳳珠、林秋月、、朱丁順等填詞。全部13首曲子中,六首是古調改編,其餘都是林謙信新創。第十三首「序」只有1分11秒,音樂劇場演出時是放在最前面,作為觀眾入場時的純樂器演奏。不過在原聲帶中卻放在最後面,象徵周而復始。
這張原聲帶總長47分1秒,可能是音樂劇場上演之前就已經事先把歌曲錄好,不知道上演時是現場演唱還是對嘴播放?其中第八首與第九首特別註明二者是一樣的曲目「告別的牛母伴」,但卻分演員演唱版與傳藝師演唱版二種,呈現出相當有趣的對比。我猜素人傳藝師不太可能在舞台上現場自彈自唱,因為那是需要專業訓練的。此外,伴奏的樂器以月琴為主,那月琴的音質錄得相當好,還帶有甜味與彈性,聽起來像是阮,當然阮與月琴原本就是屬性相近的樂器。
伴奏樂器也使用了套鼓、電Bass與吉他,第一首的套鼓音效錄得很樸素,很傳真,沒有特別加料。第二首的電Bass彈得很有味道,輕柔又軟Q。第七首還出現鋼琴伴奏,聽起來應該是電子鍵盤彈出來的。第八首也是以吉他幽幽的伴奏,無論是演員或傳藝師都唱得很好。第十首「婚後的生活」描述的是農村婦女一天的日常,吉他一開始就彈出田園風,好像要揭示平靜甜美的婚後生活,實際上歌詞卻是充滿辛酸。第十一、十二都加入套鼓與吉他,錄音也是一樣樸素真實。
錄音由好有感覺音樂錄音室負責,錄音師混音師有好幾位。我猜可能是為了配合音樂劇場本身的簡樸素材,所以錄音時並未加入重味,而是儘量以樂器的「素顏」出現。而歌手與傳藝師的嗓音、對白也沒有特別泡製得如流行音樂般華麗甜美,還是維持直接樸素自然的基調。可能有些音響迷聽起來會覺得太素了,其實是很傳真的錄音。
現代的女性大概很難想像媒人上門、強迫出嫁、「天猶未光、一步一步行到田園,想著腳手軟」那種情景;出嫁前父母大概也不會叮嚀女兒到了人家那裏凡事要吞忍,人家大聲你要小聲。一定是:夫家如果對你不好,你就回來,父母給妳靠」。時代雖然變了,但是月琴與恆春調卻永遠烙印在屏東人的心中,永遠傳唱下去。
這是一張值得收藏的唱片,不為音響效果,而是保存台灣的原味。CD與黑膠唱片同時由好有感覺音樂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