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迷都會走過調聲這條路,這條路上岔路很多,稍一不慎就會走錯路。走錯路有可能永遠到不了目的地,也有可能繞了一大圈之後才到達目的地。如果走對路,當然就是音響勝利組,從此過著童話世界般的快樂生活。
音響綿羊講堂63, 音響調聲的優先順序
而調聲之道涵蓋千絲萬縷,這些千絲萬縷往往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讓人「莫名其妙」。所以,要如何在調聲過程中提綱挈領、去繁就簡就顯得很重要。換句話說,音響迷最好要先理出調聲的優先順序,按照這個順序逐條解決,這樣可能少走許多冤枉路,也可能少花許多冤枉錢。
調聲過程中,要優先處理的當然是你的耳朵確定能夠聽得出來的措施。其他你的耳朵「現階段」聽不出來的措施不是不處理,而是留待以後再處理,因為如果你聽不出來,這些調聲措施目前對你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不過,現階段聽不出來並不代表永遠聽不出來,所以慢慢來。
什麼是耳朵聽得出來的調聲?例如改變聆聽空間的長寬高尺寸、與聲學佈置絕對可以聽得出來;「大幅度」改變喇叭擺位與聆聽位置也一定可以聽得出來;更換器材當然聽得出來;採用可以將市電提升到115V-120V之間的電源處理器(容量夠大)、讓擴大機吃飽飽一定可以聽得出來;將很髒或生黴的黑膠唱片以超音波洗唱片機洗過之後,一定可以聽得出來。這些舉措很多,以上僅是舉幾個常見的例子而已。
什麼是現階段耳朵聽不出來的調聲?這個範圍很大,而且因人而異。例如降低聆聽空間的背景噪音,耳朵可能聽不出來音樂動態範圍提升多少,但身體可以感受到音樂聽起來更舒服了;採用去除黑膠唱片上靜電的各種處理,耳朵可能聽不出來,但將黑膠唱片靠近手臂,手毛就會告訴你黑膠上有沒有靜電;加了超高音喇叭,耳朵聽不到20kHz以上的頻域,但身體可能會感受到變化。
還有,二部器材測試規格THD 0.0001%與0.01%,眼睛看得到,但耳朵聽不出來(數據不代表好聲,但有些人會據此選購器材);EMI量測器上的EMI數值高低,眼睛看得到、但耳朵可能聽不出來; 各式震動你看不到,可能也聽不到、感受不到。以上所提這些例子理論上會影響聲音,但可能你聽不出來。
最常見的是,線材有些人聽得出差異、但你可能現階段聽不出;各式墊材有些人聽得出差異,但你可能現階段還聽不出 ;各種電源處理你可能聽不出差異,但你認知上覺得經過處理聲音會更好,這些都可以留在後面處理。總之,只要別人說聽得出來、但你卻聽不出來的調聲,都可以放在後面再處理。
至於,貼一張符在喇叭上,或吊掛一支小提琴在二支喇叭之間的牆面上,或點一盞Tiffany燈,有些人認為聽得出聲音的變化,這已經進入視覺影響聽覺的領域,不在討論範圍內。
我要強調,一套音響系統聲音表現的好壞,不是單一某種調聲或單一更換器材就能成事,事實上好聲是許多重大與細微的調聲成果所累積而成。更重要的是,音響迷對於好聲的判斷是會隨著經驗而改變的,而經驗的的關鍵就是你的辨聲能力與對音樂的品味,這二項能力會影響你的調聲方法與認知。
所以,調聲之道最終還要加上時間的淬鍊,也就是熟成。在短暫某個時點中,你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聲音的變化,但等到你熟成之後再回頭看,就會發現自己的調聲成就進步了。
調聲之道可以淺如池塘,也可深似浩瀚大海,一切存乎你的認知。